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16 11:0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1-01-25 | 查看:3207次
新华社贵阳1月25日电(记者周之江 李劲峰 王橙澄 史竞男 毛咏)39岁的维吾尔族汉子阿里木并不觉得自己是“草根英雄”。
1月13日,他登上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颁奖台。领奖前一天,他却私下问与他颇为相熟的记者:“北京能不能烤羊肉串?我想找个地方,自己烤烤肉串。几天没摆摊,手痒了……”
整整8年,在贵州省毕节市,阿里木烤羊肉串赚钱为生,同时还用卖烤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他的故事,使无数网民为之动容,誉之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平凡如此,却又不平凡如此,阿里木其人其事,缘何打动人心?
网络投票高居榜首——是什么让众多网民“力挺”这位新疆汉子?
“阿里木是个并不富裕的小商贩,但财富有价,爱心无价。并不富裕的阿里木用一颗赤诚之心,支撑起最朴实也最沉甸甸的慈善事业。”——网民“郭杨阳”如此评价。
2010年底,新华社发起“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人物评选。作为候选人之一,阿里木最终获得24万多张网络投票,高居榜首。
当年9月,阿里木获评贵州省道德模范,到任刚满一个月的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被其感人故事深深打动,并号召全省人民向阿里木学习。之后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栗战书在不同地方、不同场合多次“力挺”阿里木。
而在“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发起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也给阿里木投了一票,称他为新疆人民的“好巴郎”。
“一夜成名”之后,他依旧生活俭朴,依旧有滋有味地卖着肉串。1月16日,记者在阿里木租住的陈旧砖木房内看到,房间里仅有房东留下来的几件简陋家具,摆在客厅里的台式电脑,是他最值钱的物件。记得两年前,记者第一次采访阿里木时,他唯一的“电器”,是悬在天花板上的电灯。
这个身材壮实、经常胡子拉碴的新疆汉子,20元的土布褂子,8元的布鞋,20元的蓝布裤子,一穿好几年;他喜欢吃水果,为了便宜他常常挑快烂了的买,削掉坏的再吃;一个囊或两个馒头,加一杯水,就打发掉一顿饭。
这样的生活,阿里木却觉得十分满足:“生活嘛,吃饱就可以了”。
2002年,阿里木路过贵州镇远县,参与扑灭了一起山火,当地政府奖励他300元现金。随后,他通过毕节地区妇联组织,将这笔奖金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钱,捐给毕节学院一位因贫濒临辍学的女生:“我第一次感到,500元钱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个很小的数目,对贫困生却帮得上大忙。”
从此,阿里木烤羊肉串的收入,大多用在了捐资助学上。卖肉串,过去仅是他的“生计”,而这之后似乎多了些别的“意味”。
阿里木几乎没有存款。他喜欢把挣来的钱一股脑儿塞进抽屉,用时再抓一把出来。到底赚了多少,资助了多少,他也没个准数,“这么多年,有多余的钱了就去资助,直接资助的学生有100多个,加起来有10多万吧”。
卖一串羊肉串,毛利不过3毛钱,搁在两年前,毛利仅两毛钱。攒10万元,至少要卖30多万串。
在北京领奖间隙,游览鸟巢,阿里木还挂念着“老本行”,“要能在鸟巢边上摆个羊肉串摊,生意肯定火爆,就能赚到更多钱帮助贫困孩子了”。
善良如阿里木,以并不丰裕的收入却念念不忘资助他人,不求回报,无涉名利,看似平常之举,却饱含着绝非平常的高尚精神特质。
从天山脚下到乌蒙高原,是什么驱使阿里木数年如一日地资助贫困生?
