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5-06 10:02 | 来源:新浪网 2008年12月04日00:47 | 查看:1831次
■推荐理由
这是一位内心宽广的大爱践行者,他的脚步如此执着和坚定,他的目标如此清晰和伟大,在他心中有这样一个信念:一个都不能少!整整12个春秋,他用别人无法想像的毅力和真情,让700多名渴求知识的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孩子重返校园。他让希望继续,让爱心汇聚,让真情永存。
李金满正了解被救助学生的学习情况。
李金满保存了上百封求助信
他,就是丰宁二中普通教师,被称为“当代武训”的李金满。
■事迹回放
贫困学童“一个都不能少”
1996年9月,时任丰宁老庙营村小学校长的李金满,发现3个衣衫破旧的孩子趴在教室外的窗台上,在随他们一起认真地朗读。3个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让李金满久久不能平静。
“没有老师愿意看到自己的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李金满决定资助3个孩子上学。而每天放学或是回家途中,李金满每见到因贫困而不能上学的孩子们,都会触动他的神经。他决定向社会寻求帮助。
1996年9月25日,李金满寄出了第一封向社会求助的信件。尽管大多数信件如泥牛入海,但他仍像着了魔一样,每天晚上写信要写到12时左右。1996年底,他的信和照片终于打动了《华夏青年》杂志,该杂志专门对丰宁满族自治县急需救助的孩子进行了报道。媒体的呼吁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个半月后,李金满收到了第一批寄给孩子们的50元现金。手拿汇款单,李金满泪流满面。自此以后,李金满又陆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我粗略地算过,这12年来,李老师为孩子们筹来了45万元的捐款。”曾帮助管理过捐款账目的上官营小学的马庆春说。45万元捐款资助了丰宁700多学生得以继续学业,这些学生中包括失学、面临失学的学生以及因家庭出现重大变故而面临辍学的孩子们。12年来,李金满用他的执着和坚定,以一个农民的质朴与善良诠释了一名乡村教师的大爱:一个都不能少。
■人物回访
要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学生身上
12月2日,记者见到李金满时,他刚从凤山一中回来:“我从学校了解到,今年受捐助的41名高中生,受助款已全部送到了学生或是家长的手中。”今年,李金满头一次将受捐助对象向高中生和中专生倾斜,除了丰宁境内的丰宁实验中学、丰宁一中、丰宁职业学校等学校外,甚至滦平的汇英中学、承德实验中学等学校的丰宁籍学生也受到了资助。
现在,李金满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家访中。“每天,我都要收到学生家长和各学校老师要求救助的学生名单,对此,我都要亲自去学生家里、所在村里进行核实。我要让捐助的钱花在更需要的学生身上。”
和记者9月份采访时一样,李金满每天还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让他转交给受助学生的汇款单,尽管这些汇款单钱数不等,但李金满都会认真对待,每来一张单子,李金满都会复印一份保存起来。“每年我都会与北京大学团委、北大爱心社进行核实。受到捐助的学生或是家长也要在领款登记表上签字、按手印,以免出现差错。说白了,我不过是个‘过路财神’。”
到了期末,李金满又多了一项工作,他要将学习反馈表分发给每一个受助学生,让学生们填写各科成绩和班主任评价。李金满要将反馈表寄给北大爱心社,由他们转给全国各地的捐助者。
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9月份以来,他又为260多名中小学生筹来了数万元的捐款,让他们可以无忧地在学校上课。“看着孩子们能坐在教室里上课,那是我最幸福的事。”
■报道回顾
9月10日4版《“当代武训”助学记》
10月12日3版《丰宁又有75名贫困生将得到资助》
■报道影响
李金满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李金满告诉记者,从9月份至今,已有张家口、邢台、承德等地的读者和他联系,表示要捐助贫困学生。“现在,只要有更多的人知道我在做这项工作,就会有更多的人和我联系,就能有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捐助,这比什么都重要。”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