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28 10:08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8日 01版 | 查看:1456次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沿着湍急的大渡河逆流而上,7月27日,记者来到四川省石棉县安顺乡。顺着崎岖的山路向上爬行,站在马鞍山垭口,可远眺安顺场今貌,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天险的战斗,就发生在不远处的河边渡口。
大渡河是岷江最大支流,河道陡峻,险滩密布,水流湍急。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正是在此地北渡未成,陷入清军重围而全军覆没。蒋介石在大渡河北岸重兵设防,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1935年5月24日,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一团急行军到达距离安顺场不远的马鞍山。“爷爷把他们送到马鞍山那个垭口,把安顺场指给他们看,讲给他们听。”当年为红军带路的沙马马海孙子沙马瓦特告诉记者。
“在了解了安顺场敌情后,先遣队作出了部署。由红一团团长杨得志和一营营长孙继先带领一营作为夜袭安顺场的主力,红一团政委黎林带领二营去下游小水一带佯攻,三营留在原地掩护指挥机关。”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馆长周万任对记者说。
一营在快速夺取安顺场战斗的胜利后,随即开始了寻找渡船的任务。战斗打响时,小桥碉堡里的敌人慌忙乘上小船向对岸逃跑,恰好这时,红一营二连指导员黄守义正带着战士沿河搜索渡船,他们发现后,立即展开战斗夺得了渡船。
在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门外的安顺场渡口旧址,摆放着一艘当年强渡大渡河所用翘首木船的1:1比例复制品。纪念馆副馆长付婷婷介绍,这艘渡船长10.5米,宽2.3米,高2.2米,最多可搭乘30人渡河。当年,红军指战员为争得坐第一船的机会,还发生了一些故事。
全营战士都争着要坐第一船,怎么办呢?“唯一一艘渡船是二连找到的,权衡利弊后,谁找到船,就让谁去,所以其他两个连就没有争执了。”周万任说。在确认了由谁坐第一船后,孙继先在二连里选出了16名战士作为突击队员。据资料记载,当突击队员姓名宣布完毕后,一名战士从队伍里冲了出来,一边哭,一边嚷着:“我也去!我一定去!”最后这名叫陈万青的战士,成了第17名突击队员。这17名突击队员,便是日后被人们传唱的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
英雄的荣誉不仅属于红军指战员,也属于那些帮助红军摆渡的77名船工。“船在往对岸行驶的过程中左右摇摆,非常危险。用爷爷的话说就是,子弹从耳边嗖嗖飞过的声音听得特别清楚。”当年参与强渡大渡河船工帅仕高后人帅飞对记者说。
在这场载入史册的战斗中,共有9名船工壮烈牺牲,红军落水牺牲的也有20多人。宽达300余米的汹涌河水并没有阻挡住工农红军的脚步,红军成功强渡大渡河,在蒋介石精心布置的大渡河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大渡河防线奠定了基础。
(本报四川石棉7月27日电 本报记者 陈城 刘华东 本报通讯员 梁鹤)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