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记最美志愿者曾凡娣

发布时间:2017-06-15 20:43 | 来源:新余新闻网 2017年02月09日 | 查看:1097次

记者 王 帆

这个春节,曾凡娣很忙。

除夕当晚,记者联系他时,他正在盲人郑红喻家中包饺子、看春晚、聊家常……一家子其乐融融。初二到界水乡一个残疾人家庭,初三到水北镇一个困难老人家,初四到欧里镇一个残疾人家,初六初七参加“情暖春运”志愿服务活动……

“作为志愿者,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曾凡娣说。

前不久,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11部门组织开展的2016年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公示名单出炉,曾凡娣入围“100个最美志愿者”。

电话里听到祝贺声,他说,一滴水灌溉不了秧苗,志愿服务是靠大家的奉献。

事实上,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有很多荣誉:“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中国红十字会终身志愿者”“江西省红十字奉献奖”“新余市妇女儿童慈善奖先进个人”“感动新钢好员工”,入围“中国好人榜”……

在新余,他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好人”,新余人都称呼他“阿凡提”。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如果说是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那么是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将我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所以我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去帮助别人。”

曾凡娣生于1956年4月,祖籍辽宁丹东。1982年,26岁的曾凡娣还是新钢公司一位普通炉前工。炉前工是最前沿、最艰苦的工作岗位之一,除了苦、累、脏之外,还有一定的危险。

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次工作中,曾凡娣头部左侧太阳穴附近不小心被榔头击中,当场昏迷,生命垂危,工友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眼看着他微弱的生命体征一点点消逝,几名参与抢救的医生无奈地想要放弃。这时,一名医生站了出来:“再抢救一会儿吧!”经过三天三夜与死神搏斗,曾凡娣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那名医生的名字。

当一个人经历生死嬗变后,接下来便是最深沉最凝重的思考了。与死神擦肩而过,如今想起,仍让曾凡娣心有余悸。曾凡娣犹如浴火重生的金凤凰,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他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

“如果说是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那么是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将我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所以我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去帮助别人。”

曾凡娣乐于奉献的初衷是如此的朴实无华。

有一种生活,没有经历过,就不理解付出还可以如此的纯粹。有一种纯粹,没有实践过,就不知道人生真的可以奏响一曲高尚的歌。

“帮助别人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我是顺手而做,这是一种感觉。”

高尚的品质不是瞬间形成的。自懂事起,曾凡娣就有学雷锋、做好事的习惯,这也缘于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和当时大环境的熏陶。父亲时不时教育他:“人要懂得感恩,要怀揣善心去帮助别人。”

1995年10月,因工伤后遗症频发,39岁的曾凡娣提前退休。天生好学的本性,让不甘寂寞的他学会了电工、钳工、铆工、泥工、木工等各种技能。凭借一身的手艺,他走街串巷赚取零花钱。忙碌之余,街坊邻居的煤气灶、热水器、水龙头坏了,他都会热情地义务帮助修理。

“帮助别人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我是顺手而做,这是一种感觉。”当有人问及曾凡娣为什么总去帮助别人时,他如是说。退休后的曾凡娣热心助人,这一善举在邻里传为佳话。当时并没有统一的志愿者组织,然而曾凡娣却在无形中成了一名社区志愿者。

从此,曾凡娣奔波在志愿者服务的路上,而这一奔波,就是21个风雨春秋。

“工钱我不要了,灾区等着我帮忙呢,你再请人吧!”

2008年5月12日,是让国人铭记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瞬间让山川变色,房倒屋塌,数百万群众痛失家园。那一刻,曾凡娣震惊了,也坐不住了。面对灾情,已经52岁的他发出了荡气回肠的呐喊:“我要去灾区!”

当时,曾凡娣承接的一项水电安装工程还未完工。他看到电视上播出汶川地震的惨状,心急如焚,对业主说:“工钱我不要了,灾区等着我帮忙呢,你再请人吧!”

