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热爱祖国 献计献策(图)

发布时间:2019-09-18 21:58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8日 04版 | 查看:575次

马寅初(1882-1982)新华社发

    【最美奋斗者】

  作为我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121年来,北京大学出现了数不清的爱国志士、学术名家,无数带有北大烙印的名字在民族进步与复兴的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而马寅初,便是其中之一。

  他,曾任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他是中国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先驱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新中国成立后,马寅初将研究重心转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理论上。他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学术洞察,为新中国经济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

  他,一生坎坷波折,但初心不改,始终坚持真理,追求进步。当然,提及马寅初,自然离不开他著名的“新人口论”,这也可以说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典范之作。

  1954年9月,已是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随后进行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引起了马寅初的忧虑,他认为当时的人口增长率似乎太高了,50年之后中国将难以供养庞大的人口。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并于1955年提交至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浙江小组讨论。1957年,马寅初向全国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关于“控制人口数量”的提案,接着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新人口论》,人口学家向人类繁衍史发出“黄牌警告”。然而,耿直之士的谔谔之言很快遭到批判。在极“左”的压力下,马寅初被迫辞去北大校长之职,其全国人大常委之职亦被罢免。

  “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面对报刊上200多篇反对他的文章,一方面,他逐篇细读,虚心采纳合理因素用以完善自身观点;另一方面,他对其中的谬误毫不留情地进行了学术性论战,发表了10余篇说理性文章反击。后来的几十年,事实证明了马寅初“新人口论”的预言。1979年,98岁的马寅初得以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并荣任了北京大学的第一位名誉校长。1993年,他还被追授“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季羡林先生曾表示,马寅初是他最佩服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知识分子之一。时至今日,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对我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寅初的身体力行,更为学生们树立了一个知难而进的师者榜样。他曾在文章中写道:“我平日不教书,与学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总想以行动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10400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

  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六十余载的马寅初,在教育管理与实践中探索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经验。他认为,教育和办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切合实际要求、服务社会的专门人才。他一直视教学为根本,认为“学校里最重要的事就是读书上课,凡是有条件的人都应当到第一线上去给学生讲课,并力求把课讲好”。他认为,“误人子弟是最大的罪过”。他认为读书必须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要打倒死读书”。他在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师资培训等方面都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同时,马寅初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办教育要“学习新思想,确立为人民服务的立场”。

  马寅初的学生、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赵迺抟曾在《光明日报》以《不屈于威武 不愧对真理——敬祝马寅初老师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撰文写道:“在解放前的十年中,他憎恨腐败的国民党政府,敢怒敢言,受尽摧残而不屈服,可称得正气壮山河!在后十年中,他热爱新中国,同心同德,为了学术的尊严,对于错误的批判,作坚决的斗争,不屈不挠,做到了不愧对真理!先生道德文章,为世所钦。”

  (本报记者 晋浩天 本报通讯员 蒋佳倩)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