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这个春天不太冷(图)

发布时间:2018-04-22 13:24 | 来源:齐鲁晚报 2018-04-21 | 查看:1823次

  4月16日,当到访日本的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手握在一起时,很多人才感到,中日关系的新一轮春天可能真的要来了。

  相比于时下风云诡谲的国际格局,王毅此次访日给人们带来不少好消息:中日不仅重启了中断8年的高层经济对话,还再次确认了今年上半年李克强总理访日的计划。

  不难看出,在经历了数年的蛰伏后,中日关系在近期似乎突然开始重启。那么,本轮两国关系回暖的内在动力究竟何在?建交以来波折甚多的中日关系,今后又将迈向何方呢?

  本报记者 王昱

  都是特朗普的功劳?

  “感谢特朗普总统,他在任内终于办成了一件大事——将美国坚定的盟友日本推入竞争对手中国的怀抱。”当地时间4月17日,《福布斯》刊登了驻日记者威廉·佩塞克的文章《中日会谈,特朗普使亚洲“亦敌亦友”的两个国家走到一起?》。在报道了王毅访日的新闻后,这位记者不无懊恼地在文中如是讽刺道。

  佩塞克的抱怨虽然有所夸张,但并非完全空穴来风。据公开报道,在王毅与日本外相河野太郎的会谈中,双方都特意提到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中日之间似乎已就反对特朗普所奉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了某种“共同阵线”。

  而据媒体披露,相关的表态真是早已商量好的:早在会谈前,中国已向日方传达了在对话中提及美国钢铁进口限制问题的意向,对瞄准中国的美国贸易政策提出疑问,并希望在该问题上得到日方的积极回应。对于中方的这一要求,日方的回应出人意料地痛快。在河野太郎最终的表态中,不仅明确提及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还特意强调了“应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自由贸易体制,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处理贸易问题”。众所周知,“以世贸组织规则处理贸易问题”也正是中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一再强调的原则之一。

  当然,河野太郎的讲话并不是在为中国鸣不平,提起特朗普近期的作为,日本自己也十分来气。自特朗普签署命令决定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全面征税以来,美国的盟友纷纷获得“关税豁免”,而日本是唯一一个到目前为止仍未获得“关税豁免”的美国“主要盟友”。特朗普的这一做法,令日本产业界怨言颇深,也令向来夸耀“日美亲善”的首相安倍十分难堪。

  所以,4月17日,在结束与王毅的会谈后,安倍匆匆踏上赴美的行程,与特朗普进行了长达两天的“海湖庄园会谈”,试图从他这位“朋友”那里为日本讨得一份“豁免令”。但令安倍失望的是,日方“关税豁免”的需求被特朗普拒绝了,邀请美国重返跨太平洋伙伴协定的请求也被拒绝了,就连日美之前已经谈出眉目的双边自贸协定,也要按特朗普的意思推倒重来。

  “事情再明显不过,特朗普没有将日本看做朋友,而是一个‘占了美国便宜’的对美出超大国。”在安倍失败的美国之行后,日本媒体抱怨道。

  眼下,特朗普试图用双边谈判的方式将中日“各个击破”,而中日等国最好的应对之道,莫过于反其道而行之,将美国重新拉回多边的框架内。这也许正是目前中日关系回暖,并且强调将首先加强经贸合作的一大外因。

  不过,抛开特朗普这个“外因”不谈,单看中日关系自身的周期律,我们也会发现,两国确实也到了重修旧好的时候。

  第五个“文件”

  呼之欲出?

  在谈及对日关系的官方表态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中方强调“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重要性。此次王毅访日期间,更是一再强调“中日四个政治文件”是保障中日关系不走回头路、开创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新前景的基础。

  所谓“中日四个政治文件”。是指自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至今,中日两国先后签署的一系列文件,即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1978年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98年的《中日联合宣言》以及2008年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日本外交学者很早就指出,中国同其他国家建交时,“基础文件”通常都是在短时间内打下基础的,但作为中日关系基石的这四个政治文件却体现出了鲜明的“累加性”,尤其是近四十年来,中日“逢八”签署文件,为双边关系保驾护航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惯例”。

  这种随时间不断累加“新共识”的特点,在中国外交上几乎仅此一例,它充分说明了中日关系的特殊性:由于中日两国靠得如此近,经济体量如此大,经贸关系如此紧密,历史恩怨又如此复杂,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缔结“新共识”的方式来为两国关系“保鲜”。

  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的急速崛起和日本的相对停滞,令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中日两国在新的环境下达成新共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事实上,中日关系眼下的回暖,正是在双方都认识到这种急迫性的背景下发生的。早在去年,类似的努力就已经开始启动。2017年10月,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上,安倍意外出现。一个半月后的越南APEC会议上,安倍面见习近平主席,再提期望2018年访问中国,并邀请习近平访日。此后不久,安倍又在菲律宾与李克强总理举行了双边会谈。在以上两场会谈期间,双方都谈及了2018年借《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的机会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问题。显然,在这一轮接触中,2018年已经被定调为了中日关系发展的关键年,留给2018年的问题仅仅是:中日之间的“新共识”究竟会有多深刻,能让两国关系续航多久。

  日本需要重获

  中国“信任”

  国与国之间交往,光空谈友好是不够的,必须有共同的利益。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多年来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四个政治文件”的签订,刚好表明了中日共同利益的起伏。1972年签订《中日联合声明》时,中日关系虽然随中美关系急速转暖,但更多仅仅是一种“政治友好”。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两国正式进入政治上互相合作、经济上互相提携的蜜月期。时至今日,日本依然是对华提供贷款等政府援助最多的国家,而中国同期的发展也让日本受益匪浅。这段蜜月期告诉我们,两国合作所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

  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进入调试期,1998年的《中日联合宣言》以及2008年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都曾试图回答“中日下一步共同做什么”的问题,甚至一度似乎找到了答案:2006—2008年,在第一届安倍晋三内阁以及其后的福田康夫内阁期间,中日领导人相继开展了“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暖春之旅”,推动两国关系明显进步。其后的鸠山由纪夫首相更是提出了打造“东亚共同体”等外交理念,试图让中日两国携手打造“东亚经济圈”,中日关系似乎已经找到了继续发展的新路径。

  然而2010年后,随着美国开始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中日关系的这一进程被突然打断。日本紧跟美国,并有意激化对华领土领海争端的一系列言行,让中国看到了这个近邻的“不可靠”,中日关系随之转冷。日本也将其经济复苏的前景“押注”在了与美国共同推进的“TPP”上。如果不是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的“背叛”,日本对中国的“回心转意”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所以,眼下中日两国想要重修旧好,最需要解答的其实是信任问题。日本必须要做的,是重获中国的“信任分”,保证其不像8年前那样随着美国政府的更迭而对华突然翻脸。而中国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更加牢固地“拉住”日本,这或许将成为中国整合区域共同体的第一步。

  2018年,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的当口,却赶上美国在贸易上对中日同时发难。这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机遇。“现在是‘亦敌亦友’的两大经济体联合起来,并为这个世界描绘一个共同愿景的时候了。”《福布斯》如是总结道。对于这个美国人已经开始惧怕的前景,中日是否真的能携手迎来?这考验着中日这对“老邻居”“老冤家”的魄力和雅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