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方方—— 做认知的导游(治学者)(图)

发布时间:2018-11-10 21:56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11月08日 13 版 | 查看:1506次

本报记者 陈圆圆 刘静文 苏 滨

方方在上课。林 雅摄

  周三晚上6点半,灯火渐浓,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

  距离上课还有10分钟,可容纳200人的教室已座无虚席;走道上,也挤满了拎来圆凳自行“加座”的学子。

  这门课,是普通心理学,当天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方方教授。可以说,从26年前踏进北大起,心理学就成为方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坦然承受失败、享受过程,也是科研的风景

  “第一次翻开一本《普通心理学》,我觉得每一个章节都太有意思了。”少年时,方方就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好奇心——智商怎么测,有哪几种方法去测,大脑里的什么位置和智力相关?……带着这些问题,他走进了北京大学,成为心理学系(后更名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并逐渐将认知神经科学确定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但更吸引他的,还在于心理学的有趣特质:不确定性。“一些纯粹基于符号推理的理工科强调唯一性,问题的答案往往非黑即白。心理学不仅延续了基于实证数据和坚持真理的科学传统,还需要面对异常复杂的研究对象——人,这就要接受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他看来,世间万物纷繁多变,如果只用一种方法、一个角度便解释得清,还有什么意思?

  心理学,尤其是人脑成像领域,在国际上早就是一门“潮”科学。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高校,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数排行第二,仅次于经济学,至今也是每年招生人数最多的学科之一。然而当时的中国,软硬件条件都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从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系硕士毕业后,方方便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系继续攻读视觉认知和脑成像方向的博士学位。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在他的科研经历中,接受失败是一堂必修课。曾经有一年半,他的课题毫无进展,不得不承认“可能从一开始理论假设就错了”。久而久之,他开始悟出:科研的道路十之八九都通向失败,坦然承受失败、享受过程,也能收获美丽的风景。

  因此,他也更加无所畏惧,总是瞄准挑战最大、难度最高的科研领域。2007年,方方谢绝了境外大学提供的教职,作为北大引进的优秀青年人才回校执教。随后,他带领团队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视觉与脑成像实验室,研究视知觉、意识、注意及其认知神经机制。2016年5月,方方获国际心理学界最高组织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授予的“青年科学家奖”,2018年当选美国心理科学学会会士,科研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在方方的眼里,心理学可应用的方向很多:儿童发展和教育、团队管理和领导力……如今,让中国心理学尽快向世界先进水平追赶并更好地服务社会,成为心理学人的共同追求。方方说,“我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贡献给心理学院,贡献给中国的心理学科建设,只有高水平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心理学在中国才会发展得更好。”

  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由探索

  走进方方的办公室,一方书桌,一张沙发,朴素整洁。唯有窗台上一幅他的画像引人注目,那是学生为他绘制的素描。

  现在,每学期方方会开设一门课,每周参加研讨班,还要指导他带的2名博士后、12名博士生和几个本科生。

  他理想中的教学,就是为学生勾勒出一幅心理学全景,将其中的基础研究、应用方向及前沿领域一一呈现。“在科研训练方面,我的要求比较严格,希望研究的一定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敢做别人可能都不敢去做的东西。”方方说,他对学生的要求是宽严结合的,“更重要的是,我会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由探索,放手去做。”

  事实上,目前国内相对充裕的物质保障、精神关怀,已经让中青年心理学者少了份无奈与压力,多了些献身科研的决心和享受探索的乐趣。但拥有足够强大的抗压能力,并能不断地从其他学科汲取养分,应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才能在做出成果的漫长周期中坐得稳、熬得住。

  方方带出来的学生也有一股拗劲儿,不惧向科研高峰发起挑战。“前几年我让一个博士生考虑做项实验,需要花两年时间收集数据,但不确定能否做出结果。”方方回忆道,学生如果做不出结果,两年时光可能就白费了,甚至最后会因此找不到工作。他把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自己。“过了几天,他决定承担风险、接受挑战,经过一番波折后终于把实验做出来了,而且效果特别好。”方方欣慰地说,为人师者,最大的喜悦莫过于看到学生成功。

  方方的办公室与实验室相通,转过一个弯就能指导学生们做实验,他的言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方老师经常给我们抛出问题,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科研的理解。虽未曾刻意引导,但他的一言一行,都在为我们树立榜样。”方方的博士生王英英说。

  做科普,专业人士不应缺位

  黄昏时分,未名湖畔,或许能偶遇身着西装、沿湖散步的方方。跟方方同行,步子得调成平时的两倍速,也许因为有太多要忙的事,他来去总是步履匆匆。

  如今,方方是一个标准的“斜杠”学者:北大心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行为与心理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北京招生组组长……让他操心的事很多,其中心理学科普占得分量很重。

  近些年来,在高校、医院、企业中,有许多心理咨询师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在教育领域,类似美国的SAT、GRE考试的各种标准化能力测验,将心理测量技术作为测验设计的基石。方方表示,心理学正走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科的发展和应用,为心理学科普提供了条件;但大众对心理学科普的旺盛需求也导致了一些“伪”心理学的散播。“比如一些网络上很火的心理学测试,测试结果的信度与效度都很差,还可能采用极端化的观点去描述一些心理学现象,容易误导公众。”方方认为,“伪”心理学的泛滥,并不代表学院派的心理学科普不受欢迎,深究背后原因,正是受过严格心理学训练的专业人才在科普工作上的缺位。目前有着专业科研经历特别是有博士学位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基于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数据,结合大众的所思所想做科普。学院派的心理学者,也能将心理学说得通俗易懂。

  2014年,方方参与录制了科学综艺节目《最强大脑》。回来后,他在论文《〈最强大脑〉背后的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结尾写道:“科研工作者需要分配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传播开来。”如今,包括方方在内的一批心理学人,正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

  (林雅参与采写)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