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是他们共同的名字——记四川灾区的支教老师们

发布时间:2009-09-12 10:0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09-11 | 查看:2371次

  新学期开始了,地震灾区学校里又出现了一批省外支教老师的新面孔。因为对灾区学子的无限关爱,来自祖国各地的教师,聚川成海,不仅将知识播撒在学子们的心田,而且留下经验,留下示范,为灾区教育注入涓涓暖流。

  这暖流也流进我们心里,化为无尽谢意。让我们对那些远道而来的支教老师,对那些曾经和正在为灾区教育事业奔忙的省外支教老师,道一声:谢谢!您们辛苦了!

   “到灾区去,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5·12”特大地震,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心。震后,有这样一批人,已经做好为灾区贡献青春和智慧的准备。

  那时,不少灾区教师或是遇难,或是受到亲属离世的重创,师资队伍告急,灾区教育告急。

  “哀思寄,爱心连,几回魂梦蜀山边。钟情学子身牵教,急往灾区育稚贤。”震后两月,江苏省招募第一批援川支教老师,泰州师专附小美术老师王凤祥瞒着家人,偷偷报了名,直至接到正式入选的通知,他的妻子才知晓丈夫的决定。

  “到灾区去,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充溢安徽怀远一中赵兴老师的心灵。7月10日接到通知,14日奔赴四川,没有时间与家人、朋友、同学一一道别,他就匆匆赶赴松潘古城。

  在灾区全面复课前,全国各地的老师们来了,如一股股暖流,向灾区涌动。他们中,年长者儿女已成人,年少者尚未成家,但无一不为崇高的使命心潮澎湃,热血奔腾。王凤祥轻装上路,所带行李不多,为孩子准备的书籍、颜料和纸笔却有几十斤重。

  来自安徽滁州的吴维峰,父亲身患多种老年病,去年中秋又中风住院。为不让儿子分心,老人竟没让家人告诉他。今年春季老人去世,吴老师仍坚守在松潘支教第一线,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

  山东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小学语文教师张青在北川支教。她的女儿只有两岁,平时只有通过网络,这位母亲才能聆听和“指导”咿呀学语的女儿背诵唐诗。

  “应该去,去尽点力也好!”支教老师的行囊里,装着家人的理解和朴实的勉励。

  还有一些教师,为了援助四川,夫妻双双上阵。

  浙江台州教师陈芬芳,在领取结婚证那天,丈夫徐世卿便踏上了援建青川营盘乡的道路。不久,陈芬芳参加支教团,来到营盘乡小学支教。相逢的日子,援建青川的台州老乡热情地为他们布置板房婚房。

  河南教师徐秀芝与丈夫翁建春,携手支援江油。她曾做过心脏手术,被媒体称为“绽放在灾区的铿锵玫瑰”。

  一批批的支教老师来了,来到板房校园,来到学生中间。据省教育厅统计,截至目前,国家确定的18个对口支援省(市),共选派了423名优秀教师到四川地震灾区学校支教。

   迎难而进,把知识与爱留在灾区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条出自青川的标语,让支教老师萌生无限感动。尽管他们未曾受灾,但随着生活环境、教学环境突然改变,各种困难接踵而至。他们要融入灾区,同样要和受灾群众并肩,战胜“天大的困难”。

  支教老师赵兴在博客中描述:“最近一段时间(去年12月中旬),夜晚气温最低零下15摄氏度至零下16摄氏度,每晚要点蜡烛备课至深夜,再睡在冰冷的高架床上,如不是身临其境,很难体味高原夜晚的寒冷。”

  阿坝州高原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多。口干舌燥、头晕胸闷等高原反应,困扰着那里的每个支教老师。四川盆地则天气潮湿,板房里的被子,总是湿漉漉的,不少教师因而生病。

  饮食也不习惯。震后,灾区的生活条件差。绵竹九龙学校有段时间的食谱是:早饭,开水泡干饭团就榨菜;午饭,麻辣蔬菜就干饭;晚饭,麻辣蔬菜就稀饭。支教老师们平时不怎么吃辣,现在却要面对“辣椒宴”。

  教学条件差。上海教师郑健初到都江堰北街小学时,困难超出了他的想象。教学点容纳了7所中小学的几千名师生,10米外还有正在施工的学校工地。由于板房隔音效果差,教师们上课几乎都是在比嗓子,一节课下来常常喉咙沙哑甚至失声。

  但是,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激励着教师们战胜困难的决心。神圣的天职,让他们知难而进,把知识与爱留在灾区。

  他们主动承担了更多的课程,想更多的办法提高授课效率。江西在小金支教的9位老师,每周课时量最少的16节,最多的23节。有4位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还兼任行政工作,3位承担了教研组长工作,还有2位担任班主任。

  吉林辽源教师吴双,担任黑水县芦花小学四年级3个班的英语老师。山区孩子英语基础差,吴双用自己独创的“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把枯燥的英文单词融入日常的生活口语中,这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们着了迷。

