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1-11 07:17 | 来源:燕赵先锋 2009-07-16 21:31 | 查看:2064次
残疾教师卜延荣用左手在黑板上写字
卜延荣和他的学生一起从所在的学校走出来
卜延荣和他的学生们(以上图片均由中国好人网配图,图片均来自于新华网)
他从事教育工作38年,一直坚守在农村教育第一线。偏僻的家乡农村小学留下了他辛勤育人的身影,他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心爱的教育事业和可爱的孩子们。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自1990年2月受伤造成右侧肢体偏瘫后,他仍以惊人的毅力用左手重新拿起粉笔,靠半侧肢体坚守教师岗位19载。他默默无闻工作着,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高尚情怀。他的感人事迹被《燕赵都市报》、新华网、《承德日报》、承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这位残疾教师叫卜延荣,满族,59岁,中共党员,1971年参加教育工作,现在是承德市隆化县湾沟门乡茶棚村一名小学教师。
无悔的选择
卜延荣家住隆化县湾沟门乡茶棚村盘梁上自然村。村子在大山深处,只有十几户人家,到茶棚村还有七八里崎岖的山路,到乡里则要30多里。卜延荣自幼家庭贫困,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但他聪明伶俐,酷爱读书,他外祖母家的旁边有一所学堂,他借住外祖母家的机会,常常在教室的门外偷听先生讲课,他的诚心感动了先生,因此他被特许在教室里旁听,但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教书的先生特别喜欢他,他也非常地崇拜先生,于是长大后当一位教书先生便成了卜延荣小小的理想。1971年春天,因为村里的小学缺老师,村书记找到初中毕业的卜延荣,看到偏僻山村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想起自己当年的求学经历,卜延荣动心了,第二天就拿起教鞭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
每天走几里山路去上课,回家再到地里帮忙。每月除了几块钱的工资,还能挣一些工分,而且因为成了村里的老师,家长、孩子们打心眼里尊敬他,这让22岁的卜延荣从教学工作中享受到很多幸福和快乐。正因如此,卜延荣的教学劲头很足,他亲自到县城买来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自学,利用业余时间做摘录、记笔记,每一学期,卜老师都能积累厚厚的两大本,而且卜老师虚心向老教师求教,有空闲时间就去听老教师的课,回到家仔细琢磨教学过程。为了让自己教的科目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卜老师认真备课,细心钻研教材,还用自己的巧手自制了许多实用的教具,自费参加了继续教育。因为工作勤恳,任劳任怨,教学成绩突出,他多次受到校、乡、县里的表彰奖励。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偏僻的茶棚村也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在承德市工作的哥哥看到每月只挣十几元钱且起早贪黑工作的卜延荣,几次劝他离开教师岗位去承德市工作,但是卜延荣面对熟悉的校园、可爱的孩子和朝夕相处的同事,他毅然拒绝了弟弟的要求,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行列。1982年3月,茶棚村又选他当村干部,当村干部工作压力小,工资不拖欠,教师工作辛苦况且工资还常被拖欠,“我不当教师,学校就会撤掉,这里的孩子就要翻梁跑到二十里外的地方读书”,想到这些,卜延荣婉言谢绝了。十几年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也获得了回报,1986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正是这一年,卜延荣17岁的儿子不幸遭遇车祸,“我失去了一个儿子,但我的学生都是我的儿女”。经历了丧子之痛的他只要来到学校一切不愉快就全忘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1986年他获得了河北省政府授予的“园丁奖”,这是一个偏僻山村小学教师想都不敢想的殊荣,正是凭借着这些出色的成绩,1987年3月,在当了17年民办教师后,卜延荣光荣地成了一名公办教师。这是对卜延荣教学成绩的最好回报和鼓励,同时也为“这辈子交给教育,交给孩子们”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坚定的信念
