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15 21:05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9月14日第11版 | 查看:2294次
杜 浩
《西行漫记》插图照片中的边区生活
82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开始了一场传奇般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伴随着这一人类壮举,出现了一大批记叙描写长征的书籍,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就是代表和经典。胡愈之在《西行漫记》中文重译本序中说,“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西行漫记》的由来
1936年6月间,斯诺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采访,和毛泽东同志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斯诺在苏区看到:红军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使得农民拥有了土地。在苏区政府所管辖的地方,政府采取了大范围的代议制度,使得农民以参政议政,成为这个政府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在文化上有了受教育权……
苏区党外设有共青团,共青团下又有少年先锋队和儿童团。成年的农民可以参加贫民会、抗日协会、农卫队、游击队,甚至哥老会这个秘密会社也可以加入到苏维埃生活中,妇女被允许参与这个政权的一切活动,人人皆在保卫红色政权;在经济上,政府实行“公”“私”并行,激发社会的活力;在战争策略上,根据自身的实力,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等行之有效的策略……
斯诺回到西安后,将采访记录整理成集,取名《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10月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
1937年11月,斯诺来到上海,将英文版《红星照耀中国》赠送给著名出版家胡愈之。为使中国民众对中共领导下的那块“红色土地”有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了解,胡愈之决定将此书译成中文出版,并联络11位文化教育界的救亡志士商量出书问题,为防止国民党对红色书籍的严查,改用比较含蓄的书名——《西行漫记》出版。
寻找开启红色奥秘的钥匙
《西行漫记》属于报告文学体裁,这种文本特点决定了本书的结构、表达方式和内容素材的取舍安排。在书中,斯诺既是一个观察者、采访者,也是一个叙述者和评论者,他根据采访的路线、进程、所到达的地域,将亲自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以及采访过程中所有进入他的视界的事件、人物和地点,编入《西行漫记》。而确立的红色主题,就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在采访、观察和写作过程中,斯诺向自己也向读者提出了关于红色政权、红军将领战士的革命信仰和精神、红色中国的前途命运等政治和哲学的问题,通过不断追问、思考,希望找到开启这些红色奥秘的钥匙。他由此对陕北苏区产生了真挚热烈的感情,红色的思想基调和精神气质渗透了整个作品。
“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斯诺说。
在书中,我们看到斯诺的真实描绘:毛主席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苏区人民拥护他,他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周恩来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朱德是“三军”统帅,是红军稳定的象征。大批年轻的红军战士,刚毅坚忍、勇敢顽强、忠贞不贰、坚定如一,充满革命信仰和牺牲精神,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
斯诺向世界告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将士和中国人民,才是这个民族的主人,是红色革命的强大的主体力量。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和力量,折射的是人类历史的精华。他们是这部书中的活生生的主角,更是历史的主角!
《西行漫记》缘何成为红色经典
《西行漫记》发行后迅速轰动世界,并很快完成了从畅销到经典的过程,先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影响几乎遍及全世界。很多人通过《西行漫记》了解中国的现实和革命,许多青年从此追寻红色理想,树立起坚定的革命信念。
《西行漫记》的影响是世界性的。美国记者白修德评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西行漫记》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它担负起研究长征历史及早期中国革命经验的重要课题。
优秀的经典作品总是从人类生活中汲取力量,每当集体的精神意识、文化意识变成一种活生生的经验,并且影响到一个时代的自觉意识观念,这个事件就是一种创造性行动,它对于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具有重大意义。一部优秀的经典作品被生产出来之后,就包含着那种可以说是世代相传的信息。
《西行漫记》不仅提供了直接的审美经验,也表明包含这种经验的人类精神所达到的深度,它使我们形成了关于情操、信仰、牺牲、英雄、崇高,关于红色精神、红色理想的概念。《西行漫记》成为红色经典的原因,就在这里。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