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的地方,就是天堂——苏州希望老人周火生67次走进金寨播撒爱心(图)

发布时间:2009-11-20 10:47 | 来源:中国苏州网 2008-2-25 10:26 | 查看:10926次

   题记

   一封来信寄托了“大眼睛”苦寻苏州“三友”的心情。而为了社会关注的“希望工程”,苏州的希望老人周火生自1994年退休后,一直卖书助学,洒下片片真情与爱,也留下一串串动人的故事。

   在苏州,昆山千灯的退休教师周火生心系老区孩子,多年来,他67次走进安徽金寨,不但个人为老区捐款,各界人士和单位还通过他向老区人民送去助学款200多万元,捐助学生近600名。

   本报记者这次挺进大别山,正是对希望老人的增援。

那辆三轮车,承载着他沉甸甸的爱

  2月21日一早,周火生就骑着自己的那辆三轮车,按照约定,去跟昆山千灯镇上一家公司的老总协商捐资助学的事儿。

  但是,他没有如愿。“黄总很忙,他说有事出去了。”周火生把一些材料放在公司门卫那里,决定下午再去。然后,他骑着三轮车,带着记者来到千灯镇上的南墅街,他家中。

  这个家70多平方米,他和老伴住。房子是1990年建造的两室一厅,屋里几件简单的家具全是上世纪的。在他家中,不要说时尚的东西了,东边的卧室里,一台14英寸的电视机已经看了十几年,就算是奢侈品了。

  西面一间房,已经完全成了进书、卖书用的仓库,小学教辅书和儿童读物一摞摞的,一层层包着纸,堆满了房间,只剩下一条窄窄的过道通向阳台门,这些书是主人最珍视的宝贝了。

  楼道口,停着周老师的三轮车。这个年过七旬的老人穿行在昆山的各个学校和企业之间,运输和代步工具就是这辆三轮车。

  看上去,这辆三轮车已经锈迹斑斑,为了防止双手和裤子沾上铁锈,周老师特地买回了红漆,自己动手刷了一遍三角架和刹车柄。这辆车是独一无二的,一些捐资助学的热心人,无不认识这辆个性独特的三轮车。

“我要为希望工程贡献一点余热”

  支撑老人对希望工程这么执着的,是他一辈子的教育情结。他从1951年就开始从事小学教育。

  1992年11月,周火生第一次看到那幅“希望工程”宣传照片。“大眼睛”苏明娟来自大别山区的金寨县,她的那双眼睛充满期待:“我要读书!”

  周火生心灵被强烈地震撼着!他无法克制自己40多年的职业冲动,把平时积攒下来的1000元钱,寄给安徽省团委,转交给希望工程。

  那时候,他还工作在昆山的教育岗位上,虽然时刻关注着希望工程,但是,有限的精力不允许他分心。他在心里默念:我要为希望工程贡献一点余热!

  1994年11月,从教44年的周火生退休了。退休的那一天,他大声宣布:“退而不休,我人生的第二个里程开始了!”他与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县希望小学取得了联系。爱心助学的义举立即启动,从那至今,这股磅礴的关爱源源不断倾注到大别山革命老区。

“我一定要尽所能帮助他们”

  周火生曾深入研究调查“小学复式教学”,写出了论文,出版了专著,在全国闻名。长期扎实的调查风格,使得他没有把捐款塞进信封就了事。

  1994年12月底,60岁的周火生背上行囊,带上2000多元钱和一大包书籍出发了。不顾16个小时长途颠簸之苦,第一次走进了层峦叠嶂的大别山腹地,走访了几所小学,调查了几十户贫困学龄儿童的家庭。

  周火生惊呆了!这里简陋的办学条件早就在报纸上有所了解,但是现实景象摆在他面前时,他的心头开始生生地疼。这个跟教育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说:“我那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些渴望求知的孩子们。”

  此后,他经常去金寨,每年都去好几趟,宁愿自己省吃俭用,把钱省下来送给那些濒临失学孩子的家庭。

  算上今年1月份的那次,周火生老人前前后后已经到金寨67次,相当于万里长征了2次半。仅去年,他就去了9次。每一次,他都送去钱款、书本,还有给孩子的欢乐和希望。

为“融资”义卖图书,他奔走了十几个乡镇

  仅靠周火生个人的退休金,助学资金显得很微薄,“杯水车薪”。

  于是,他开辟了“融资”新途径:到各中小学校义卖图书!周火生从自己最熟悉的千灯小学入手。1995年初的一天,他第一次背着一大捆书走进了学校,老师和学生都伸出了友善之手。不到一小时,这些图书销售一空。第一次义卖图书赢利53元,坚定了周火生老人卖书助学的信心。

  记者采访他时,他刚刚做完最近一次义卖活动。

  2月19日,他雇了一辆面包车,把书籍拉到千灯中心小学。“希望老人”声名鹊起,老师和学生都帮他的忙,摆好长桌子,把书本放在桌上。中午时间,学生吃过午饭过来挑挑拣拣,一长桌子的书都被卖光了。

