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在黑暗里过着光明的日子(图)

发布时间:2019-08-30 09:3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8月30日 05 版 | 查看:1005次

刘芳资料图片

  颜色、影像一点一点从刘芳的世界里被抽走了。

  2007年,这位贵州省贵阳市白云三中的语文教师,再也看不清课本封面上“语文”两个字。一种名叫“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疾病,彻底吞噬了她批改作业和日常备课的能力。上课写板书时,字变得歪歪扭扭,甚至写到墙上。与眼疾抗争10年,结果她失败了。

  医学诊断宣告,她再也无法看到这个绚丽的世界,至少目前这一疾病无法治愈。

  借助盲人打字软件,刘芳用电脑写了一部描写青春生活、工作和爱情的小说——《石榴青青》。序言第一句话是:“从光明走向黑暗的是我的眼睛,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的则是我的心灵。”

  “我用10年时间渐渐接受悲惨的现实。”刘芳说,之后又用了8年微笑面对现实的残酷。

  从光明走向黑暗的10年里,刘芳最初的感觉是命运被撕碎了,“整个人都快崩溃了”。8个月大的孩子嗷嗷待哺,班上的学生每天等着她走上讲台。她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人80%以上的信息来自眼睛,“如果渐渐失明,我不就要被世界遮蔽了吗?”

  贵阳市白云三中的语文教师毛艳红记得,那段时间,刘芳时常坐在办公桌前,盯着桌子一动不动,有时突然嚎啕大哭,“但一走出办公室,她就会面带微笑”。

  一段时间的忧郁后,刘芳开始转移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她听说,失明的人15年以后就对色彩没有概念了,为了留住生活的美好,她开始跟学校的美术老师学习素描和水彩。

  她还学习了豫剧和舞蹈,学校文艺表演时,学生们的相声、双簧等语言类节目都由她编排。她感觉生活和工作又重新回到积极、阳光的轨道上,心中的阴霾也渐渐散开。

  “感谢那段经历,让我至今还记着这个世界的色彩。”刘芳说,有了色彩,世界好像还在眼前。

  校长何代黔建议刘芳考虑办理病退安心休养,刘芳回答说,眼睛瞎了,可心是亮的,“我不会影响孩子们的成绩,不会拖后腿的”。

  带着心中的阳光,刘芳下苦功夫将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背熟,再将知识点、考点、难点逐一梳理,长篇的文言文也是如此。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她让学生课上朗读,然后师生一起来点评。对一位渐渐失明的人来说,这是对听力、记忆力的巨大考验,具体到刘芳身上,还要耗费大量精力备课。虽费工夫,但学生们从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中得到了更多启发,每每讲到关键之处,刘芳都觉得耳边出奇的安静,“真是掉一根针都能听到声音”。

  这样的教学方法也通过成绩得到了证明,她教的班级语文成绩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还出了两个中考语文单科状元。

  家人、学生、同事都成了刘芳生命的支点。儿子不断鼓励她追求美好的生活;学生们有学习生活的困难就会想到找她倾诉;同事们陪着她每天上下班,周末逛街,假期郊游。

  刘芳把“微笑着面对现实的残酷”这句话也写进了自己小说的序言中,在她看来,病痛夺取的只是光感,并没有带走光明。

  她在一点一点把被撕碎的命运拼起来。

  失明之后,刘芳通过盲人阅读软件读了100多本书,她最喜欢《活着》里面“富贵”这个人物形象。“每一本书里都有一个有很大勇气的小人物。”她认为,自己也是个有勇气的人,勇气带来了如今阳光的生活。

  当心灵重新走向光明的时候,刘芳写下了一首带着浓浓爱意的诗,取名为《别再问我》。诗中这样写道:有人问我,看不见了你会害怕吗?我说,害怕/因为那不是闭上眼睛等待一次甜蜜的亲吻/而是拥抱之后找不到爱的停顿/别再问了,请别再问我了/残缺,是我永远的名片/微笑却是你镀金的请柬/请给我一个饱含深情的拥抱吧,我就是你心里那片明媚的天。

  在自己写的小说序言中,刘芳有一句话:“现在我终于微笑着说,我是盲人了,内心如此坦然。”

  现实中的她一直没有停下追求亲情、友情、爱情和师生情的脚步。喜欢或不喜欢,她都会有真实的情感流露。工作生活中,她始终保持高兴时大笑、悲伤时哭泣、逆境中倾诉、被感动时拥抱、面对未来时阳光微笑的能力。

  她只是失去了影像,从没有失去这个世界。

  失明后,刘芳自学心理学知识,从语文教师变成了学校的心理教师。刘芳会记得每一个来求助自己的孩子。

  她记得,有一次,一名学生大哭着冲进心理咨询室。刘芳下意识地站了起来,双目失明的她不知道面前的学生是谁,她把双手搭在学生的肩膀上,想让悲伤中的孩子先感受到她掌心的温度。

