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18 22:13 | 来源:科技日报 2020年08月18日 第06版 | 查看:1077次
不仅品种好、收成好,销路也不愁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王 静
史庆华教授(中)在山东泗水富华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做技术指导受访者供图
早晨6点不到,吕孝东就钻进了瓜棚。正值上市季,满棚的西瓜长势喜人,让这位老瓜农合不拢嘴。趁着凉快,他与伙伴们一起弓下身子,摘瓜、搬运、装车……
“今年疫情对产量几乎没有影响,预计平均亩产能到9000斤,一亩地纯收入一万块钱,又是一个丰收年!”吕孝东很激动,面对记者,他首先想感谢的是科技科派员、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史庆华。
扶贫扶到点子上
吕孝东的西瓜创下亩产12500斤的最高纪录!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在泗水瓜农们之间传开了,一时间,怀疑者、取经者纷至沓来。
想当初,西瓜是吕孝东眼中的“烫手山芋”。作为种了20多年西瓜的“老把式”,他全家5亩瓜地一年比一年投入多,收益却一年不如一年。和他有相似遭遇的不在少数。无论是从气候上,还是土质上,泗水都适合种瓜,素有“中国优质西瓜之乡”美誉。种瓜也撑起了当地农民的“钱袋子”。可近几年,受品种老化、土壤连作、病虫害等因素影响,泗水西瓜陷入低谷。
从“烫手山芋”到收入创纪录,转折点出现在史庆华教授“良种+良法+良技”的介入。
史庆华与吕孝东的二弟是研究生同学,史庆华放假到家里做客,听说种瓜效益不行,直接钻进了大棚。吕孝东清晰地记得:“史教授说咱这瓜品种老化了,病虫害防治技术也不到位,临走时还把土壤、水肥、发病的叶蔓都取样带回学校了。”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史庆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更换“京欣”“甜王”优良品种、调整种植模式、采前适当控水、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多管齐下!
有好品种,还得有好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史庆华教给吕孝东“双断根嫁接法”,育出的苗种根系粗壮、生长整齐一致,定植后幼苗耐低温性和生长势较强,吸水肥能力与抗旱性明显强于传统嫁接苗,二茬瓜产量和品质提升,每亩增产1000多斤。两三年后,吕孝东的瓜地一再升级,由爬地栽培变为吊蔓栽培,小型瓜代替了大型瓜。
改变发生了。这5亩地一下子成了宝地,同村瓜农看着他的瓜每年都以高价被抢空,羡慕不已。史庆华也上心。西瓜种植生长的关键期,一有时间他就开车去村里。从嫁接育苗、整蔓、定植等高效丰产栽植技术,到肥料、水分、温度等调控管理技术,他手把手地教给瓜农,枯萎病、炭疽病、蔓枯病等病害如何预防、如何根治,史庆华讲得头头是道,瓜农听得明明白白。由于管理得当,基地的棚里基本没有病虫害。
史庆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科技扶贫就要扶到点子上,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配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一定会实现西瓜新一轮的更新换代。
不搞一把抓、满盘撒
在西曲泗村一处设施大棚内,每个西瓜上都贴有一张二维码,史庆华告诉记者,这相当于西瓜的身份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能查询到西瓜的相关信息。“每个西瓜来源可追溯,吃得放心不放心,查查二维码就知道了。”
如今,史教授推荐的“京颖”成为吕孝东的主打品种,西瓜吊藤生长不与地面接触,享受360度采光,结合栽培技术的改善,含糖量可以达到16度,地头批发价就达6元钱,属于西瓜中的贵族。
“精准扶贫,不是一把抓、满盘撒,而是在重点区域、重点方向、重点产业有计划推进,真正为农民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致富项目。”为此,史庆华推动当地成立了合作社。
西瓜是季节性水果,夏季集中成熟,各地西瓜同时上市,农民很难卖出好价钱。史庆华的建议是:不能打价格战!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农民可以掌握的实用技术,转变为让农民脱贫致富的法宝,才能体现出价值。史庆华决定,2020年要引入自己的两个晚熟西瓜新品种,让合作社瓜农分阶段、分批次栽培,中秋节前后上市,防止后期西瓜集中上市造成积压,打“时机战”拉长采摘期、错开上市高峰。
“在史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思路不断更新,发展订单式农业,现在不仅种得好,销路更不愁了。”吕孝东说,“过去我们只想着提高产量来增收,现在史教授带我们走高端路线,根据市场找准定位。”
目前该合作社已与北京、上海、河北、山东等地搭建起网络电商、农超对接等销售平台,也成了抖音、快手直播间的“网红西瓜”。
在泗水县,种瓜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合作社带动村民投身发展瓜果产业,带动大批农户稳定发展、增收致富。不仅如此,合作社还在汶上、金乡、微山分别成立了分社,复制泗水模式,带动产业发展。
“下一步还要加大科研投入,让农民掌握更多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做大做强瓜果品牌。给泗水西瓜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给更多农民朋友铺就富裕之路,走得更远更宽。”史庆华信心满满。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