  剑阁县职业中专学校的实验室设备损坏严重,在此支教的黑龙江齐齐哈尔工业职业学校教师李璎洪,跑到废料堆里找材料,自掏腰包去成都买元件,熬夜在潮湿的板房里做教具。

  上海卢湾初级中学教师张贵,用艺术为孩子的心灵治疗。他一个半月内跑遍都江堰50多所中小学,从孩子们画的600多幅作品中,挑选了150幅,编成画册《美丽的花朵》。

  重庆城建技工学校副处级调研员刘海泉,坚持每天早上6时30分起床和同学们一起做早操,时间长了,大家都亲热地叫他“刘伯”。

  “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老师们的辛苦,换来累累硕果。小金县中学“江西班”,学生平均成绩在全年级排名第一,被誉为教学上的“江西·小金速度”。

  福建教师曾绍峰在彭州南城中学教物理,物理教学成绩除第一次考试居年级第二名外,后来一直稳居年级第一。家长们记得,他每天下午放学后都在家访,有时坐车就要1个多小时,却不肯留下吃一口饭。

  学校师生乃至乡亲,更加敬重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绵竹九龙学校经常停水,老师们只能到附近唯一一口水井提水。无论那里的队伍排得多长,支教老师一来,乡亲们都说:“让扬州老师先来,他们辛苦!”孩子们更喜欢这些老师。老师吃不惯辣椒,他们就把家里腌制好的榨菜送来;老师们的衣服吹落到地上,他们悄悄洗好晾起来。

  灾区群众的质朴,学生的淳朴,让支教老师内心洋溢着幸福。他们还想做得更多。经浙江萧山高桥小学陆蛟民老师牵线搭桥,萧山与青川的学生结成对子。浙江老师累计为灾区学校募集到爱心款和物资200余万元。

  安徽教师李志在学校组建了鼓号队,服装、乐器,全是寒假后从安徽带过来的。他还在家乡四处募捐,募得价值1.5万元的书包、钢笔和文具盒。同样来自安徽的杨庆九老师,则从家带来一台热水器,让全校寄宿生洗漱时用上了热水。

  “我的事情自己干,指望祖先和别人不算是好汉。”黑水县雁江中学“吉林班”的教室里,挂着梁月博老师书写的警句。梁老师说:“传授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为了帮助平武中学的一个男生走出地震阴影,河北石家庄教师张海江课余查阅灾后心理保健知识,向石家庄一中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取经,孩子逐渐变开朗了,师生成为好朋友。

  以这些教师为纽带,援建省(市)对灾区教育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他们的“娘家”也在持续行动——

  黑龙江省今年将支教从职教扩展到小学、初中、高中;

  北京市邀请灾区104名学校教学管理干部、小学语文教师,进京参加培训;

  江苏省开展“一对一·手拉手”活动,组织重点中小学、幼儿园,与绵竹市的85所中小学、幼儿园结成友好对子;

  广东惠州市小学与汶川三江乡小学结对子,并捐资100万元在三江设立长期性奖学金……

  “老师,如果我是花儿,您就是春天”

  今年6月,一批支教老师相继离开绵竹。听说老师要走,自发赶来送行的孩子哭了,家长也哭了。对于这些冒着危险而来的辛勤园丁,灾区群众是如此不舍。学生和家长拎着土特产而来,满头白发的老人捧着手工鞋底而来,千言万语化成两个字——谢谢!

  老师们说,有些礼物值得一生珍藏。江苏省宝应县中港小学教师胡海军珍藏的是一支已经不能用的旧钢笔。这是九龙学校一名女生硬塞给他的,而他连这名女生的名字都不知道。只记得有一天,这个女生摔了跟头,饭菜全打翻在地,他将自己打好的饭菜让给了她。他说:“一件平常的小事,竟被一个8岁的小姑娘牢牢记在心里,我会把这份馈赠和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一起永远珍藏。”

  都江堰的孩子写道:“老师,如果我是花儿,您就是春天!”

  他们送给上海老师绣有他们各自姓名的香囊,香囊里面放着最能代表都江堰的山茶、白果和泥土。上海长宁区教师张斯恒拖着整整4个纸箱的礼物,全是孩子们送的千纸鹤、许愿心、绢纸花。

  援建省市派出的教师,全是教学以及管理骨干。他们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留下了。

  在青川,深受学生欢迎的浙江支教老师因地制宜创造的教学方法,给当地教育事业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松潘老师说,安徽老师毫无保留地把备课教案和使用的资料书、专题试卷等都作为资料,留在松潘,作为当地老师的范本。

  北川老师说,由于山东和四川用的教材不同,支教教师们每天晚上批改完作业后,都要仔细地再重新备一遍课,把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带给当地。

  剑阁老师说,黑龙江教师将自己所在学校的办学经验,介绍给剑阁职中,并提出种种可行性极强的相关方案。

  此外,不少支教教师完成了关于灾区学生心理重建、板房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论文和调研文章,为灾区教育软实力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记者 张守帅)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