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二胡奏响国歌的小学(4图)

发布时间:2010-06-24 08:41 | 来源:新华网 2010-05-12 15:08:02 | 查看:2311次

  新华网陕西频道5月12日电(记者丁秀玲、梁爱平)秦岭深处一间简陋的土坯教室前,10来个高矮不一的孩子扛出一面五星红旗插在门前不大的空地上,这里唯一的教师、从教近40年的李章娃拉着二胡奏起了国歌,孩子们将右手举过头顶,表情稚嫩而认真。

李章娃老师拉起二胡,带领十几名学生奏国歌升国旗(5月5日摄)。 

  这一幕已经成为大山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前不久,一位老干部捐给学校一台录音机,才结束了李老师持续10年的二胡伴奏。“这东西好得很。”他开心地说,“拉上线,直接放就行了。”

  6日,走了近一个小时的蜿蜒山路,我们终于找到了这所由14名学生和一名教师组成的山村学校——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麻街镇窑坡初小。

李章娃老师给孩子们上课(5月5日摄)。

  这是秦岭深处最后一批教学点之一,到年底很可能就不复存在。山下,一所专为山里留守儿童建的寄宿制小学已经盖好。今年59岁的李章娃是这所山村学校第一个,也将是最后一个代课教师。

李章娃老师辅导学生学习(5月5日)。

  因为窗户上糊着塑料布,教室里的光线有些昏暗。打开4盏60瓦的灯泡,一张张稚嫩的脸逐渐清晰:7名三年级学生,4名一年级学生,还有3名学生今天没有来。二年级断档。讲台和桌椅油漆斑驳,布满了裂纹。

  起初稍显木讷的李章娃,在课堂里给孩子们讲课时,像是忽然被点亮了,表情生动,手势有力,声音洪亮。

  1970年初,初中毕业的李章娃回到了家乡,“那时村里几乎全是文盲,连会计都是从外面请的,这地方的人把我当宝贝呢。”先是帮生产队里记账,然后队里问他能不能把村里的孩子们教起来,当时18岁的李章娃说“能行”。

  这句“能行”让李章娃坚持了近40年,大山里从此响起孩子们的读书声。1984年他外出打工,一个月挣来的钱比当教师多几倍。他走了4年,学校也跟着停办了4年。这里山高路远,没有人愿意来教,村民们频频找上级政府要求解决。再加上自己的孩子也到了入学年龄,感同身受的他又被村里请回来做代课教师,重执教鞭。从那时到现在,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搬了3次,他再也没有离开过。

  拉二胡升国旗是从1999年开始的。那一年,教育部门给这里发了一面国旗,李章娃就琢磨着也搞个升旗仪式:“我一直觉得就应该有这么一课,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就是升国旗,娃你要引导他,你不引导他也就不知道,我把升国旗看做是爱国家的一种教育,一直坚持到现在。”

体育课就在教室前不大的空地上进行(5月5日摄)。

  由于没有录音机等伴奏设备,李老师就用一把破旧的二胡演奏国歌。“每周升一次旗。升旗的时候是两个护旗的,两个娃,把旗打上,然后把国歌奏上,把旗打过去升起来。我给娃讲,咱这个虽然不符合标准的升旗仪式,但是也是一种对国旗的热爱么,国旗是国家的一种象征。”

  这种仪式感也表现在教学中。老师讲得认真,孩子们学得认真,教室里不时传出清脆的读书声,简陋的学校里透出一种庄重的学习氛围。

  几十年来,经李老师启蒙的山里孩子有近千人。“我的学生有五六个上重点中学的,有的是大学生,还有的当了公务员。”提起这些,李章娃有些骄傲。“如果没有文化,也不可能是这样子的。人没有文化就什么都搞不来。”他总结说。

  因家里比较困难,家人曾多次提出让他去西安做生意。“我大女儿在西安给我弄的茶叶店,最后把啥都弄好了,我说我不去,为这事和我女婿的关系还搞僵了。我说挣钱多少,我不爱那,就爱教书。”

  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是他从教最大的动力。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生源的不断减少,这所学校撤并已成必然,他也面临着被清退的命运。他还有点担心,这个教学点撤并后,山上个别娃娃念书会不会有困难。但是,“只要还让我教一天书,我就会把这个事情做好。”李章娃说。(完)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