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25 21:06 | 来源:央广网 2018-09-17 11:48:00 | 查看:2159次
央广网深圳9月17日消息(记者孙冰洁 李帅 郑重)40岁像一道分水岭,将邓巍巍的人生,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段。
此前,他是美国名校的终身教授;此后,他成了深圳一所成立仅6年的大学的“拓荒者”。
邓巍巍生于一九七七年,那一年,罗大佑为电影《闪亮的日子》谱写了同名歌曲;次年,便迎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里,他的人生围绕改革开放谱写了一曲跌宕起伏的“归去来兮”:90年代在出国潮中赴美留学,又在21世纪的归国大潮中毅然回归。
人生四十,重新开始。
上一个四十年,他奋斗的主题是个人的成功;下一个四十年,他想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事。
“大过年的,辞个职”
2017年1月26日,时任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机械系副教授的邓巍巍,走进系主任办公室,递交了辞职申请。
这一天正逢农历大年三十,几年后,每当回忆起这一天,他都觉得春晚小品的桥段在他身上真实上演:“大过年的,辞个职。”
他辞去的是为之奋斗了6年的“终身教职”。
在美国高校,拿到终身教职相当于捧上了“铁饭碗”。只要不出意外,聘期就自动延续到退休(退休没有强制的年龄限制,且完全自愿),且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同时还享受学校颁发的终身教授津贴。
2012年,邓巍巍(图左)带领团队获得美国能源部主办的首届清洁能源创业大赛一等奖,受邀访问白宫,并和诺奖得主、时任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最右)合影。 (受访者供图)
这曾是他多年为之奋斗的目标。
从耶鲁大学博士毕业后,2010年,邓巍巍进入中佛罗里达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也正式开始了6年的终身教授倒计时:既要带研究生,教学,还要发表文章,并斩获研究基金。他形容这六年的心情就像“拆定时炸弹”,“如果六年考核不达标,终身教职的梦想会被炸得灰飞烟灭。”
那6年,也是他生活中的高速变动期:女儿刚出生却很少能陪伴,与妻子也相隔好几个州,直飞通常要两个小时,聚少离多……顶住重重压力,一心扎在学术与科研中的邓巍巍终于如愿以偿:2015年,他的研究团队获得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颁发给助理教授的最高荣誉并受邀访问白宫,同年,他获得了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终身教职。随之而来的,是美国体面、稳定的生活:一栋大房子、一部名车、一家三口……像美剧里中产阶级的幸福生活范本。
2016年,邓巍巍一家人在美国纽约州的某湖边度假。 (受访者供图)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所在的小镇,有一条铁路横穿而过,内燃机车牵引的火车跑得慢慢悠悠。邓巍巍有时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小镇的这辆火车,可以一路匀速、安全地沿着既定轨道,驶往终点。可在行进到一半时,他突然调转了方向,驶往另一段轨道:目的地是中国。
“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发表了扩大对外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重要讲话,拉开了20世纪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出国留学热潮。
从1978年到2015年底,中国共输出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4.21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从清华硕士毕业的邓巍巍也在本世纪初期,踏上了这条出国的“大船”,驶往美国。
邓巍巍与在耶鲁大学时的导师合影。 (受访者供图)
邓巍巍在美国求学、工作的十多年间,正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高速发展时期。“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天宫一号、二号空间实验室相继启动……身为一个中国人,同时从事航天相关研究的邓巍巍坦言,这一切都让他“不得不”保持对国内的关注。在美国获得终身教职后,他主动联系国内高校,增加回国搞学术交流的机会,身在国外、却心系祖国。
2016年10月底,“天宫2号”发射成功。在大洋彼岸全程关注这场发射的邓巍巍,在朋友圈里看到他清华本科同学在发射大厅拍摄的一张现场图,心里百味杂陈。他默默地点了个赞,却在心里坚定了一个念头:走,回中国。
“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出走半生,他坦言自己终在学术江湖习得“屠龙之术”,“现在,是时候回国效力了”。
“走,回中国”
2017年初,经过层层选拔,邓巍巍成功入选“千人计划”青年项目,这是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国家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的回国通道。通过“千人计划”,不少原本在海外工作的国际一流专家陆续回国效力。如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以及生命科学领域著名学者施一公等。
