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人的三天三夜——耒阳水文站职工抗洪记(图)

发布时间:2008-10-30 08:00 | 来源:红网 2006-7-20 10:48:30 | 查看:3035次

 阳水文站职工 记者 李凌摄

   他们是这个城市的普通群体,却在这场不期而至的大水中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如果没有他们提供的精确数据,那我们的抗洪抢险工作将大打折扣”,耒阳市水利局局长郭兴中说,他们几乎每隔几个小时,向防指提供耒水流量的变化,让防指及时地掌握第一手水情,制定抗洪抢险措施。他们———耒阳水文站的7位职工,在特大洪灾来临时,主动放弃求生的机会,在已被洪水围困的水文站,冒着站房随时被洪水冲垮的危险,坚守3天3夜。见到当中的几名职工时,他们已经相当疲惫,或许长年和水打交道的缘故,他们并不善于言谈,只是淡淡地说:和那些家园被毁的老百姓比,我们很幸福了。

   “死也要死在水文站上”

  耒阳水文站,是由耒河水文监测点、夏塘水文监测点、欧阳海水文监测点三个监测点组成,全站共7名职工,洪水袭来的时候,他们全部坚守在各自的监测点上。

  他们是最早触及灾情发生的人,早在7月14日,他们就在检测水文资料的数据中,感觉到水流量在急速地“上涨”,站职工屈敏当时望着不“歇气”的大雨,还闪过一个疑问:这个几无水患的城市不会遭遇洪水的袭击吧?

  7月15日以来,连绵的大雨开始彰显它的“威力”:水流湍急,耒水流量达到7010立方米/秒,水位83.33米,超过警戒水位5.8米。“这是什么样的大水呀!”在水文站工作多年的站长李铨铨开始担忧。

  15日下午4时,凶猛的洪水截断了耒河水文监测点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一楼站房被淹,电力中断,用于测量水流速度的设备无法启动。这座位于耒水河畔,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两层楼房,监测着整个耒阳的水文资源情况,如果一旦中断水情报告,那么会给整个抗洪抢险工作带来多大的被动,站长李毅向全体职工下了死命令:全体员工留守水文站,除非大水彻底淹没水文站。“死也要死在水文站上!”

   “你们去救别的群众吧!”

  由于测量水流速度的设备无法启动。站长李毅决定,利用测量船到湍急的耒水中去测水流速度。李站长带上职工郭红成在汹涌的河面上测流,测量船在惊涛骇浪中摇摇晃晃,随时都有可能翻船。李站长对随同人员说:“危险再大,我们也要上!”

  有这样的一个细节:他们两个人上船前将所有的贵重物品都拿了出来,放在站里,郭红成不解地问:为什么只要两个人去测水流,多叫上一个人不是更方便工作吗?李站长说,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危险,我们俩都结了婚,有小孩,没什么后顾之忧。

  15日晚11时,洪水已漫过水文站二楼,工作人员在齐膝的水中坚守岗位。这时,一道亮光闪过漆黑的夜空,一艘冲锋舟开过来,救援官兵发现了他们,大声呼喊:“这里很危险,赶快上船!”李站长却说:“我们不能离开,你们去救别的群众吧!”“你们就不怕吗?”记者问,“怕,但更怕因为我们疏忽,有关部门不能及时掌握水情,延缓救援,那样会有更多人受灾”。就是这种朴实的话语与信念,让他们在水文站硬是待上了3天3夜,直到17日,洪水逐渐地退去。

   夫妻双双忙监测

  谭艳芳是耒阳水文站唯一的女职工,丈夫施冬琦也是水文站的职工,驻守在夏塘水文监测点。夫妻俩工作性质相同,常常两地分居,家中一个7岁的小孩只能寄养在别人的家里。

  洪灾发生后,监测点之间的通信全部中断,而妻子谭艳芳负责水文站的接发报文,她每隔1个小时要向防指报告最新的水文数据,还要回复群众打进来咨询水情的电话,她也想自己的丈夫,丈夫工作的监测点是耒阳市遭受洪灾最严重的地方,“每天只能在心里祈祷他能平平安安”,丈夫直到今天还在监测点上工作,让她稍微放心的是,一切都还好。谭艳芳说,我不能为了一个人的事就没有全局的观念。记者假设性地问她:如果真有事,孩子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她显然从没考虑过,只是温和地说,“如果真有事,我相信孩子不会怪我们,他会为自己的父母亲所做的工作感到骄傲”,末了,她还补充说道:“我相信自己的丈夫也会这么想的。” 

(责任编辑:贺慧)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