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8-22 10:0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8月22日 08 版 | 查看:1011次
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现场。摄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陈扬 湖北大学 马骁
“如今的大北,都快赶上景区了。”刘宏飞时常感慨。他是河口采油厂安全环保监督中心的副主任,已经在大北呆了24年,看着眼前的景象:马路两旁是绿油油的植物,路与路之间是引入了海水的养虾池,远处是日夜不休的风力发电机和采油磕头机。他觉得没什么比待在大北更幸福了。
刚来的时候,他可不这么想。
1993年的夏天,阳光照在白花花的盐碱滩上,一辆拖拉机摇摇晃晃地行驶在坑洼的滩地上,上面挤着六七个刚从河口技校毕业的学生。这里面,就有刘宏飞。
他怎么也没想到,会被分配到这么荒的地方,除了光秃秃的盐碱滩和偶尔可见的红柳外,什么都没有。在别处需要拔掉的杂草,到了大北,得保护起来,大家甚至都不舍得踩。
从1994年河口采油厂采油四矿(现更名为河口采油厂采油管理十区)建矿以来,像刘宏飞一样的“大北人”已经在这里坚持拓荒23年,有的甚至更久。新的发展时期,“大北拓荒文化”也有了新的内涵,包括创新拓荒、素质拓荒、文化拓荒、管理拓荒等各个方面,这就像是20号站后的那棵大红柳树,长得枝繁叶茂。
创新:拓荒精神新内涵
王学强是大北出了名的“能人”,他有着十几项专利,累计二十多项发明成果。“皮带调节装置”、“油井自洗装置”、“塔簧高效燃烧炉”,这些早已应用到油井日常作业中的改良发明,节省了不少人力财力,工友们叫他“发明家”、“劳模”,可他最喜欢大家叫他“老王哥”,显得亲切。
“老王哥”是个“60后”,18岁就扎根在了大北。他最初来的时候小学都没有读完,后来对着字典认字,上了成人中专。现在也不闲着,每天趁着下班时间学习机械制图和电脑应用,他说自己“忙得很”。
说起自己的故事,他有些不好意思,可到了油井作业现场,他就打开了话匣子。据“老王哥”介绍,目前有两种原油加热炉,一种叫水泥干烧炉,炉火在下面燃烧产生温场,但是由于整个炉子较大,建立温场需要的时间长,加热的效果差。另一种立式高效炉,盘管呈竖S形排列,这样虽然加热效果稍好,但是原油中的泥沙等杂质也会在流动的过程中沉淀在盘管中,积结成垢。
“老王哥”发现这两种炉子的缺点后,时刻都琢磨着解决的办法。“凭空想出个创意,对我来说很困难,但是在遇到了问题之后,我就盼着有办法把它解决。不管花费一个月还是两个月,我只要发现了就不能放过。”
终于,在苦思冥想之下,他发明了一种“塔簧式高效炉”,既可以减小炉子的体积,使盘管快速升温,又避免了杂质在管中沉积堵塞,一举解决了另外两种炉子的缺点。据统计,“老王哥”的这项发明,每口井每天能够节省天然气30—50m3,每年至少节省10000m3、1.5万元。现在,采油管理十区这边的好几十台油井加热炉都应用了他的发明。
在“老王哥”的引领下,采油管理十区成立了“劳模工作创新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这里交流创新思路,设计发明装置,这些创新成果得到转化,创造出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坚守:拓荒路上,谁都不掉队!
护卫四中队的队长尚文斌今年28岁,负责大北的治安巡护工作。作为最年轻的一批大北人,他也已经在这里工作10年了。为了震慑偷油分子,他和队友们经常在夜里到管线附近蹲点,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更久。大北除了道路之外,其余的地方基本上都引海水蓄池养虾,偷油分子情急之下就会跳进养虾池,尚文斌和队友们也毫不犹豫。用他的话说,“我们不仅把大北的每条路都走遍了,也把这些养虾池都跳遍了。”
父母心疼儿子,有时劝他换个工作,他总是反劝父母:在建设大北的道路上,个人的贡献是微小的,820风暴潮让一切从零开始,若不是一代代的大北人都在奉献拼搏,哪能有今天的大北呢?自己怎么能掉队呢?
对于820风暴潮的亲历者刘宏飞来说,“那是一场噩梦”。1997年8月20日,最大风力达12级,最大浪高10米,整个油区一天之内被淹没在了海水之中,桌子、床板、暖瓶等飘得到处都是。刘宏飞当时在大三站工作。当时队上派人来给他们送晚饭,还没等吃,潮水就涨到了小腿处。他和工友们立即切断电源,简单收拾了物资,登到了9.95米的油罐顶上。
站在随着浪潮不断震动的油罐上,大家谁也不说话,“在死亡面前,没有人不害怕。”刘宏飞坦言。风雨夜,实在太冷了,他们只能将编织袋裹在身上取暖。到了后半夜,风渐渐小了,潮水才慢慢退下。
回到队里之后,刘宏飞立刻投入到了重建工作中,“能早一天恢复生产绝不晚一天,大家都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谁都不想掉队。”
国梁:拓荒路上的领头雁
国梁1994年被分配到河口采油厂。1996年1月13日傍晚,正值大雪。正在队上值班的国梁得到报告:“大三站至大北站的加温卡炉输气管线冻堵了!”他很清楚,这是原油生产的“生命线”,如不及时疏通,整个大北油田就要停产。他迅速赶往现场,正当集中精力查看管线时,“嘭”的一声巨响,一团火球瞬间把国梁包围住了,身着军大衣的国梁成了“火人”。
“快钻进水坑!”随他来的学徒喊道。烟雾弥漫,两眼难睁,他踉跄着趴倒在了水坑里,不一会儿,又站起来继续指挥排险。可身上的火种被风一吹,又立即燃烧起来,他再次趴进水坑,一连三次,才把身上的火扑灭。
看到卡炉还在燃烧,国梁担心附近的油桶爆炸,他忍着巨痛,坚持与其他两位职工一起,把大火附近的油桶挪开。而后又挣扎着跑到队部,打电话报告险情,手上烧伤的皮肤粘到了话筒上,他竟毫无知觉。后来,经过5个月的治疗,他才恢复了基本的自理能力。
国梁曾提出“要扎根我先扎根,要奉献我先奉献”的口号,带领着四矿的工人们在盐碱地上建起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大北拓荒园”,国梁精神也成为大北拓荒精神的典型代表,时刻激励着大北人。
(中国科学院大学 刘如楠)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