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02 20:5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4-19 | 查看:2957次
50年代,麻风病盛行,“落松地”是广南县政府为了避免疫情扩散,把麻风病人集中在坝汪村一个人迹罕至的山谷里医治,这个地方直到1986年仍然没有学校。因家庭贫困读到高二就辍学在家务农的农加贵,不顾父母及家人的劝阻,毅然进入到这个地方当起了代课教师,一干就是28年多。从1986年至今,他一直默默地坚守、耕耘在这个特殊的小学,共招收10个教学班(每3年招生一次)101名学生,送走小学毕业生8届共96人。现在,他既是这个学校2个年级13名学生的老师,也是这些孩子的心理辅导师、保姆、炊事员。这么多年,他也和村民结下深厚感情,帮助村民写信,修理电扇、电视、农用机械,帮助外出不变的村民采购物资。2002年,为提高村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农加贵开办了一个成人技术班,每周四次为村民上课。白天,两个班级的复式教学已累得精疲力竭,晚上还要教学技术班,几乎要忙到半夜才能批阅完作业,备好明天的课程,可他一声不吭,因为他知道,这是有意义的,这样的生活充实而无憾。
农加贵201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最美职工”农加贵
落松地,是广南县集中医治麻风病的特殊村庄,农加贵能排除世俗偏见,经得住冷言冷语,从1986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坚守在落松地这个特殊人群聚居的小学任教(复式班教学),至今已有28年多了。曾经的农加贵,心里也害怕过、波动过,父母、朋友都劝过:“别为了每月区区19元钱毁了自己的人生。”确实,你看那些医生,脚穿没过膝盖的长筒靴子,身披白大褂,脸上戴着遮盖得严严实实的白口罩,头戴白帽子,手戴皮手套,全身武装才敢进村。这对不了解麻风病的人来说是何等的恐怖。
50年代,麻风病盛行,为避免扩散,1957年,政府在坝汪村的一个人迹罕至的山谷里建立了一个集中医治麻风病的“点”,当时该村有56户180多人,其中病人80余人。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适学人数的不断增加,就学问题成了最大的困难。村民经过集体商量,借了县皮防站建在该村门诊部的一间房子做教室,四处寻找一位“识字”的人来教适龄的孩子读书认字。
农加贵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壮家山寨,父母都是老实本份的农民,依靠半亩水稻田和一些茶叶玉米田艰难维持全家六口人的生计。还在他读高二时,因为经济不济,家里已无力继续承担其学费,他只好无奈地放下寄托无限憧憬的教科书,压下心潮起伏的事业抱负,扛起锄头默默地随家人走上荒山,开垦田地,救济家庭。
村民通过农加贵当时当民办老师的叔叔,“请”农加贵到那个“点”来当老师。怀揣理想的冲动,担心着毛骨悚然的瘟疫,听着家人一声声夹杂悲凄的呼唤,农加贵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彷徨。何去何从,是屈于世俗观念、苟且求生,让自己一生就这样躬身于田亩翻作之中,还是张扬起心中的风帆,冲破陈规陋习的束缚,直面生命的挑战。或许,这一去,将永远不能回来,再也见不到亲人,再也无法走出去看到外面的世界,让自己的希望永远蛰伏于这恍如隔世的偏僻山谷。年轻人的激情是无法遮挡的,胸怀对美好理想的展望,想到那些麻风村民死而复生,对生活顽强不屈、拼死追求的积极态度,浮现那些嗷嗷待哺、期盼看到外面五彩世界的孩童那无助的眼神,农加贵咬咬牙,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最美职工”农加贵
1986年9月1日,麻风村小学正式开学上课了,农加贵也就是从那时起成了这里的一名代课老师。新招的一年级学生共12名,大的有12岁,小的仅6岁。村民们怕农加贵在这里不安心工作,除了政府每月发给农加贵的19元补助外,又自发集资每月给农加贵35元作为额外补助,35元钱虽然不算多,但情义很重,是从群众生活款中集资出来,并用高压锅消毒后才让医生转交给农加贵的,每次收到这35元零零碎碎的钱,农加贵都会感到心里压力很大。村里还划了半亩稻田种植水稻、1.5亩山地种植包谷来给他喂养鸡鸭改善生活,田地全部由村民帮助栽种收割。村民极大的热情深深感动了农加贵,他决心留下,尽自己的所能教好学生以回报村民。
记得有一年的7月,农加贵去县五中(现广南三小)招生办公室咨询录取情况并抄写毕业成绩。刚进门,农加贵不由忐忑不安起来,“你是那个学校的?”负责招生老师问道。“我是坝汪小学的。” 农加贵不敢实说。那老师翻起厚厚的成绩资料册,突然,他的手停住了:“知道落松地小学吗?”问得是那样的直接,农加贵不禁慌张起来,赶紧说:“我不知道,我是受别的老师委托来抄写成绩的。”额头已渗出细细的汗水。“那学校的学生考得太好了,全部录取。”参加考试的学生,最高的206分,最低135分,全部超过115分的录取线而升入初中。喜讯传来,全村一片欢腾,可高兴之后,忧虑又接踵而至,若他们知道落松地原来竟是麻风村,拒绝接收咋办?此时,村民们青筋暴起,情绪激动。为避免事态不可收拾,农加贵一面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一面四处奔波,不断向上级反映情况,最终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了,但要求农加贵带学生到皮防站做健康体检,办有《健康证》初中学校才敢接收。第二天农加贵赶紧带着学生去体检,当时农加贵心里非常害怕,心想可千万别出事,再也经不起折腾了。最后,学生们都顺利通过体检办了《健康证》进入了初中。