卜延荣在教师岗位辛勤工作并愉快生活的时候,命运却在1990年突然转了一个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1990年2月20日下午,卜延荣和学校的韩文景老师一起去东梁(自然村)家访。回来的路上,路过一个下坡时,卜老师骑的自行车车闸突然失灵了,车子失去了控制,他一头栽到路边一米多深的坎下,顿时人事不醒。同行的韩老师见状立即去找人营救。在校长、同事和乡亲们的帮助下,当天深夜他被送到了县医院,第二天早晨做了开颅手术。昏迷了几天之后,卜老师开始清醒,虽然命保住了,但右侧肢体已行动不便。右侧肢体偏瘫,给卜延荣的教师生涯笼上了浓浓的阴影,42岁的卜延荣变得沉默寡言,昔日美好的憧憬都变成了泡影,躺在病床上的卜延荣时常面对天花板发呆。学校的校长、同事、周围的乡亲们纷纷到医院看望他,他教过的很多学生也陆续到医院看望他,一封封孩子们写来的盼他早日康复回学校上课的书信经常寄到他的病房,这些让卜老师感动不已。是拿着国家的薪金在家养病?还是练习用左手写字凭半侧肢体站在三尺讲台讲课?卜延荣做出大胆的决定,向三尺讲台冲刺,跟孩子们在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当时农村缺教师,我是一名党员,我不能在家当一个废人。孩子们需要我,跟孩子们在一起,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快乐”,守侯着这份美好的希望,卜延荣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病房的病友和医院的医生向他投来异样的目光,但卜延荣从没灰心,用左手练字的信心从没有动摇过,沉默寡言的他性格开朗了,话语也多了,人也格外有精神了。
在随后养病的一年多里,为了能给孩子们讲课,克服身体的不便,他练习说话,摆脱舌头发直、吐字不清的困扰。除了练字,还练走路,甚至练骑自行车。一大摞的练字本让他练出了用左手熟练写字的绝活,几根山上砍下的木棍则陪着他一遍一遍地行走在学校到家的小路上。为练习说话,他每天早晨起来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对着天空喊上一阵,几天后嗓子哑了,他又换另外一种方式,每天拿一本教科书,对照教科书上的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一句话一句话地读,尽力做到发音清楚,小学六个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他不知读过多少遍,最后说话、读书全部流畅。为了以后上班节省时间,卜延荣还练习骑自行车,对于一位偏瘫的人学骑自行车困难可想而知,从这边上去从那边摔下来,脸上、身上的伤不计其数,但他还真的学会骑自行车。练写字、说话、走路、骑自行车所付出的艰辛,只有卜延荣自己知道。1991年10月,教学所需要的写字、说话、制作教具、骑自行车都具备了,他不顾妻子、儿子、学校校长的劝说,拄着拐棍,拖着偏瘫的身体又回到了曾经熟悉的校园,回到了孩子中间,开始了新的征程。
艰辛的历程
在随后的19年里,卜延荣就这样拖着偏瘫的身体先后在娘娘庙小学、东底沟小学到现在的茶棚小学任教。组织需要他在哪里教学,卜延荣就毫无怨言地生活在哪里。1993年8月由于工作需要,卜延荣被调到离家20多里的东底沟小学教学,从家到学校要翻一道大梁,为节省时间,不耽误上课,卜延荣决定住在学校。有空闲的时间,卜延荣用左手将小学生汉语拼音表、乘法口诀表、识字、几何图形等制成教具,张贴或悬挂在教室的墙上,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由于卜延荣身体偏瘫,他用过的黑板正下方常备一个自制的小木匣装粉笔和板擦。乡下偏僻的小学,绝大多数是复式班,卜延荣也不例外。同一个教室里,教两个年级,如果一年级朗读,三年级就写字。语文、数学、思品、美术、音乐、体育等均由他一个人负责。只语文、数学、思品三科每天至少写六个教案,这对于一个正常的教师来说,教学任务已是很繁重了,对于一位偏瘫的教师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除了备课写教案外,批作业、辅导个别学生也是每天必备的工作。批完各科作业、放学后写完全部教案,经常是日落西山或是满天繁星的时候,卜延荣拖着疲惫的身体还要自己做饭,靠一只左手从点火到做熟饭常常需要两个小时,顿顿煮挂面或方便面,或蒸蒸家里送来的现成饭,每顿饭“一菜一汤”,“一菜”就是咸菜,“一汤”就是一碗白开水,如此而已。要改善生活,只有周六、周日回家才可以。1999年3月的一个周末,卜延荣象往常一样放学后批完作业写完教案回家,由于天色已晚且骑自行车,在梁上撺下山沟,等他醒过时已是夜间11点,他一瘸一拐的摸出沟到村民李喜三家住下,说完事情经过后别人很惊讶,但他还笑着说:“我去阎王府报到,阎王大人嫌我年轻,不要我”。虽然跟头不断,但只要来到学校,他就高兴。2000年,他带的班在全县毕业班小考中获得全县第9名,偏僻农村的简陋小学居然把许多条件优越的小学抛在后面,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学生们爱戴他,乡亲们尊敬他,他与东底沟的学生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拖着残疾的身体,他在东底沟一呆就是7年。
在随后的工作中,他又在茶棚小学任教,因为教小学,冬天砸煤、生炉子、往暖壶里灌开水等都得他干。为不耽误孩子们上课,每天早上,卜延荣都要早起1个多小时,匆匆吃口饭,就往学校赶。因为山路崎岖不平,再加上只能是一侧的身体控制自行车,往返从家到学校的路上,摔几个跟斗是常事,脸刮伤、手蹭破、腿摔肿更是家常便饭。为不影响上班和以后更好的工作,卜延荣的衣服兜里创可贴、跌打损伤药必不可少。由于做过开颅手术,为控制头疼和抑制记忆力减退,去痛片和健脑丸是办公室抽屉里必备的药品。有一次,教室的门坏了,卜延荣早早到学校修理门,结果整扇门倒了,他整个人被门砸在下面,动弹不得。半小时后,学校的刘景邦老师到学校,见此情景,赶忙把整扇门挪走,他才从门底下出来,幸亏没出大碍。但是这些事他从来不让别人告诉妻子和家人,一是怕妻子和家人担心,二是怕他们不让他教学。从茶棚村小学到卜延荣的家里,有七、八里的山路,还要过一道河,逢夏季发河涨水,卜延荣就得推着自行车淌水过河,冬天,河水结冰,白雪覆盖上面,正常人踩上去直打滑,对一个偏瘫的人更是难上加难。卜延荣等学生放学,写完全部教案就已经很晚了,但他还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回家。回去的时候是上坡,自行车只能推着,只能把自行车当成拐棍。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卜延荣在这山路上行走了19年,19年行程有3万公里。漫漫长路中,留下了卜延荣瘦弱而又残疾的身影,三尺讲台上,书写着卜延荣用左手教书的光彩华章。
