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26 19:51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6-22 22版 | 查看:2094次
本报驻德国记者 冯雪珺
近日,德国教育科研部、文化部长联席会议和外交部联合发布一份调研报告称,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方面,还包括科学和文化领域,从联邦政府到地方政府层面,都希望本国人尽快积累和提升“中国技能”。
这份委托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撰写的报告名为《认识中国、掌握中文——扩建德国“中国技能”的起点》。报告把对中文的掌握、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技巧等定义为“中国技能”。报告通过长达上百页的篇幅,对50多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团体代表进行访谈,分析了有关中国的知识在德国教育和专业培训领域所占的地位,汇总了德国各界对“中国技能”的需求和期待。
报告梳理了德国在过去几年里为提升德国社会“中国技能”做出的努力和进展,也指出了不足。比如,与中国有关的知识在德国学校里还是个“边缘课题”,这与中国在全球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德国的重要意义都不相称。
尽管早在20年前,中文就已经被纳入德国学校正规教育体系,自2011年以来,汉语教师培训课程在德国高校的覆盖率也在上升,但截至目前,全德国只有120名汉语教师,以及每年从中国前来交流的二三十名汉语教学助理在高中授课。此外,尽管开设中文课的德国中学和职业学校总体在增加,但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多年来停滞在每年5000人左右。相比之下,法国的这一数字高达每年3.8万。同时,德国高校以汉学或中国研究为主专业的学生人数甚至有所下降,去年全德国入学新生仅为484人。
近几年来,德国政府在提高“中国技能”方面推出大量措施,2016年,中德双方共同举办中德青少年交流年。为进一步提升德国高校的“中国技能”,德国教育科研部自今年起将连续4年为高校提供数百万欧元的支持资金。以获得资助的霍恩海姆大学“中国技能”项目为例,该项目旨在提高德国与中国在科学和经济领域交流合作的能力。霍恩海姆大学的经济专业毕业生大多在本地相关企业就业,而这些企业大多也都在寻找能够帮助其与中国企业进行商业交流的专业人才。通过这一途径,霍恩海姆大学将校友会、地区企业、工商协会和学习与中国相关学科的学生联系在了一起。
“目前德国学习中文的人太少,到中国去学习的经历不是太少就是太短。”德国教育科研部、文化部长联席会议和外交部在报告中直言,德国人对当代中国的了解还不够。德国教育科研部国务秘书舒特表示:“关键在于,德国需要有足够多的人才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而除了会说中文,人们必须在中国学习、工作或者生活过,建立起与中国的各项联系,才能获得‘中国技能’。”总而言之,获得“中国技能”意味着要全面了解当代中国的各个领域。
“我们并不都必须成为中国问题专家,但德国会很好地再次认识中国。”德国文化部长联席会议主席、图灵根州教育部长霍尔特表示,为达成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帮助,更需要经济界例如商会和工业协会的支持。霍尔特指出,德国许多地方政府已经和中国保持着多层面的良好合作关系,在建立互信的同时消除偏见,德国的“中国技能”有望在未来几年得到显著增强。
(本报柏林电)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