“最美职工”农加贵
农加贵与落松地村民28年风雨同舟,结下了唇齿相依的感情,村民自发从本已十分拮据的收入中,集资每月35元的补助,划给田地作为生活来源,并由村民帮助栽种收割,这样的待遇可能其他一师一校的代课老师是无法享受得到的;落松地的村民也是幸运的,其他老师不敢、也不愿意来到这里任教,农加贵却能坚守落松地小学28年多,把全部心血倾注于他们的孩子身上而无怨无悔。
刚踏进落松地,高二学历的农加贵成了当时村子中唯一的知识分子,村民要读信写信、村组长写个通知、阅读农用机械使用说明书都要请农老师帮忙。农老师不会打牌娱乐,从不抽烟、喝酒猜拳,爱好少得可怜,养花逗鸟、钓鱼下棋都不喜欢,唯一的爱好就是摆弄一些电器。慢慢的他学会了维修技术,正是这个爱好,给村民带来了很多方便。村民家中电扇、电视、收音机坏了,都抱给他,农老师从不因工作忙碌而推辞,一有时间抓紧帮忙修理,且从不收取费用,配个零件,也是农老师自己掏钱购买。慢慢的,维修范围扩展到了各式各样的农用机械,开山钻眼的工程机械,新式的高科技家电,农老师边修边学,不断提高自己电器知识,尽力为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村民们由于受疫情限制,不允许擅自外出,村民要购买家用电器,生活用品、农用物资,全部依赖农老师帮忙,一到休息天,农老师摇身变为采购员,把为村民采购的物资送进每家每户,而租车钱都是农老师默默的垫上。
2002年,全国掀起扫盲运动,为提高村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农老师开办了一个成人技术班。晚上,他教村民识字,讲解一些种植、养殖的实用技术,村民们热情异常,原定每周两个晚上的学习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渴望,提出增加到每周四次,农老师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但这一答应,他的工作更繁重了。白天,两个班级的复式教学已累得精疲力竭,晚上还要教学技术班,农老师几乎要忙到半夜才能批阅完作业,备好明天的课程,可他一声不吭,因为他知道,这是有意义的,这样的生活充实而无憾。
“最美职工”农加贵
在这28年的教学中,农加贵一直担任复式教学,共招收了10个教学班(每3年招生一次)101名学生,送走小学毕业生8届,共96人。学生不算多,但对于落松地村来说,已经是充裕的了。许多学生已走出寨子,怀揣长辈们一生未能如愿的美丽梦想融入了社会,有的还担任了地方党政部门或企业的主要领导,留在村里的也能利用从农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开展种植、养殖业发家致富或到周围村寨建设工地担任技术工人积极创收,还有一批学生成人后到了外省谋业。
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但农加贵的工作负担更重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县里考虑落松地村的特殊情况,给13个学生寄宿生生活补助和每人每天4元的营养补助。农加贵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做早点给学生吃,8点开始上课,中午11点下课后,还要带着几个年龄大的学生生火做饭,每餐两菜一汤,但他从不说一声苦,也从未向中心学校提出要增加一个煮饭的人的要求。
28年多来,农加贵的工作也多次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1997年,他由一个代课教师转正成了一名公办人民教师;1991年9月、1996年9月、2007年9月三次被评为莲城镇先进教师;1992年和2002年两次被评为广南县先进教育工作者;2013年4月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组到学校拍摄短片;2013年8月,《中国教育报》云南站记者到落松地专题采访他;2013年9月,他被评为“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并于教师节出席了在昆明召开的表彰会;201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同年暑假,以农加贵老师先进事迹为原型创作的微电影《坚守》制作完成,在文山电视台播放后反响较好;2015年被为文山州“第三届先进工作者”。
如今,落松地小学有2个年级13名学生,农加贵既是这些孩子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心理辅导师、保姆、炊事员……落松地,如今已渐渐远离了传染病,孩子们也在农加贵老师的悉心教育下,带着长辈们的期望,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走出了这个曾被人们歧视和充满恐惧的小山村,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