幸福的微笑
凡是当过卜延荣学生的都有切身的感受,他爱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在他的心理都是可以塑造的,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让别人从县城批发站批发一些铅笔、写习本等,无偿地奖励给学习进步的学生、遵守纪律的学生、爱护公物的学生等,尤其对个别家庭困难的学生和单亲家庭的学生,卜延荣更是格外关照,不仅从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给予热情的关怀。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他说,他也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儿女,卜老师既是严师又是慈父。从教38年他给学生买的笔,本、资助贫困学生的物品和钱不计其数。在东底沟小学教学的5年里,他住在学校,晚上附近学生自愿到学校上晚自习,他自愿给学生补课,教学成绩在当地很出名。卜延荣多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嘉奖,被县教体局评为“师德标兵”。
从教38年的卜延荣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在他教过的近千名学生中,许多人考上了大学,有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85届的韩晓磊、李国莉现在都在美国工作生活。卜延荣看到学生们有出息,心里特别高兴,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尤其是每年春节的时候他最高兴,学生们从天南海北回来,都会到家里看看,每当谈论起这些学生,卜延荣的脸上就漾出了掩饰不住的幸福。
卜延荣眷恋着三尺讲台,眷恋着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自1991年重上讲台后,教育局领导、学校校长逢年过节都要到学校看望他,同时给他“约法三章”,中心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可以不参加,刮风下雨(雪)的天气可以不上班,各类学习可以不参加,但卜延荣没有“认真”履行规则,中心校组织开教师会及其他教学活动他都提前一天报到,没极特殊情况从不耽误上课。为提高自身素质,他拄着拐杖到进修学校参加三年函授学习,在存瑞中学学习计算机技术。无论到哪里学习,同班同学看着拄着拐杖但用左手写出一手漂亮的字的时候,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当有人提起他是不是多拿国家工资的时候,卜延荣微笑地说:“拿党和国家给的工资,就足够了,要对得起工资”。
卜延荣用左手书写着绚丽的人生,享受着生活的乐趣,但在卜延荣内心深处唯一愧疚的是他的妻子,在茶棚村盘梁上自然村的村子深处,卜延荣家住的三间房子年久失修,很多地方的泥土已经脱落,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家里很清贫,卜延荣以微薄的工资养活着一家老小,家里的5亩地,还有里里外外的活都是妻子在忙活,可妻子从来没什么怨言。
从教38年来,卜老师用满腔热情经营着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当年身材魁梧,结实健壮的小伙子已经变成面容清瘦、满脸皱纹的老头,但卜延荣对教育的痴心没有改变,今年已经60岁的卜老师,到年底就要退休了。“教学是我生活的最大乐趣,退休后我还愿意教学”,正是有一批象卜延荣这样的老师坚守在偏僻的农村,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传递着知识的火把,也正是这批人托举着农村教育的希望。这就是卜延荣,一个平凡而朴素的偏僻农村小学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却用自己严谨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几十年如一日的谱写了一首平凡而美丽的赞歌。在他的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扎根山区、坚守岗位的爱岗敬业精神;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的乐观主义精神;自立自强、不畏艰辛的艰苦奋斗精神;关爱学生、勤奋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事业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象卜延荣老师一样的人而辉煌,他们这样的人,是我们的中坚,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