  周火生说,他进书有讲究,多去的是上海和苏州的文化市场,那里书的折扣大。但卖给学生,也都是打折出售,毛利控制在2折以内。虽然说获利空间少了一些,“但是从我这个角度,也相当于是许多人通过我,把钱捐献给了山区孩子。”

  十多年来,他骑着三轮车在昆山十几个乡镇的70多所中小学内,不知已卖过多少回书了。上海、苏州图书批发市场,几乎是他每月都要去的地方。老人13年来,义卖图书12万多册,收入18万元,全部捐给了金寨山区孩子。

“我真担心老人有一天累得病倒了”

  1934年出生,今年74岁,但是,周火生不服老。“我视力非常好,很远的东西都能看到。”

  但是,平时的劳累也是事实。“我真担心老人有一天累得病倒了。”蔡一明,昆山巨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13年前,他离开台湾到昆山投资创业,热心于公益事业。4年前,他为周火生的爱心所感动,从那时起,他每年拿出1万元给周火生,送给山里的孩子。几天前,他特地让主管与记者相约,说出了内心对周火生老师的担忧:“这么大年纪还在为孩子们奔波,老人太累了。”

  蔡先生说,一开始,他出资助学,完全是被周火生老师的精神所感动,丝毫没有想到周火生老师本人已经是一位古稀老人,每次给他钱时,还让老人从千灯赶来,这样做还自以为在帮助老人。“现在想想,老人从千灯赶来,多么的不易。”蔡先生深感内疚。

  蔡先生的担忧不无道理。每次周火生落实助学对象时,一般要来回奔波三四趟,先是给捐助人送孩子的名单,然后拿钱,再给对方收据。如果孩子回信,他还要给捐助人送过去。

  200多个捐助人和近百个捐助单位的爱心,几乎都是靠周火生以这样的方式传递给老区孩子的。

  而最让人放心不下的是,周火生每次独自进大别山,9个小时的火车、三四个小时的汽车,这么长时间的长途跋涉,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所为。

  眼前的周火生明显苍老了许多,而且疾病缠身,3年前发现心脏早搏,右膝骨刺常常让他无法正常行走。但他好像从来没把这些病当做一回事,只是在他的包中,多了一些药瓶而已。他说:“趁着能动,尽量多给老区的孩子们做些事。”

   “我不会放弃的”

  周火生的家里,累积了不少小本子,这么多年来,这些本子上记录满了企业名称和热心人士的名字以及捐款数目。

  这是他牵线搭桥,苏州个人或者单位结对资助山里孩子的记录。13年来,金寨县近600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捐款总额达到230多万元。一大批贫困学生已完成初中、高中学业,16名学生进入高校深造,还有3名研究生。

  吃过饭,他又给黄总打了电话。

  黄总在电话里说,下午两点半可能有空。周老师对我们说,他下午先陪我们去昆山,然后再去黄总那里,希望能见到他本人,能够说动他捐资助

  学。“这笔钱到位,希望小学的幼儿园就能建起来了。”

  “我不会放弃的。”他说。

  在周火生的捐资助学过程中,大多数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的,很多人起先都是观望态度。但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被这个老人感动了。

“周老师,您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苏大物理系研究生李洪敬在给周火生的信中写道:“……我现在依稀看见……那个让我一生感恩的老人。周老师,您已经影响我、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我们会让您后继有人的。”一些受助学生还给周火生写信打电话说,周爷爷,你放心,你干不动了,我们以后要接你的火炬,继续把这个工作推向前进。

  周火生欣慰地向记者表示,他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那些曾经受过资助的学生,成长后能够把爱心助学事业发扬光大。

  在周火生的安排下,记者见到了金寨姑娘易三梅。易三梅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接受了周火生老人的资助,周火生不仅在经济上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在思想上更是给了她极大的鼓舞。

  后来,经周火生牵线,昆山另外两个资助者张先生和田女士,一起资助了易三梅读大学。去年,易三梅从皖西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来到了昆山工作。前不久,易三梅参加了金寨国税局的公务员考试,笔试已经通过,3月8日回老家面试。她说:“周爷爷让我有了战胜贫困生活的勇气,有了自强不息的动力。”

  过年前,这个懂事的姑娘给周爷爷送去500元钱,让他代为捐赠给金寨的教育事业。周火生很是欣慰,但婉拒了,“你刚工作半年,自己家里父母又很需要用钱,捐钱的事以后再说”。

  当着记者的面,周火生告诫易三梅:“辛苦挣来的钱,不许乱花。”

  易三梅笑着大声答应着,活脱脱一个听话的乖孙女儿。

  (编者注:原文标题是《有你的地方,就是天堂》)

(责任编辑:曾永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