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22 18:4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7月22日 01 版 | 查看:1005次
扫一扫 看视频
明净秀美的玉龙雪山脚下,美丽的丽江古城每天都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令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纳西族民众最为难忘的,是83年前那段“三迎红军”进丽江的故事。
“从东元桥畔一迎红军时的心存疑惧,到玉龙锁脉寺的二迎红军、丽江古城三迎红军,这支真正的人民军队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丽江市委党史办副调研员和钢的讲述,将“记者再走长征路”的采访团成员带回激荡人心的岁月。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粉碎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同年9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形势异常严峻。为争取主动,1936年3月30日,红二、六军团奉红军总部朱德总司令“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电令,从盘县、宣威地区出发,开始了以抢渡金沙江为目标的战略转移。
“这一转移,揭开了第二阶段长征的序幕。”和钢说,军团一路急进,冲破重重敌障,占领了诸多县城。之后,由鹤庆分两路出发,向丽江挺进。
红军要来的消息,很快传到丽江。而在此前,蒋介石早已放出谣言,污蔑红军是“屠城放火;共产共妻;红眉毛、绿眼睛,杀人不眨眼。”一时间,往日平静的古城人心惶惶,不少百姓纷纷躲入山中。
眼看着红军就要进城,是抵制还是接纳?当地开明士绅、纳西族前清进士和庚吉,根据多年来对时局的把握作出判断:红军是由政党领导,有自己的纲领,不会像流寇散勇那般乱杀人。再者,以当地的民团兵力,也根本无力抵挡。
和庚吉走上四方街向民众宣讲:“应该迎接红军才是!”在他带领下,200多名丽江民众出城南行,来到5公里外的中岗村东元桥,隆重摆设香案、敬备酒茶,迎接红军。
“东元桥一迎红军,其初衷是为了‘自保’,使战事不在丽江发生,防止古城毁于一旦。”但是,迎接民众亲眼见到的,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这支队伍,根本不似传说中的那般耀武扬威、高头大马”。
站在至今溪流潺潺的东元桥畔,中岗村村民小组组长朱彪回忆,他小时候听祖辈人讲起,“那些红军大都是20来岁的年轻人,虽经长途跋涉,衣衫破旧、面容疲惫,但军容严整、军纪严明,帽子都戴得端正。”不仅如此,他们个个讲话和气,根本看不出首长和战士有什么区别。
在玉龙锁脉的“接官亭”,红军再次遇到前来迎接的丽江民众。老百姓高举“欢迎义军”的彩旗,以纳西族最隆重的传统仪式,由德高望重的老者致辞,欢迎北上红军。
看到此情此景,红军将士一个个跳下马来,向欢迎的百姓致意问候。看到迎接彩旗上写着的“欢迎义军”字样,红军指战员热情解释:“我们是工农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据红军将领回忆,这是他们自长征以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欢迎场面。
1936年4月24日中午,红二军团先遣队四师抵达丽江县城。
刚进古城,红军就在四方街向民众宣传抗日反蒋、救国救民的主张。当地百姓渐渐消除疑虑,纷纷拿出食物,舀来泉水,提供给红军战士。看到纳西族群众如此热情好客,红军心中充满感激,用过食物、泉水后,三三两两掏出银钱作为酬谢。
红军还挥锤砸开牢门,将长期被关押的无辜百姓放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救命恩情,“囚徒”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天被释放出来的48人,都是长期被关押的劳苦大众。他们衣服褴褛,蓬头垢面,其中有7人身戴镣铐。红军战士请来铁匠,砸开镣铐,并领着所有“囚徒”上街理发,又发给他们衣服和银钱。
红军打开监狱救亲人的消息,很快传遍大街小巷。原来不明真相、四处躲避的民众,陆陆续续回到了家。
受到感召的纳西民众,成为支持红军的强大力量。他们为红军赶制衣帽、粮袋,有的成为红军北上的向导。众多商户还为即将渡江北上的红军联合筹资,将只能在云南当地流通使用的滇票兑换成了银元。
红军在丽江的4天3夜,总行程160多公里,途经9个乡镇、110个大小村庄。“面对国民党部队30余倍兵力的围追堵截,红军境遇的艰苦卓绝不可想象。”和钢表示,即便在这样的境遇下,红军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这充分说明,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革命最终取得成功才成为历史的必然。”
本报云南丽江7月21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海华 见习记者 陈垠杉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