公仆楷模邓平寿燃尽一生建设新农村(图)

发布时间:2010-05-17 22:37 | 来源:央视国际 2007年06月15日 17:46 | 查看:1219次

     CCTV.com消息(记者 赵巍):2007年2月5日,天空飘着细雨,在悲恸的哀乐声中,一只送葬队伍顺着虎城镇街道向前涌动。街道两边站满了含泪忍悲的村民,他们扶老携幼,佩带着熬夜自制的白花,随着加入者的逐渐增多,七里长街人潮涌动,犹如一条见首不见尾的长龙。这是虎城镇群众向英雄表达的最高敬意——万人空巷,迎接为虎城发展鞠躬尽瘁30余年,死而后已的镇党委书记邓平寿的骨灰返家。

    邓平寿于1998年任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上任以来,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为己任,发展本地经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兴办社会事业,使虎城镇由一个山区穷镇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镇。

   “耍好龙 壮大虫”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虎城镇在重庆市梁平县是一个偏远的农业大镇,柚子和蚕桑一直是虎城镇的传统农业项目。邓平寿响亮的提出了“耍好一条龙,壮大一根虫”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虎蜜柚和栽桑养蚕。前些年,由于市场行情的影响,蚕茧价格逐年下滑,有些百姓的信心开始动摇,有的甚至挖桑树。邓平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着镇里的干部天天下村组,给群众做工作,他邀请西南农业大学教授、蚕桑专家到虎城讲解技术、传授科学养殖方法,还在自己家里带头载桑养蚕,为群众做示范。在养蚕的季节和桑树冬管嫁接时,他的挎包里总是带着蚕药、桑剪,随时随地为人民服务。通过10余年的努力,蚕桑和柚子均得到巨大发展。

    一次,在千丘村二组,邓平寿听说养蚕大户罗立德的三张蚕不吃桑叶,他便立即赶过去,蹲在蚕房里仔细观察,最后确定是轻微农药中毒,马上从挎包里拿出蚕药救治。只花了半天工夫,蚕子就恢复了正常。罗立德拉着邓平寿的手,激动的说,“如果不是你,我这三张蚕就全完了!”

    为了大力发展柚子产业,镇党委政府邀请华中农大和县科委、县农业局的科技人员对全镇的果农进行规范化的技术培训。邓平寿组织镇干部下村组蹲点服务,他向礼仁村的种植柚树的能手学果树嫁接技术,并带头在家里种植果树,进行虎蜜柚的嫁接改良,很多群众都到他家参观学习。虎城镇大力加强优质虎城尖柚的优选,进行分级鉴定和管理,注册了“猫儿寨”商标,优选培植出来的虎蜜柚荣获了国家金奖;组建柚子专业合作社,并利用自办网站开展网上宣传与招商,产品远销重庆、成都、香港、澳门等地。虎蜜柚也成为虎城农民群众增收项目之一。

    4万人“走路不湿鞋”

    邓平寿始终带领镇党政府一班人始终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商贸业和企业发展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先后投资4750万元进行老街改造和新区开发,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兴建农贸市场、群众休闲广场和农民新村。

    1997年以前,虎城仅有一条出境的泥结碎石路,老街只有三四米宽,全是石板路,破烂陈旧。改造老街已成为老百姓强烈的愿望。可是,要改造老街就意味着原来的门市面积将会减少。为此,镇党委书记组织居民座谈,邓平寿带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问原因,找问题,解疙瘩。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无一人上访。改造后的街道达16米宽,街道平坦干净,店铺生意兴隆。

    2002年,虎城第一条村组级水泥路——上丰村二组公路修建成功。之后,通过典型引路、扎实工作,全镇迅速掀起大办交通的热潮,一条条村组公路相继修建和硬化。邓平寿同志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奋战在村组公路修建、硬化第一线,在千丘村,由于过度疲劳,晕倒在工地上。2003年,陈家村决定修建一条村组公路,要经过村民刘某住宅后山,刘某认为修路会破坏他家的风水,死活不准施工,镇村干部想尽办法,都无功而返。当时邓平寿在重庆做了肺肿瘤切除手术回来,正边打吊针边工作,知道这件事后,他马上拔掉针头,叫上几位镇干部就往刘某家赶,耐心的做思想工作。刘某看到邓平寿捂着胸口,脸色苍白,只冒虚汗,终于被感动了,答应施工。邓平寿同志就是这样,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通过6年的努力,虎城镇基本实现了县道连村道、村道连组道的水泥路交通网,公硬化村组级公路48条,直接受益群众近4万人,多数群众过上了“走路不湿鞋”的生活。

