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8 00:08 | 来源:央视国际 2007年06月19日 08:15 | 查看:4546次
在虎城镇,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邓平寿的几个绰号--“泥脚书记”、“草鞋书记”、“挎包书记”、“田坎书记”。这是他下乡经常用的挎包,里面装的是他为村民服务菜单工具——桑剪、嫁接刀和蚕药等。(摄影 新华网记者朱继东)
邓平寿的笔记本,里面记满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摄影 新华网记者朱继东)
在邓平寿的剪贴本里,夹着这样几篇文章:《为干事者呼》、《干事要勇于承担责任》……
要干事,干大事,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该怎样干大事?
邓平寿心中暗暗盘算着。
(一) 一定要让老百姓富起来
“改革开放十几年了,不让老百姓富起来,我们就对不起他们哪!”这是邓平寿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正是新世纪基层干部应该具备的理念。
虎城镇偏僻、落后、贫穷,但是不能因此怨天尤人,听天由命。只拿到初中文凭的邓平寿,下村处理完事情,还要挑灯学习。他的办公桌旁,堆满了书籍,涉及农业生产、近来出台的政策法规等。
眼界不断开阔的邓平寿认识到,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是一条致富捷径,而养蚕种桑和虎蜜柚,是当地人的传家宝。渐渐地他理清了发展思路,“发展一条龙,壮大一根虫”,让老百姓更快摆脱贫困命运。“一条龙”即柚子带,“一根虫”则是指桑蚕。
1991年春,蚕桑技术员钟德荣被邓平寿请去嫁接良桑。“要是我学会了嫁接,就能更好指导和帮助农民,那该多好啊。”看着钟德荣娴熟地嫁接桑树,邓平寿想。看到邓平寿真心求教的样子,钟德荣收下了这个特殊的“徒弟”。
削芽苞、削袋口、包扎。几个小时的时间,邓平寿学会了给桑树嫁接。从那以后,他总是揣着桑剪和蚕药,看到村民修桑操作不当,他就作示范。邓平寿成了虎城镇远近闻名的桑蚕技术员。
一次,邓平寿听说千丘村罗立德的3张蚕不吃食,正急得团团转。他立即赶去,蹲在蚕房里仔细观察,最后确定蚕是轻微农药中毒,他马上从挎包里掏出蚕药救治。只花了半天工夫,蚕又恢复了吃食。后来,这3张蚕卖了1000多元。后来罗立德见到邓平寿,伸出手拉住他:“这1000多块钱是你帮我捡回来的!”
梁平是“全国名柚之乡”,虎蜜柚是梁平柚的一个品种。邓平寿认为,种植虎蜜柚,对发展虎城经济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他说:“虎城既然有这么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我们不能等,必须抓住机遇,自己先动起来。”
春天嫁接的时候,邓平寿要去学习嫁接技术,“自己学会了,下村去指导才不会说外行话。”华中农大和县里的科技人员来了,他反复练习,不断请教。每次下村时,他经常到已经栽了虎蜜柚的农家去看看,要找还没栽虎蜜柚的群众谈心,说先栽先致富;有客人到虎城,他都要拿出几个虎蜜柚招待,还要宣传:“这虎蜜柚,不但样子好看,而且味道好,化渣快,回味无穷,上市时,动作慢了还买不到!”
现在,虎蜜柚不仅注册了“猫儿寨”商标,还获得了国家金奖,真正成为了虎城人民的“摇钱树”;而蚕桑和虎蜜柚加在一起,每年为农民人均创收500元。
(二) 招商引资,心里永远装着老百姓
2000年,一块红砖成了邓平寿挎包里的“常客”
千丘村村民唐书权,从小残疾,只有一条健全的腿。在邓平寿鼓励下,唐书权在镇上开了一家理发店,生意红火。1997年4月,邓平寿找到唐书权说,“虎城经济要发展,收入要增加,必须有自己的支柱产业。你来办企业吧,你行!”
当唐书权决定要建页岩砖厂时,邓平寿便主动帮他选址,协调用地用电用水。建厂缺钱,邓平寿找来镇农村信用社主任,请求以街上房屋抵押贷款,还说,“他还不起的,我邓平寿还!”第一窑砖出来,见惯了青砖的老百姓不接受红砖。邓平寿就到砖厂拿了一块红砖放进包里,下村时客串推销员,用青砖和红砖作对撞实验:瞧,两块砖对撞,青砖碎了红砖没碎。又算经济账:红砖体积比青砖大,修同样大小的房子,红砖比青砖节约1万块砖,相当于节省了100多元!
外地客商来了,邓平寿同样热情周到。
办竹制品加工厂的何漓荔从网上看到虎城有百里竹海资源,就慕名从广西赶来。听说了这个消息,邓平寿在短短10分钟内就把相关人员召集起来,帮何漓荔想办法。下午,就去看场地和竹木资源。何漓荔说:“真没想到,穿着那么朴实的一个人,办起事来这样风风火火。”
2个月后,何漓荔就把资金引到虎城。
他后来说道:“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镇党委书记,我们建工厂时怎么铺电路、怎么征地,他都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企业办成西南最大的竹木企业,以慰邓书记的在天之灵。”
(三) 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人民素质提高更离不开教育
“他是个好人!要是没有他,我早就读不成书了。”邓平寿去世后,梁平县红旗中学高三学生王虎南一想起他,心里就充满了深深的怀念。
19岁的王虎南,多年来与瘫痪在家的爷爷相依为命,一家人的生活靠他柔弱的双肩支撑着。1999年9月,同村的孩子都上学了,可王虎南却没钱读书。邓平寿知道后,回到镇里专门为这个孩子召开会议,决定由镇计生办、民政办、教育办3个单位轮流负责王虎南每学期的学杂费,一直到他读完初中。2004年8月,王虎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红旗中学,镇党委、镇政府决定,继续帮助他完成学业。
为了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1998年,在邓平寿发起和倡导下,虎城镇有了自己的“希望工程”。每年,全镇都要为贫困学生组织一次捐款,每到这个时候,邓平寿总是第一个掏钱,而且每次都是他捐得最多。
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工作中,邓平寿总是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为教育办事,我们愿意。”盛夏的烈日,挡不住他的脚步;严冬的寒霜,动摇不了他的决心。是他,发展了教育;是他,托起了希望的太阳。
2006年1月,邓书记在虎城镇中心医院住院时把虎城镇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刘志华叫来,研究新建八林村幼儿班的事。看着邓书记打着吊针,脸色苍白,刘志华再三跟他说,“邓书记,等您出院了,我们再商量好不好?”“还再商量?你没看到幼儿班教室的破烂吗?你没看到孩子们上学有多难吗?不能再拖了!”他硬是在病床前敲定了新建八林村幼儿班的前期工作。
1995年梁平“普九”以来,虎城全镇适龄人口中无一人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每年学生入学率都为100%,还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中华扫盲奖”。
邓平寿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虎城镇工作这些年,虽然没有把政绩摆在街面上,但却为这个偏远山区小镇的长远发展打下深厚基础。这种打底子的事情,不显山不露水,但却是那种要咬紧牙关努力的沉重活计。
然而,正是付出了如此艰辛的努力,虎城镇才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地区。去年,当地农民纯收入比他1998年上任时,整整增长了一倍半。
(责任编辑: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