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8 21:22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8月08日 03 版 | 查看:1092次
8月3日,黄辰与黄天晓兄弟一起回到家乡湖北洪湖。在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纪念园,两人来到爷爷黄新廷中将浮雕下,敬献了鲜花。兄弟俩说,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吃饭一粒米都不能剩下”,这是爷爷在世时对他们的教导。
80多年过去了,在洪湖,黄新廷长征途中带队寻粮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1936年3月底,红军总部电令红二、六军团北上抢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此时,22岁的黄新廷被任命为红二军团四师十二团团长。
黄新廷率前卫团十二团昼夜急行,于1936年4月7日到达普渡河东岸。普渡河是红二、六军团长征中从元谋渡金沙江的首要关口,能否赶在敌人前面控制渡口关系重大。经过一番激战,他们成功地渡过普渡河。但由于红军过普渡河从龙街抢渡金沙江的意图已被敌人察觉,他们接令立即撤离,声东击西,转头佯攻昆明。云南军阀龙云慌了手脚,急调在普渡河一线防守的部队进驻省城。
总指挥贺龙乘敌人忙于回援昆明之际,挥师西进,在富民、赤鹫渡过了普渡河,一路向西,暂时甩掉了追兵。
十二团一路披荆斩棘,到达丽江,略作休整,赶至金沙江边石鼓镇。查明敌情与渡口水文情况,黄新廷带领十二团经上游5里外、江面较窄的木瓜寨渡口,用仅有的一条渡船巧渡金沙江,并继续作为军团前卫,沿江北上。
与红四方面军甘孜会师后,中央宣布由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过草地时,黄新廷的红十二团又奉令成为全军后卫,负责收容工作。向来日行百里的十二团,在草地一天只能走三四十里。
随着粮食逐渐紧缺,寻粮成为部队的首要任务。
黄新廷带领部队,在打过的秸垛中,一颗颗搜捡那遗落的青稞粒。幸运的是,在一个村庄里,他在一个没有牛的牛圈里的牛粪下,挖出满满一坛青稞。部队总共找到200公斤青稞——对一个团而言,虽然很少,却是珍贵的救命粮。黄新廷命财务员把40块银元埋进坛子里,才回到部队。红十二团寻粮立即名声在外。
有的部队没有找到吃的,黄新廷就主动把少得可怜的粮食匀出一部分,给兄弟部队。
部队行进过程中,黄新廷规定:每人每天不得超过二两青稞粉,吃粉必须与野菜掺在一起;下粉数量由值班干部统一掌握,野菜能否吃由团里决定。
被饥饿折磨的十二团,后来每天只能走20里。1936年8月18日,当他们吃力地翻过一座小山,眼前突然一亮:那是一片房屋、麦地,还有久违了的炊烟!他们终于走出草地了,这才有了一个休整的机会。
“长征,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也许过去太久,以至于一部分年轻人对这段历史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黄天晓说,关键是,他们走的不是平地,爬雪山过草地、前有围堵后有追兵,身穿单衣,鞋底都磨穿了,脚上都是血泡,还要忍饥挨饿。
说到红军长征途中挨饿,黄天晓还提到了“大白马”的故事。
黄新廷当时有一匹大白马,骑在马上的都是伤病员,他自己跟在马后面走。这匹马也立了大功,救了很多原本可能坚持不下来的红军战士。
当时,战士们每人每天二两青稞粉加野菜,行进却要消耗那么多体力,个个瘦得皮包骨头。
快要走出草地前两天,部队彻底断粮,很多人情绪很低沉。黄新廷为了想让大家能有东西吃,提出要不要把大白马杀了。结果,战士们站出来保护这匹马,说这匹马是他们的救命恩人,绝不能吃,而且马活着能救更多人。
“我相信这些事情一定给我爷爷留下终身记忆。他多次重新走过长征路,去看看以前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的很多战友离开人世的地方。”黄天晓说,爷爷也经常教导子孙吃饭一粒米都不要剩下,“这一粒米对于现在的我们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活下去的希望。”
提及当时的战斗经历,兄弟俩背诵了黄新廷写过的一首诗:“枪有两支哑一半,三发子弹一粒算,缺枪少弹性命换,当年就是这么干。”在他们看来,红军长征既是在与敌人较量,也是在与自然、与自己的意志较量。
“舍生忘死,无私奉献。”提及长征精神,黄天晓坦陈,随着对这段历史了解的逐渐深入,才越加明白先辈们的初衷: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个伟大的理想——希望全天下的穷人吃好穿暖,不再被土豪地主压迫,正因为有了这个信念,他们才能忍常人之不能忍。
出生于1993年的黄天晓,大学时学的是导演专业。眼下,他正在策划一部关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电视剧。他希望从一个更年轻的视角去解读这段历史,用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长征故事,将长征精神传承下去。
本报湖北洪湖8月7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娟娟 见习记者 鲁冲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