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长征路的马灯

发布时间:2019-07-13 20:52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3日 01版 | 查看:737次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1935年3月10日夜,在贵州遵义枫香镇苟坝村前一条崎岖狭窄的小道上,42岁的毛泽东手提一盏马灯沿着山路踽踽独行。此时,他要去找周恩来共商大事。由于这个夜晚的举动与未来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毛泽东走过的这条小道后来也被人称为“毛泽东小道”。

  7月12日,记者一行伴着蒙蒙细雨,踏着重新铺就的“毛泽东小道”来到苟坝村,探访这个毛泽东用马灯点亮中国的地方。当地人介绍,路旁的铁沙棠树因见证了苟坝会议的召开而被称为“真理之树”,仿佛在向我们诉说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1935年3月10日至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苟坝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取消攻打打鼓新场的作战计划,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军事,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当时,就是否攻打打鼓新场,中央负责人在苟坝进行讨论,与会多数人主张打,只有毛泽东坚决反对。当晚,毛泽东为红军的生死存亡忧虑,毅然提起马灯前往周恩来的住处共商大事。第二天,会议继续讨论进攻打鼓新场的问题,经过激烈争论,撤销了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

  “苟坝会议是长征路上一次重要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完善,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完全解决的关于红军军事指挥的问题。由此,毛泽东成功策划了三渡、四渡赤水的战略行动。”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葛镇亚说,苟坝会议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

  “一方面,毛泽东的确高瞻远瞩,他考虑的问题更具根本性、战略性;另一方面,他守纪律、讲规矩,又实事求是,坚持为真理而战。”葛镇亚说,苟坝会议充分展现出毛泽东的担当、勇气和远见卓识,他凭借高超的政治、军事素质赢得了全党全军的信任,从而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保存了革命火种。事实上,红军能够突出重围与苟坝会议关系密切。

  遵义市播州区档案馆馆长杨生国认为,与遵义会议相比,苟坝会议所体现的长征精神主要有两点:一是知难而进,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二是坚持真理,敢于担当。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而苟坝会议就是一次检验真理的生动实践。

  在苟坝村,有个“红军马灯馆”。展馆的前言这样写道:“马灯,照亮长征的路!不能忘却这一盏马灯!它照亮了漫漫长夜,指引了曲折的道路,见证了中国革命伟大诗篇的诞生。”

  (本报贵州遵义7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张青 李睿宸 孙云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