“阿里木叔叔由于家庭贫困,没能读太多书,他认为社会发展要从教育开始,因此他选择资助贫困生,希望我们以后能对社会作贡献。”--阿里木资助的毕节实验高中高二学生周勇说。
4年前,阿里木揣着5000元钱,来到毕节学院,提出想资助一些困难学生。
“一大摞钱,什么面值的都有,还带着一股子烤羊肉串的味道。”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清楚地记得,“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这个社会上有的是比阿里木生活宽裕的人,这对他而言,几乎是倾其所有。”
很快,毕节学院决定配套5000元,将这笔全校金额最小的助学金命名为“阿里木助学金”。
“没读书缺文化,我只会烤羊肉串,绝不能让那些贫困孩子和我一样。”阿里木读到高二就参军入伍,对文化教育,他有着近乎崇拜的尊重,“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思想和命运”。
身边的朋友没少劝阿里木攒些钱,买套房,改善条件,可他总“听不进”。
阿里木有个朴素的想法:“把字写在石头上,可以保存到永远;把字写在沙子上,只能保存一时。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
“省下的钱,帮那些孩子学文化,心里很开心。”阿里木说。
2007年11月,得知大方县达溪镇聚河小学大部分学生没有书包后,阿里木从批发市场买了181个新书包。由于交通闭塞,不通汽车,他和朋友在农户家借了一匹马,“路太陡了,下坡时,大伙要拉住马尾巴,马才不会滚下去。”
翻山越岭2个多小时后,阿里木走进聚河小学破旧的教学楼,将新书包递到每一个孩子手中,“自然条件太恶劣了。如果把我放在那儿,我都坚持不下来”。
事先得知聚河小学长时间没举行过升旗仪式,阿里木还特意带来了一面五星红旗。架竹竿,穿旗绳,阿里木和师生们站在狭窄的操场上唱起《国歌》,一起注视着五星红旗在山沟里冉冉升起,迎风招展。
如今,阿里木又开始考虑更长远的资助计划,他打算未来10年攒钱办一所留守儿童学校,让那些得不到父母温暖的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眼下,阿里木还想娶个老婆,“要求不高,她一定要能理解我的想法,支持我继续资助贫困孩子”。
无论面对贫困学生还是地震灾民,是什么激励阿里木屡次挺身而出?
“接受过别人帮助的阿里木,把传递爱心当成自己的生活和精神追求,他身上洋溢的是互帮互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说。
去年4月14日,得知玉树地震的消息后,阿里木第3天就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的两大包行李,从贵阳飞往西宁,奔赴玉树救援。强忍着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欲裂和恶心呕吐,阿里木带着在西宁用8000多元购置的牛肉和蔬菜,赶到灾区协助部队官兵施救。
“地震后的景象太惨烈了,大家只有携手起来,才能共渡难关。”在随后的6天里,阿里木如重回军营般,协助战士们抬伤员、架帐篷、卸物资,“救援步入正轨后,我就带着两套衣服和一双鞋回家,其余的都留给灾民了”。
“我做的一切,都是对那些在自己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好人的感激。”乐于助人的阿里木,永远记得在最困难时帮助过自己的人。
出生在新疆和静县乃门莫敦乡的阿里木,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是当地供销社职工,一家9口,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读到高二时,家里没法再供阿里木上学,他选择了参军。后来复员回到地方。
2002年,刚到毕节时,阿里木孑然一身,“身上只有10块钱和一个烤箱,买一块钱的馒头,一块钱的荞凉粉,6块5毛钱买1斤羊肉,穿成35串,能卖17块5毛钱。”
“这世上总有好人。”阿里木说,一个农民工兄弟请他吃过一顿两块钱的豆花饭,“我知道两块钱对他来说,赚得也不容易,那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一顿饭”。
随后,一个并不太熟悉的酒吧老板借给他100块钱。有了本钱,阿里木拼命做生意,5天就把钱如数归还,“到如今,我们都还是好朋友”。
“人关心人多一点,这个社会就多一点和谐。”阿里木对记者说,“我的朋友,我就是这样想的。”
如今,一首写给阿里木的歌曲《爱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初稿已完成。新疆著名指挥家奴斯莱提作曲:“在阿里木身上我们看到了维吾尔青年质朴、憨厚、热心助人的精神,他是鼓舞人心的好榜样!”
1月13日,登上颁奖台的那一刻,阿里木眼眶红了;接过奖杯,这个维族汉子再也忍不住眼泪:“我很激动……我从没想过有一天能站在这个台上。”
阿里木说,他始终铭记当兵时老班长说过的一句话:“小的是家,大的是国家。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能站出来的,都是英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