  学生不住地抽泣着,浑身哆嗦,说不出话来。刘芳的双手顺着他的肩膀向胳膊移动,尽量给他更多的温暖。

  “我摸到了胳膊上一条一条的棱!”刘芳一下子惊了,她确信这些横在胳膊上的棱是一条条伤口,有的已经结了“血痂”。

  那一刹那,刘芳忍不住泪如雨下,“如果我是你妈妈,我一定心疼死了。”她抱紧这名学生,听着他的心跳声,彼此感受着对方重重的呼吸。

  半小时后,沉默的学生开口了。因为和老师在课堂上发生矛盾,老师一直不原谅他,也不接受他的道歉,情急之下,他选择用圆规尖在胳膊上自残发泄心中的苦闷,身体的伤痛更加剧了他心灵的创伤。

  “能够倾诉,是他走出痛苦的第一步。”刘芳说,那天,她讲了许多自己年少时的亲身经历,再分析解决眼前问题的办法,希望给这名学生重建起精神支撑。她又跟当事老师进行了深入沟通,化解了老师的心结。

  当天,学生再一次走到那位老师面前真诚道歉,老师接受了道歉,刘芳也到学生所在的班级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危机化解,学生也走上了生活学习的正轨。

  这样的情况,自刘芳转型做心理咨询老师以来不断地面对着。她所在的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地处贵阳城郊,许多学生的家境并不好,有的是留守儿童,刚刚进入中学阶段,学生更容易因为环境变化和情感变化引发心理问题。

  刘芳时常自嘲,做心理咨询老师,自己是半路出家的“崴货”。但她却深受学生的喜爱,每个班级都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许多学生下课后会走进心理咨询室,接受单独的心理辅导。在刘芳眼里,心理咨询室不是自己受照顾享清闲的小角落,而是自己用另一种方式启发、教育学生的新舞台。

  “情感上的小纠结、小矛盾在学生眼里是天大的事,带着真感情聊聊,他们自己就会想通了。”刘芳说,相比传授经验道理,自己更愿意从亲身经历讲起,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自己感悟该选择的道路。

  一次,一名学生在课堂上说,自己喜欢上了一个女孩,难以自拔。刘芳没有讲专心学习之类的大道理,而是回忆起了自己初恋时的故事,“我讲着那时的青春萌动,告诉他两个人在一起如何寻找更多的朋友和更广阔的世界,如何追求理想,对彼此负责”。

  刘芳说,自己喜欢现在的工作岗位,能用自己心灵的感悟与一颗颗稚嫩的心对话。失明后的十余年,她完成了几百场报告,许多听报告的人潸然泪下。有人称她为中国的海伦·凯勒,她说,她最喜欢做自己,有学生、有事业、有热爱自己的人,还有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

  她至今记得,在一场演讲的结尾,她大声地问台下的学生:“你们愿意做我的小眼睛吗?”学生的回答响彻全场:“我愿意!”她感觉,因疾病干涩了许久的眼睛,掠过一丝湿润。

  现在,聆听刘芳讲课的已经远远不止学校的学生了,她的心理辅导随着她走出中学校园,机关、高校、社区等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她常常为家长与孩子间存在的问题支招。“今年3月到7月,我一共就只休息了两个周末,4天。”刘芳感觉自己越来越忙。

  刘芳说,她能感觉到,自己讲课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人走动,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听得很认真,听完以后有的家长还会主动关注她的微信公众号。

  2015年,贵阳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刘芳工作室”挂牌成立。刘芳还和贵州综合广播爱聆听工作室联合创办微信公众号“爱聆听”,做起心理疗愈电台节目,微信公众号有几千人的固定粉丝,听众会给刘芳留言,刘芳也会在下一期的节目中回复听众。“我们肯定要找别人关心的话题,他想知道什么,他想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是有针对性地去做这个节目。”刘芳说。

  刘芳近几年还借助盲人专用的电子设备写了两本书,一本是散文集,题目暂定《慢慢想》,一本是短篇小说集,名字暂定《门帘半掩》,两本书正在计划出版。

  “一定不能停止阅读。”刘芳说,这些年自己一直坚持阅读,最近正在读严歌苓的作品,她最喜欢《爱犬颗勒》,因为在悲剧后显现出人类的真善美。

  2018年9月开始,刘芳还担任了贵州省残联的盲协主席。2018年10月,她举办了一个世界盲人节的活动——“世界有你才完整”。这是一个在贵阳康复中心举行自强模范讲故事的活动,有70多人参加,刘芳邀请了3个不同群体的代表给大家讲故事,一个盲人按摩院的老板,是自主创业自强模范;一个盲校的老师讲他和盲童的故事;还有道德模范宋政玟讲述她在福泉扶残助困的故事。

  刘芳2019年暑假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她要在全省范围内多所学校进行师德师风教育讲座,还受邀参加迎接国庆70周年的系列活动,包括一个电视访谈节目。

  “累啊,但是值得。”刘芳说。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白皓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