同年5月20日,曾凡娣怀揣5000元,背上行囊,带着一个装满万用表、扳手、管钳、榔头等工具的修理箱踏上了前往四川当志愿者的征途。在绵竹灾区,他和来自其他地方的12名志愿者组成一支“大爱”援建医疗队。他和队友每天早上8点钟出发,身上背着20多斤重的医疗物品,走三四十公里路,搜救被埋压人员,救治受伤人员。刚去灾区的头几个晚上,只能睡露天、吃饼干,连饮水也只能小口呡。晚上回到营地后,他还去绵竹临时医院,帮伤者擦身体,做按摩,清理大小便。

在灾区,他们的医疗队创办了“大爱德智帐篷小学”,让灾区的孩子们没有因为大灾而落下功课,此举获得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在灾区20天里,曾凡娣3次与险情擦肩而过,帮助10余名群众摆脱了困境,在为一位80多岁的老人包扎踝关节时,发生6.4级余震,旁边的房子倒塌,差点压倒了他。

回到新余后,曾凡娣依旧对灾区念念不忘,他放心不下灾区的灾民,他惦念着他救助过的伤者。7月1日,当月的退休工资发下来后,他又向朋友借了一些钱,再次前往令他魂牵梦绕的灾区。这一去,又是20多天。两次奔赴灾区,他自掏腰包1万多元,再次回到新余时,口袋里仅剩下10元钱。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国红十字总会授予曾凡娣“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称号,江西省仅有5人获此殊荣。2008年至今,曾凡娣前后5次在灾区奔波,共花费2万元积蓄。他尽其所能地付出,热心执着地奉献。

“如果社会上多几个像他这样的好人,那些无助的人就不会那么无助了。”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那么曾凡娣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21年里,他让许多无助的人泪流满面。

在盲人按摩师郑红喻的家中,她流着泪讲述了一段悲与喜、爱与愁的故事。

郑红喻今年38岁,是在襁褓中被抛弃的孤儿,8岁那年患上夜盲症。2012年10月,在医院做完检查后,医生告诉她,她的眼睛是视网膜色素变性晚期,全世界都无法治愈,并提醒她做好失明的心理准备,尽快学会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如何生存。那一刻,她的内心几近崩溃,“我的两个孩子怎么办?”

同年11月,郑红喻找到新余市红十字会寻求帮助,认识了比“及时雨”还及时的曾凡娣。“有困难就给我打电话,就算我不能来也会安排其他志愿者过来。”曾凡娣的话让无助的郑红喻感动万分。随后,曾凡娣帮她找了一家免费学习盲人按摩技艺的机构。期间,曾凡娣隔三差五就会过来看她,嘘寒问暖。

“我能不能做您的女儿?”看着如父亲一般关心自己的曾凡娣,郑红喻热泪盈眶,她感觉曾凡娣就像一团火焰,温暖着她的心。“像他这样的好人真的很难找了,如果社会上多几个像他这样的好人,那些无助的人就不会那么无助了。” 

“他是带着全家做好事的人。”

受曾凡娣的影响,包括其妻子、女儿、儿子在内全家人都参加了志愿者。他和妻子、姐姐还与江西省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书。

“他是新余第一好人,有爱心有耐心,虽然他没读什么书,也没什么钱,但是我们跟着他学到了什么是爱。”曾凡娣的妻子黄荣兰对自己的爱人赞不绝口。在她看来,曾凡娣不仅是一位热心、执着的好人,还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

曾凡娣的女儿曾患有自闭症,性格内向,她喜欢把自己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并将通向这狭小空间的大门紧紧锁上,谁也无法进入。“爸爸带给我最多的就是快乐和幸福,他让我走出了自闭症的阴影,跟他在一起,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大山般的父爱。”女儿的笑容非常甜蜜。

“他是带着全家做好事的人。”新余市红十字会的领导说。

2011年3月,受新余市红十字会领导的邀请,曾凡娣成为一名专职红十字志愿者。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全市先后有400余人积极主动加入到新余市红十字志愿者的行列,并涌现出大批优秀志愿者和星级志愿者,打造了响当当的“红十字志愿服务”品牌,他也因此成为新余市红十字志愿者的标杆。

2016年,年过60的曾凡娣担任新余市志愿服务中心综合部部长,负责调度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并成立了阿凡提工作室志愿服务队,带动了100多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里。

“我还能做很多,还有很多需要我去做。”曾凡娣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