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2 20:55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9-11 07版 | 查看:725次
本报记者 刘新吾
马影翠在辅导学生。何 超摄
马影翠的桌上,摆着一幅简单的画,一朵向日葵旁写着4个字——“祝您开心”。这是她一次生病请假,回校后她的“宝贝”们送来的画作。
马影翠是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小学校三年级语文教师,也曾是中益小学的学生。2002年,18岁的马影翠读完师范后选择回到母校教书,直到现在。在马影翠心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她的宝贝。
用关怀代替批评
9月6日是星期五,下午5点多,学校已经放学。马影翠蹲在办公室地上,整理贫困学生的申请材料:“桌子有点小,怕弄混。”
一个学生拿着作业跑进来,不好意思地说:“马老师,作业做完了。”马影翠摸摸学生的头:“宝贝,你作业交迟了,老师也要等着你,下次能不能让老师早点回家?”
“教低年级学生,常常要做重复工作,很需要耐心。”前不久,马影翠教孩子们被动句式,布置了一个作文题“我的老师”。学生在作文里写道:“马老师经常笑,像向日葵。”马影翠很高兴,问大家“这句话能不能改成被动句?”一阵沉默后,一个学生冒出一句:“向日葵被马老师像!”童真的话语,让马影翠笑成了一朵花。
如何“对付”调皮学生,马影翠有一套。以前有个学生经常捣蛋,马影翠从不批评他,而是轻声问道:“宝贝,你怎么啦?你应该坐好点。”放学之后,再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嘘寒问暖。久而久之,调皮学生自己感到不好意思,主动改正了错误。
当老师并不轻松,但马影翠自得其乐:“老师就是要用爱来唤醒学生,靠近学生,温暖他们,自己也会开心。”
想为家乡做点事
小时候,马影翠家里穷,供养两个孩子读书比较困难。姐姐看在眼里,读完四年级就出去打工,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妹妹。如今,姐姐在本地务工,家境拮据,马影翠就把两个外甥接到家里,和自己的儿子一起抚养,视若己出。
有一天晚上9点多,学校保安谭艳去办公室巡逻,看到马影翠在伏案工作,对面有人正趴着睡觉。原来是她的儿子等得太久,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对马影翠的加班,保安已习以为常:“办公室经常很晚还亮着灯,我都不用去看,肯定是马老师在里面。”
每年县里会组织考试,从各个乡镇抽调一些老师进城。但马影翠从未报名:“这里的孩子需要我,我没那么多高尚的想法,就是熟悉这里,想为家乡多做点事。”
把爱传递给学生
三年级数学老师向学奎是马影翠的搭档,26年前,他曾是马影翠的老师。
“当时她比较矮小,上课经常低着头,不大说话。”向学奎回忆。
9年后,秋季开学,向学奎在学校看到一个笑容满面的大姑娘迎面走来:“向老师,好久不见,您还是这么有精神!”“你是马影翠啊?真没想到,变化这么大!”向学奎连连感慨。
的确,在师范学校学习的3年,马影翠发生了“蝶变”。她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学习才艺,变得更加开朗自信了。
人在变,学校也在变。
20多年前,学校只有一栋土木结构的教学楼,操场是坑坑洼洼的泥土地,“男女老少一起,用锄头一锤锤地才敲平。”马影翠说。现在,教学楼宽敞明亮,操场铺上了塑胶,教室还配备了投影仪。今年暑假,学校还盖了两栋大楼,用于教学和住宿。
为什么选择当老师?马影翠说:“以前我的一位老师,上课很认真,对我们总是笑呵呵的。我当时想,要像我的老师一样,把爱传递给学生。”
马影翠喜欢向日葵,常说:“向日葵追求光明,但扎根泥土。”劳累时,马影翠看看桌上的“向日葵”,脸上就会泛起笑容。
看人民映像 品百味人生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