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18 20:46 | 来源:科技日报 2019年11月18日 第05版 | 查看:861次
赵叶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周一有约
“我有一个梦想,把海南及东南亚的热带果蔬做成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和冷链物流销往全国。”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琳娜年近60岁,可她没想过退休安享晚年,她有忙不完的事,电商教学、物流专业越做越深入,并将其延伸至农村,甚至到了国外。
今年9月,李琳娜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但对她来说,荣誉皆在身外,职教是一生的事业。
让学生由“不愿学”变“赶不走”
1991年,武汉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李琳娜有很多选择,但得知海南一所中职学校愿意录用她时,她毫不犹豫就来了海南。
“教育似乎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不愿改行。”李琳娜说,上大学前的从教经历令她爱上教育,她痴迷于学生认真听课的表情,沉醉于学生从她的课堂获得营养,感动于一名名学生在她的指引下迈向全新生活。
而且相比于基础教育,她更愿意到职校任教。李琳娜说,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上下到处要用人,而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入社会,从事职教为社会培养人才,更为显性、直接。
在她眼中,职业院校的学生并不比本科院校的差,反而较强的动手能力是他们的独特优势。
为了让职校学生重塑学习信心,李琳娜要求自己从拿到分班表开始,通过照片就能准确地叫出名字,这使得学生一入学就从她这里找到亲近感、认同感,愿意在她的带领下投入全新的学习园地。
她还致力于探索符合职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先让他们做,会做之后再讲理论,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李琳娜的教学成果几乎都是通过思考怎样让学生“行知合一”而取得的,比如“经管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荣获2007年首届“中国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大赛”一等奖。
她认为,与其让学生通过书本学习枯燥的经济管理知识,不如让他们模拟一个工业园区,让工商、税务、银行、企业都进驻,仿真运营,学生们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起初的“不愿学”,很快变得“赶不走”。
创建海南电商物流人才基地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电子商务刚刚萌芽。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李琳娜敏锐地感觉到培养电商人才意义深远。
2000年,海南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李琳娜从中职来到了高职,在这里绘制出海南电子商务职业教育的全新画卷。
然而,当时海南本土电商产业发展落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时常面临上课没有操作平台、实践没有产业环境支撑的窘境。
光靠着书本不能培养出电商人才,“无商可务如何电子商务?”李琳娜在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失衡天平中,千方百计寻求一个平衡点。
她利用校内便利店创建网上超市,学生分工负责商品信息采集、摄像、电脑美工及校内物流;缺乏实习基地,她就带着学生挨户与企业对接,每敲开一家企业的门,师生们就从头到尾详细介绍一次电子商务的便捷、网络营销的效益,还主动出力,免费为中小企业构建网上商务平台。
逐渐摸清海南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脉络后,李琳娜带领团队趁热打铁,开始实施“助推海南电子商务发展”的系列公益活动,历时6年为中小企业创造上百万元经济价值,先后为300多名学生解决顶岗实习问题,创造就业岗位近百个。
她在调研中发现,电商进农村面临物流短板,她又创设物流专业;农产品保鲜技术成农产品外销“拦路虎”,她进一步设立冷链物流专业。多年来,李琳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凭借一份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创新引领时代的职教专业和职教方法。
年近花甲依旧常工作至深夜
“学院的大管家”“全能的女超人”……这是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给李琳娜的“标签”。在他们的眼里,李琳娜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半点没有花甲之年的痕迹。
在李琳娜的日程表里,没有节假日,没有下班时间。白天,她的行程被排得满满当当,上课、带学生实训、到企业服务、培训教师团队……当夜晚来临,李琳娜又开始静心思考科研教研,“夜晚是我的工作高峰,经常忙忘了被锁在办公楼里”。学校同事们送给她一个绰号——职业教育的“永动机”。
在李琳娜看来,做一行就必须要研究它,做好职业教育不仅仅要研究教学,还必须研究市场,包括就业市场和产业市场。
“教育具有滞后性,一个专业从建设、申报,到招生、培养,至少滞后5年。”李琳娜说,研究设置一个前卫的专业,需要敏锐的市场嗅觉,而敏锐的嗅觉不是凭空得来的。她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关注政策信息,并通过各类调研和数据掌握行业风向。
虽然加班加点,但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不觉得累,特别是一想到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来了,李琳娜就觉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劲儿”。
(据新华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