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退休金和卖书所得资助650名贫困生(图)

发布时间:2010-01-03 07:35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年12月31日 第02版 | 查看:9772次

周火生老人家里堆满了图书。

  江苏昆山一位74岁老人周火生,16年73次深入革命老区,用退休金和义卖图书所得资助了650多名贫困学生。

  月入9000却过清贫生活

  记者驱车来到昆山市千灯镇拜访周火生老人。远远的,就看到一位身材瘦小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正站在楼下。老人告诉我们,他也是刚刚从昆山市里为孩子们挑选书籍回来的。老人说,为了保证每本书都适合孩子阅读,每次他都要亲自挑选。

  周火生与老伴每月工资有 9000多元,一双儿女也都有着舒适的工作和富足的收入,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康之家。然而老人家仍住在1993年建造的老房子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老人指着屋角的一个小冰箱和卧室里的电视说,这些是孩子公司的福利,要不是这样,用的还是20年前买的14英寸的电视呢!而这样贫寒简陋不足80平方米的房间里,有大半都堆满了义卖的图书。让记者颇有感触的是,当记者踏进周老师家的时候,老人家很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来,可让他尴尬的是,整个屋子里竟然找不出3张凳子,于是老人笑着说:“你们坐,我站着就行了!”

  为希望工程义卖图书

  周火生老人是从1993年开始关注和参与希望工程的。那是他退休的前一年,电视报道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建成开学。镜头中那些渴望上学的眼神,深深触动了周火生,他当即向这所希望小学汇去了1000元。当年,他分3次共捐款5000元。

  此后,周火生开始一分一分地节省,从衣食住行中,从日常开销中,省出了一笔笔“私房钱”,全都寄到大别山的孩子们手中。然而,周火生很快发现光靠从自己那点的“死工资”中节省,无异杯水车薪。于是他想到了通过买卖图书赚取差价的办法。为了降低成本,他总是坐公交车到上海文庙市场批发图书,然后搬运回千灯。从文庙市场到车站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老人舍不得那几块钱的运费,经常是几个麻袋一条扁担,硬是肩挑人扛运到车站。回到千灯后,老人又挑起扁担到各个乡镇的中小学去卖。每天行走十几公里、几十公里,一个乡镇又一个乡镇,一天下来,身体有些吃不消了。在老伴的劝说下,周火生终于同意花400元钱买了辆三轮车。每次出发前,老人都会在车前插个小红旗,上面写着:“为希望工程义卖图书,风雨无阻”。

  650名贫困生完成学业

  16年来,老人走遍了昆山市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骑坏了4辆三轮车,义卖图书15万册,通过图书差价挣的超过20万元的收入,全部捐助给了老区的孩子们。650余名贫困学生在他的资助下完成了学业,其中50多人走进高校,成为大学生。

  周火生老人16年来义卖图书,不图名不图利,全心全意只为老区孩子能读上书,读好书。老区孩子的家长曾经送周火生几个鸡蛋和一包茶叶,都被他拒绝了。老人说他绝不带走老区的一根针一根线。为改变贫困山区落后的教育面貌,他决心更加努力,争取100次走进大别山,生命不息,奉献不停。(姚一鹤 单成志) (据《扬子晚报》报道)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七旬老人资助650名贫困生》)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