   “为教育办事,我们愿意”

    邓平寿始终认为,经济要发展,教育比先行。他任镇长以后,十分关心乡土人才的培养,在全县办起了第一个中央农广校梁平分校虎城教学班。 1996年,虎城又办起了首批村社干部中专班。担任镇党委书记以后,他一如既往的重视教育事业。他常说:“为教育办事,我们愿意。”在组织领导方面,他每季度至少召集一次党政班子会,对教育进行专题讨论和研究。

    “邓爷爷是好人!要是没有他,我早就读不成书了。”邓平寿去世后,梁平县红旗中学高三学生王虎南一想起他,心里就充满了深深的怀念。

    王虎南今年19岁,家住虎城镇河口村7组。他出生8个月时,父亲因病去世,11岁那年母亲改嫁,孤苦伶仃的他和瘫痪在家的7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一家人的家庭生活靠他柔弱的双肩支撑着。

    1999年9月,同村的孩子都上学了,可王虎南却没钱读书。邓平寿下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回到镇里召集有关单位负责人开会,决定由镇计生办、民政办、教办三个单位轮流负责王虎南每学期的学杂费,一直到他读完初中。2004年8月,王虎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红旗中学,镇党委、政府决定,学费由镇属有关单位负责,生活费由镇里的干部职工捐助。

    为了让全镇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1998年,在邓平寿的发起和倡导下,虎城镇有了自己的“希望工程”。每年,全镇都要为贫困学生组织一次捐款,每到这个时候,邓平寿总是第一个掏钱,而且每次都是他捐得最多。

    1997年,集中村一组六年级学生邓广春的母亲外出下落不明,父亲严重残疾。邓广春无钱上学,被迫停学了,邓平寿得知消息后,找到他,对他说,每学期给他解决400到500元的生活费和学杂费,逢年过节还给他买新衣服、新文具。邓广春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捐款助人,在别人看来,这是邓平寿的一大美德,而邓平寿则把它当作自己对虎城乡亲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截止2006年12月,“希望工程”已收到捐款5万多元。捐款者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职工,有农民,有教师,有学生,还有曾经被资助过的贫困学生。希望工程资金由镇里统一支配,实行专款专用,每年年底公示收支情况。1995年梁平“普九”以来,虎城因为希望工程的实施,全镇适龄人口中无一人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每年学生入学率都为100℅,成为全县“普九”的典范。

已经脱掉里皮的沙发知道书记的工作(中国好人网配图)

  办公室沙发被村民坐破了皮

    邓平寿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参加工作后又一直在农村工作,与农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除了开会和场镇赶集日,他几乎都泡在农村、农民中间,哪家房子要滑坡了,哪家蚕子有病,哪里还有桑树没有修枝刷白,他都很清楚;他经常深入农家小院,与农民促膝谈心;办公室的人造革沙发,被赶场天来办事、聊天的一拨又一拨的群众坐破了皮。

    走进邓平寿的办公室,一组人造革棕色转角沙发特别显眼。到了赶场天,邓平寿的办公室里就人来人往,抽旱烟的、拿扁担的,一拨又一拨的人,有办事的,有聊天的。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沙发上坐着不少群众,乡亲的大嗓门、邓平寿的说笑声充满了整个办公室。

    2005年夏天的一个赶场天,千丘村孙先伦挑着两只奄奄一息的猪仔来到镇里,丢在镇政府办公楼梯子上,便直奔邓平寿的办公室。见到邓平寿,孙先伦把擦汗的帕子往肩上一搭,焦急地说:“邓书记,我的猪死了几个,你说啷个办嘛?” 邓平寿给他递上一杯热茶,请他在沙发上坐下来,关切地问:“怎么回事?慢慢说,莫着急!”原来,孙先伦等三家农户买了大兴村一农户出售的7个猪仔,不到三天就死了5个,剩下的2个也快不行了。邓平寿了解情况后,立即打电话通知那个农民和动物检疫站的人员赶到办公室进行调查和调解。一直到下午3点,才把问题解决了。

    群众的一件又一件事,邓平寿总是记在心上,热心帮助,大家都愿意和他接近,有什么事也喜欢找他。久而久之,沙发座垫就被磨破皮了。

    邓平寿为党为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带着家人对他的思念,带着人民对他的眷恋,永远的离开了。邓平寿同志始终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放在群众身上,心中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向邓平寿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万事民为先,想群众所想,干群众所盼,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当好为民造福的带头人。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甘当公仆,无私奉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邓平寿死了,但是他还活着,他将永远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责任编辑: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