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11 10:29 | 来源:辽宁日报 2020年09月11日 11版 | 查看:1383次
王玉菊到小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研。
9月10日教师节,张达征特意和妻子王玉菊合影留念。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刘立杉 文并摄
核心提示
王玉菊曾是一名小学教师,在农村任教20年,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教书育人上,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王玉菊曾是一名军嫂,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为家庭无怨无悔地付出,将家料理得井井有条,一家人和和睦睦、相亲相爱。丈夫张达征因她的支持,多次受到部队表彰,他说:“我的妻子,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事业和家庭。”
对张达征、王玉菊夫妇的采访,是在王玉菊的父母王现奎、刘香兰家里进行的,话头也就此展开。
“赶上周末,我们过来看望老人,他平时工作忙,难得有闲暇时间。”看着丈夫,王玉菊笑意盈盈地告诉记者。
“我爸妈来盘锦快4年了,他给接过来的。在这边买了房子,定居了。”王玉菊眼里爱意浓浓。
“结婚后,她始终和我的父母一起住,最初6年我们两地分居,当时住的还是平房,都是她在农村照顾二老。我转业后就萌生了念头,把岳父岳母接到身边来。”张达征说,自己在部队服役那些年,妻子很不容易,她一个人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事业和家庭两副重担。
“她是教师,又是军嫂。她工作上和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感动到我,也改变了我。每每看到家里摆放的各种荣誉证书,我就想说,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更有她的一半。”张达征说。
五年鸿雁传书 笔友情定终身
“我俩相识是从互通书信开始的,从笔友间的友谊,慢慢升级为恋人关系。”王玉菊说,她和张达征都是沈阳新民市人,一个在新民北的叶茂台镇西二台子村,一个在新民东北的金五台子乡金五台子村,两家相距70多公里。
“我这辈子,和‘台’字有缘。”张达征插话说,“我生在金五台子,找对象在西二台子,当兵在锦州凌海市三台子,最后落户在盘锦市兴隆台。”
王玉菊接过话茬说,“我在新民师范学校(现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就读时,寝室同学正和他军校战友处对象,那年代时兴书信往来,她就给我俩介绍成了笔友,后来他俩没成,我俩反倒走在了一起。”
从1989年成为笔友,一直到结婚前,两人前后通信5年。“写了多少封信?那可多了。一周最少也得两封吧,加一起得有几百封。”说起信件总量,张达征笑声朗朗。
“我俩年龄差不多,都是70后,他比我大几个月,所以写信时我叫他哥,结果这一叫就是30多年,改不过来了。”王玉菊笑着回忆说,“他的文字功底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还有我俩第一次见面,可有戏剧性了!”
通信两年后,随着交流的深入,两个年轻人都对彼此有了好感。1991年,张达征坐了两个多小时的火车,从锦州到新民来见笔友。“坐的是慢车,每个站都停,事先也没打招呼,怕不让我去看她。”张达征说。
“他来的时候我们正上体育课呢,那时也没有电话,更不知道他来,再说我也没见过他的照片呀。”事隔多年,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在王玉菊眼前仍清晰如昨——
“他穿着军装,笔直地站在那里,同学们都看他,说来了个当兵的。当时都以为是我同寝室同学的对象来了。上完体育课,大家围过去问他找谁,他说找我同学,没说找我。把他领到寝室,结果我同学说他也不是我对象啊,再一问,他就把我的名字说出来了……”
“他那时年轻,很瘦,穿着军装很帅气!”王玉菊说,从那天开始,两人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
热恋中的年轻人,总有说不完的话。“我俩之间的通信仍在继续,她也来军校看过我。”张达征说。
1994年4月,历经“爱情长跑”的王玉菊、张达征喜结连理,王玉菊也成了一名军嫂。而那些见证了美好爱情的书信,其中的一部分至今仍然留存,并被王玉菊工工整整地抄写到了日记本上。
“我在部队时,从排到连,从营到团,她跟着我搬了几十次家,失落了一些信件。我还记得有一年搬东西,孩子不小心扯到了信,她一看被弄坏了,当时就哭了。”张达征说。
农村任教二十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1992年,王玉菊从新民师范学校毕业。此后的20年里,她始终扎根农村,相继在3所小学任教,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农村的孩子们。
走出校门后,王玉菊被分配到了老家附近的大柳中心小学,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单位距家20公里,上下班要骑自行车,这也是王玉菊读中学时求学的路程。
“小土道,还没有路灯,入冬后天黑得早,老爸不放心我来回跑,就在他单位找了一个值班室,让我住在那里,离学校近。”回忆刚入职的情景,王玉菊落泪了,“这是我任教的第一所学校,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也是最多的。”
那年冬天,每天放学后,王玉菊都要把学习吃力的孩子留下来,单独进行辅导。“家长来接孩子时,看到我没地方做饭,就给我带点儿吃的东西,今儿这家拿来俩馒头,明天那家捎来一盒饭,那段时间,我吃着百家饭。”
农村贫困家庭多、单亲家庭多,孩子心理问题突出。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王玉菊在20年里,几乎没休过一个中午,将课余时间都用在了义务辅导、心理疏导上,让孩子在平等、自信、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001年,王玉菊随军来到张达征部队驻地,工作也调到凌海市三台子镇中心小学。学校就在部队营房旁,这给王玉菊的课外辅导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都是农村孩子,每天都来我们家补课,刚开始我是不太理解的。”张达征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妻子给孩子们包饺子,因为男孩子多,又正是能吃的年龄,他回家时饺子一个都没剩下,“当时我埋怨说,你看你一天天地忙乎一帮孩子,但慢慢地,体会到她对待学生们的一片苦心,自己就渐渐地被她感动了。”
“孩子学习不好,她可是真操心,总是想尽办法帮助孩子把成绩提高上去。有的家长不想让孩子念书了,她就一遍遍地去家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甚至自掏腰包对他们进行资助。”张达征说,部队条件好一些,“我就去食堂给来家补课的孩子打饭、送饭,做好后勤保障,让她安心辅导孩子们。”
“小学生年纪尚小,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的每个动作甚至习惯,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模仿,无意中说的一两句话,都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王玉菊告诉记者,每每想到这些,她都会觉得教书育人是一件幸福的事,伟大的事,“作为一名教师,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善良的种子、智慧的种子。”
前不久,王玉菊十多年前教过的一个叫蔡宇哲的学生几经辗转联系到她。通电话时,蔡宇哲激动地说:“王老师,当年您批评我,我还想不开,现在回过头来特别感谢您,幸亏您当年对我认真负责,才有了我的今天。”王玉菊告诉记者,蔡宇哲如今已大学毕业,自己开了一家公司,“这个电话,让我觉得特别欣慰,特别幸福!”
