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9-24 21:24 | 来源:学习时报 2017-09-22 第A7版 | 查看:1396次
—— 记 中 央 党 校 张 军 教 授
赵璐璐
张军,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史、党的文化政策与意识形态等,涉及领域有新儒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民族理论与政策、政党研究以及当代文化建设问题等。中央党校创新工程“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与精神追求”项目组首席专家,主持、参与“新儒学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多项中央委托课题或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迄今已出版《汉魏晋军府制度研究》《中古储君制度研究》等多部著作,多次荣获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科研优秀奖。“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课程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党校系统精品课。
2011年7月,我博士毕业后到中央党校文史部历史教研室工作,张军老师既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同事。加之张军老师和我均是学习中国古代史出身,他师从北师大黎虎先生,是我学界的前辈,因此我和张军老师的接触与交流相对比较频繁,对他的研究领域和为学为人日渐有了深入的了解。
打破学科界限 拓展研究领域
张军老师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中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其专著《汉魏晋军府制度研究》阐明了汉魏晋军府制度的渊源,并揭示了其演变历程,认为军府的制度渊源来自于两个相辅相成的制度变迁,即“幕府的公府化”和“公府的幕府化”,至东晋时军府制度定型,也意味着其在整个军事行政体制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军政对民政系统的侵蚀抑或取代已成大势所趋。全书从军事制度的演变着眼进行观察,试图去阐释汉魏晋时期制度变迁的轨迹和关键动力,关心的是一个广阔和宏观的历史问题。
而在暂时将博士学习阶段的研究画上句号之后,张军老师又将研究视野投入到中国古代其他朝代和领域之中,先后撰写了《宋元时期的知识分子研究》和《中古储君制度研究》两部史学研究专著。《宋元时期的知识分子研究》在唐宋大变革的视角下,探讨了传统中国在走出中古贵族制社会之后,如何迎来中华文明的高峰期,在“中华文明造极于宋”的背景下,知识分子阶层如何形成强大的力量,发挥了突出的政治社会功能,作为政治主体全面登上历史舞台,并如何形塑了宋以后中国传统社会基本文明形态的。这部书是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知识分子通史”中的一卷,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关于知识分子通史的空白。《中古储君制度研究》详细考察在汉唐政治体制变迁过程中,储君作为皇位的继承者,在以皇帝为中心的顶层制度设计中,居于何种地位,其权力是如何运转的。这也是张军老师关于中国传统君主制度研究的三部曲之一,旨在论证中国政治文明的历史主体性与正当性问题,尚有《近世储君制度研究》与《君主论》两部书的写作正在进行中。
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而言,跨越王朝断代进行研究十分不易,需要阅读大量原始史料,同时也需要有不凡的理论功底。张军老师在适应党校教学科研要求的大背景下,勤于耕耘,勇于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让同为学习中国古代史出身的我深感敬佩。更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将自己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展到历史学之外,通过攻读民族学的博士后,进入到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去,发表《社会宏观因素对西藏自治区民族关系中的内隐偏见影响研究》《近五年来西藏藏汉民族关系调查报告》等系列文章,并在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修订出版《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一项关于西藏自治区藏族的人类学研究》一书。张军老师关于西藏问题的一系列研究,通过对西藏宗教认同、民族认同的历史与现实的建构,解读西藏的民族、宗教现象的复杂多样性,分析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我们国家在西藏地区所实施的国家认同建构的种种努力,进而指出如何建构统一的国家认同问题。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集中了历史问题、民族问题、现实政策问题的研究论题,对于它的研究,需要学术勇气、研究积淀和现实关怀。张军老师的这种学术追求是他作为一名党校教师的自觉,他经常说起党校教师和高校教师的不同,认为党校教师不仅应该理论功底过硬,而且要具备跨学科研究的能力,要能够通过古今中西不同维度去观察和探讨各类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回应教学对象的现实关照和理论诉求。他在不同班次不同内容的教学中皆获好评,是与不断自觉拓展研究领域,努力整合多学科观点来探索问题分不开的。
得益于这样一种跨学科的研究积累,张军老师在党校不同班次讲授“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资治通鉴》与为政之道”等多门课程,讲题涉及面广,跨越时间长,极富挑战。但张老师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科研为根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打磨,课程均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017年“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课程荣获第四届全国党校系统精品课称号。
近年来,基于对党校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的思考,张军老师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作为重点,致力于从这一角度指导研究生和开展相关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事业中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史观为指导,许多重大历史问题得到深入和丰富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学术发展史上重要的成果。张军老师从党校研究生培养特色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本身具有的重大意义出发,认为党校历史学的研究生培养,应积极发掘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史,重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时代化,为新时代中国道路发展提供经验和支撑。在这种学科定位和发展理念下,张老师对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做了许多专题研究,并且指导研究生在这一范畴内选题写作,逐渐积累,期望形成规模化、连续性的研究成果,从而在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进入中国的历程和其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有深入透彻的认识,促进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当代再次焕发生机。
急人所急 常怀他人
张军老师在为学上不断创新突破,但在为人上却始终保持着为他人考虑、急人所急的品质。我还清楚记得我刚工作不久,组织部新教师培训要求每个人进行模拟试讲,在试讲之前先按照要求在教研室范围内讲授梗概,请教研室老师们帮助改进。当时我依旧按照历史学专业课程的讲授方法准备自己的试讲,在讲完后,张老师便立即提出我讲授的缺陷,并向我仔细解释党校课堂的不同和党校课程的要求。作为一名新进教师,如果没有一位前辈老师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细致和明确地解说,我想这个摸索过程将会较为漫长。正是由于张军老师的提点,才使得我及时改进备课重点,之后的试讲也得以顺利完成。更让人暖心的是,张军老师事后又单独与我交谈,似乎是担心他的意见过于明确,怕我受到打击会产生畏难情绪,其实张老师的提醒非常及时,作为新人和后辈我也本就抱着重新学习的态度,但张老师却思虑周详,既考虑课堂的成效也注意我们新人的心情和内心感受。
对于指导的研究生,张军老师也同样保持着这样的关怀。曾有两位张老师的研究生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帮助他们备考的过程中,张老师特意拜托我跟他们谈谈中国古代史的备考要点和注意事项。虽然他本人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张老师说我的信息和经验更加新鲜更为贴近,我听后不由地默默感叹他为学生考虑周详用心良苦。这几年来,张军老师因担任教研部领导,行政事务日益繁重,但他为人做事常怀他人之风始终如一,不曾改变。每次与我交流,都对我的讲课与未来发展多有考虑,常令我受益匪浅。
细细想来,张军老师不断在新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体现出的正是作为一名学术工作者不忘本心、坚持追寻的为学理想。偶尔也会听到张老师谈起由于党校教学研究的特殊使命以及中国古代史学科本身的特点,有时不能完全根据自己学术兴趣寻找问题,但他并不消极,而是以一种不断学习的热情和探寻真理的坚持去面对问题,一点点在学术层面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在这个层面上,为学最终乃是为人。一个人,无论人生低谷高潮,所怀品质不可丢;一名学者,不管如何去发掘自己的研究领域,探索真理坚守学术理想的信念不可变。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