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岁了还站在讲台上 厦大潘懋元教授今天百岁生日(3图)

发布时间:2020-08-04 20:20 | 来源:台海网 2020-08-04 07:25 | 查看:1951次

▲潘懋元年轻时的照片

▲今年6月7日,潘懋元线上授课

  台海网8月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  今天,厦门大学要为我国高等教育一代宗师潘懋元教授举办从教85周年庆典,今天,也是先生的百岁生日。

  15岁开始教书,从小学教起,到中学,再到后来的大学,执教85年,桃李满天下,潘懋元先生始终认为“教师是最幸福的职业”。今年线上教学兴起,百岁高龄的他还在互联网上参加线上沙龙,为全国3万多名师生在线授课。

  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立,潘懋元先生功莫大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老人也倾注了毕生精力。直至今天,这位高等教育界的“传奇老者”还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不断研究思考。 

15岁站上讲台

100岁还在上网课

  几年前厦大校庆期间,校方为潘懋元先生颁发最具分量的“南强杰出贡献奖”时,记者们问潘先生,您从教多少年了?这位慈祥的老人习惯性地眨着眼睛,用浓厚的潮汕腔说:“我的年龄扣去15吧。”

  15岁那年,潘懋元初中毕业后,就在家乡汕头的一所小学开始当老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读高中、大学时,他一边读书一边教书。潘懋元说:“正是不断学习,让我从小学教到了大学。”85年来,他当过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老师。其间,潘懋元从演武小学前身——厦大附属小学首任校长,当到了厦门大学副校长。

  潘懋元的大弟子、厦大原副校长邬大光说,潘老师始终坚守自己普通教师的身份,即使在繁忙的行政工作压力下,他也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一生以自己身为教师而自豪,一生关注教学,一生关注人才培养,一生不离开三尺讲台。

  今年,迈入百岁的潘懋元依然坚守在讲台上。6月7日,他为全国3万多名师生上了一场时长近1个小时的网课。应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邀请,潘懋元在“师说课改”公益讲坛上,通过网络作了题为《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与样板》的报告。

  不少听课的师生打趣说:“您可能是世界上最高龄的线上教师了吧!”

  一开始,潘懋元还坚持要站着上课,这可把大家吓坏了。在大家的劝说下,他总算答应坐着讲课。他说:“如果这样坐着还累,那我还能干什么?”

高等教育研究

他创造多个“全国第一”

  如今,谈到中国高等教育,学界第一个想到的名字,一定是潘懋元。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原有的教育科学仅仅是把普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潘懋元就敏锐地察觉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中学生一样来教育”。他认为,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因此,他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新学科,并在1956年就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第一次搬上了我国高校课堂。不过那时候,大多数人并不以为然,只有他一人孤独地坚持着。

  后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导致高等教育学科“难产”,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潘懋元的建议才得到关注。

  后来,潘懋元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多个“第一”,包括创建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由他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中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高等教育学专著,成为这一新学科的理论基础;潘懋元先生还是我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远不止如此。潘懋元关于大学“精英论”“大众化”的阐述,更深深影响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

对待学生像子女 对待子女像学生

  学生们说,潘老师是发自内心地爱生如子。每到年终时,他总是关心不回家过年的学生,一到除夕夜都会热情地叫他们到家中吃年夜饭,饭后还会给每个人发红包;一位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正在他为住宿费一筹莫展时,却被告知费用已交,替他垫上住宿费的正是潘老师……

  但谈及家庭时,潘懋元却觉得,自己可能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他曾说:“我爱人在世时生着病,无法管教孩子,我既要搞行政工作,又要兼顾教学与科研工作,白天坐办公室或开会,晚上和周末就跑到自己的小房间研究高等教育,一直没有时间管教孩子。此外,我有段时间借调在北京工作,后来遇上文化大革命又被流放到昆明,一直不在家。所以我的孩子们都是自己成长起来的。”

  在潘懋元二儿子、厦大原常务副校长潘世墨的记忆中,打小他就看见父亲总是在忙,白天一早骑自行车上班的身影,深夜灯下伏案的背影。时至今日,仍然如此。

  他说,父亲的家教,如老子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教,言教言简意赅、有的放矢。“不言之教”这个道理,人所皆知,但是真正做到、做好,则非易事。

  所以在潘懋元的学生中,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潘先生对待学生像子女,对待子女像学生。”

周末办学术沙龙 到外地出差都不间断

  关于潘懋元的传说,还常常涉及他在家中开设的“周末学术沙龙”。

  自1986年起的三十多年里,每到周末,潘懋元家里都会聚集不少学生,他们在这里办的是集思想、学术、生活为一体的沙龙,这也是潘懋元创设的一种特殊的课外学习制度。

  清茶一杯、点心几样,没有课堂上的正襟危坐和刻板拘谨,大家畅所欲言,既谈学问中的人生,也谈人生中的学问。学生们受益良多,将沙龙奉为“精神家园”,有的学生的博士论文题目甚至也来自于沙龙上的辩论题。潘懋元还将这一传统延续到了外地,当他出差讲学时,都会把当地的“弟子”们召集到自己的住所办沙龙。

  在潘懋元百岁生日之际,潘世墨撰写了一篇题为《儿女心目中的“先生”》的文章。文中说,“周末学术沙龙”是父亲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模式,它最大的亮点是形成一个“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学习环境,创造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受益”教学效果。更加可贵的是这个大家庭的温馨,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心灵沟通,不论从学识上还是从做人上,都体现了平等待人的理念。

  作为教育界的前辈,潘懋元始终以谦和的姿态做人,以包容之心育人,以大爱之心化人。邬大光说,无论多么生涩的后辈学生,他都平等相待。

长寿的秘诀 要运动更要不断思考

  与潘懋元共事多年的邬大光曾总结过老先生的“保留节目”:几十年如一日,不论刮风下雨乃至台风不停课,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或毕业论文字字修改包括标点符号,参加学术会议从不提前离席,听别人作报告永远做笔记……

  早年,潘懋元还有不少英雄往事,比如76岁时,他还在做俯卧撑,而且一口气可以做20多下,是那种“脚架在高处”的。82岁时,他登上了海拔5020米的西藏米拉山。到达山口时,因空气稀薄,缺氧严重,大家都说,不要下车了,但潘懋元却说,当然要下车,抽根烟,照张相,留个纪念。

  潘世墨说,今年100岁的父亲身体安康、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谈吐自如。他出门比较少了,在家里大多是三种状态:在书房看书报、写文章,在客厅与客人、学生交谈,在寝室小憩、闭目养神。

  经常有人问潘先生保持长寿的秘诀,他总是莞尔一笑,给出的答案简单明了却意味深长:长寿需要运动,但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需要脑袋运动,就是不断思考,跟上时代,不断接受新事物和新问题。

  如今已百岁高龄的潘懋元老先生,仍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研究思考着高等教育学科的持续发展。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