2017年5月1日,随着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邓巍巍15年的海外生活彻底画上了句号。
15年前,刚从清华硕士毕业的他和妻子二人,提着两个行李箱,只身赴美求学。那时的美国对他来说,像是一片待开拓的新大陆,允诺着优渥的物质生活;15年后,重归故土,夫妻二人随身携带的仍是当初那两个已经有些年头的箱子。这次他们仍要面临一片“新大陆”,不同的是,这里将安放他的事业、梦想以及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留学人才的加速回流成为“现象级”新态势:1978年,归国人员仅以数百人计;2009年回国人员数量首次突破10万人,2012年27万人,2016年突破40万人……
这一站,邓巍巍将进入新成立不久的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天工程系任教,在这座改革开放的“希望之城”,留下自己的学术“基因”。
在南科大“创业”
9月初,深圳依旧有些潮湿闷热,伴随着一阵阵施工声,邓巍巍在南方科技大学迎来了新学期。
时至今日,如果想重温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的情景,南方科技大学是个不错的选择。校园建设工程(二期)项目还未完工,被绿纱网和脚手架包裹着的高楼成了校园的背景;但从2012年成立之初,一路“摸着石头过河”,这所年轻的大学仅用了6年时间,就成为深圳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9月3日,南方科技大学新学期首日,邓巍巍在实验室内与学生交流。 (央广网记者 郑重 摄)
邓巍巍的办公室原本是一间老厂房。还未彻底完工,进入一楼的电梯间前,需要小心迈过堆放一地的装修材料,教师办公与工人施工通常一起进行。对面的实验室情况也没好到哪去,堆满了刚拆封的箱子。常常是器材刚到位,就马上启用,有一台仪器,做一项实验。
回国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邓巍巍搬过两次“家”,他把在南科大的状态形容为“创业”。“一切都不是现成的,实验室、教学楼还在建设中;博士点、硕士点都要申请,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干完人家几年的活……”
从邓巍巍的办公室向外望去,能看到南科大正在扩建的教学楼。邓巍巍很喜欢站在窗前,看着窗外每天发生的新变化。这会让他想起两年前初到南科大那天,在校园里闲逛时,看着崭新的、还在施工的校园和学生年轻的面孔,一种说不上的“奇特”的感觉——充满变化、却又包含希望、生机勃勃。“你能想象吗?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厂房,而现在,变化就在眼前。”
他觉得,就是这种像磁场一样的“不确定”性,将他从美国一把“拽”回了中国。
闪亮的日子
南科大校园东边,矗立着六栋十多层高的教师公寓。这六栋公寓很可能是世界上教授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80米乘120米的范围内住着近300名教授。邓巍巍一家三口就住在其中的一套两居室,公寓楼下就是教工食堂。从公寓步行1分钟即到食堂,从食堂骑车5分钟即到办公室……这是他理想的通勤距离:用一首歌的时间就从家里赶到实验室。
南科大满足了他的期待。只是在美国时,他的通勤工具是一辆凯迪拉克suv;回国后,换成了一辆国产电动自行车。
9月3日傍晚,邓巍巍骑着电动自行车接女儿放学。 (央广网记者 郑重 摄)
讲起这些,他丝毫没有感到半点落差。目前的生活,让他有了充足的时间留在实验室做科研。在南科大力学与航天工程系,优秀的本科生从一年级起就可以进入教授的实验室,但他的要求是每个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每周至少要花100小时的时间用在学业和科研上。
实际上,邓巍巍对自己的要求远比这苛刻的多,除了睡觉,他几乎把剩下的时间都能拿来做事业。
每天早中晚饭点时,是南科大教工食堂最热闹的时刻,此时,各个院系的老师们聚集在食堂,这也是邓巍巍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走进食堂,看到高谈阔论的同行,他常常联想到战乱时的西南联大,物质匮乏,但才华横溢的教授们聚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他甚至笑言,“深圳房子贵到买不起也好,倒直接断了置业的念想,反而可以集中精力构筑精神家园。”
有时在校园散步,看到年轻的学生,可以与院士和校长零距离接触,在湖畔起舞或抚琴……他会想到自己的学生时代,拥有梦想,并且意气风发。这一切,都让他无比确信,回国是正确的。
人生上半场,邓巍巍觉得就像《闪亮的日子》里唱的:“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而在人生的下半场,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他将继续为了理想,不断奋斗,只是前一个理想,关乎个人;后一个理想,则关乎家国。
人物简介
邓巍巍 1995年进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99年取得学士学位,2001年取得硕士学位。2008年在耶鲁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博士学位,随后在耶鲁大学任博士后和讲师。2010年受聘于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机械和航空系任助理教授。2015年加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副教授并获得终身教职。2016年12月入选第13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现为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