默默坚守,幸福家庭苦尽甘来
选择军人,就选择了聚少离多,选择了默默坚守。
“新婚刚三天,他就接到命令,让即刻返回部队。再次回家,已是半年以后了。”王玉菊说。
那时,张达征刚在部队任连长,一年到头比武、竞赛,基本顾不上家。为了让他全身心投入部队工作,王玉菊来回奔波,同时还要照顾双方父母。
公公张朝余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婆婆王玉兰患有胆囊疾病,父亲年轻时腰受过伤,母亲长期失眠身体衰弱,丈夫一年到头也回不来几天,王玉菊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买米买面、照顾老人全靠她。
白天在学校忙,下班回家里忙,成了王玉菊的日常。因为经常要给老人熬药,家里液化气特别费。为了节省5元钱的液化气罐搬运费,王玉菊就骑自行车自己去加气站罐气,随后再一步步扛上楼。风里雨里,王玉菊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重担。
这些年,张达征先后到天津、北京、上海多地执行任务,有时一去就是一整年。为了不让丈夫为家事分心,王玉菊把自己变成拧了发条的闹钟,每天早上起来精心为老人做营养餐,晚上给老人熬中药,平日里给老人洗澡、理发、洗衣服等事情,更是细心周到。
这些年,王玉菊将家料理得井井有条,一家人和和睦睦、相亲相爱。4位都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身体状况都有好转,个个笑口常开;张达征的侄女、外甥、外甥女也都在她的帮助下,各自有了温暖的家,她成了孩子们最贴心的“老婶”“舅妈”。
王玉菊的支持,让张达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1998年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人事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抗洪模范”,2000年作为武警部队代表参加全国英模大会,2006年当选为第九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先后两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王玉菊也先后获得“辽宁好人”、省军区“好军嫂”、盘锦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014年,张达征脱下穿了27年的戎装,转业到了盘锦公安系统,虽说他平时还是忙得顾不上家,但王玉菊很知足,“4位老人都在我身边,儿子也已大学毕业,有了自己的事业。人们常说,家有一老胜似一宝,如今我身边有四宝,他们是我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幸福。”
补记
初心
2012年10月,王玉菊随丈夫工作调动,被分配到盘锦市教师进修学院,承担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
当时,盘锦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在多数小学开设,但缺乏专职教师和专用活动教室,学生活动也多局限在校内。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王玉菊与县区教研人员和一线老师共同研究策划,积极组织活动,取得了可喜效果。
如今,已连续举办三届的盘锦市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义卖、捐赠活动,受到了师生、家长、社会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已连续举办7年的盘锦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全面提升了全市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2015年,王玉菊代表我省在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年会上做了现场交流;2014年至2018年,连续5年被全国教育学会综合实践学科委员会评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先进个人;2019年,被评为“辽宁省中小学骨干教师”。
无论是在长达20年的农村教育一线,还是在进修学院的辅导课堂,王玉菊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热爱,始终保持对职业的初心和坚守。
王玉菊坚守这样的初心——老师,不只是一个教书匠,更是学生知事明理的领路人。在三尺讲台上,她把教书育人贯穿教学始终,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她从教28年,义务辅导学生28年,从未上过一堂有偿课。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任教能力,王玉菊经常深入一线调查研究,采取建立个人档案、定期跟踪指导等方式,先后培养了15名青年骨干教师。其中辽河油田兴隆台第三小学教师谭智,在她的指导、帮助下,多次参加省、市比赛和国家级年会,被评为辽宁省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并建立起自己的名师工作室。
在王玉菊一次次讲座、培训、指导下,一个个教学新秀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里脱颖而出。几年来,盘锦市共有5名教师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全国年会获得一等奖,11人先后被评为市级和省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