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老太和一个走出10余家估值过亿元的校园创新社团(图)

发布时间:2017-06-06 20:4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6月06日 12 版 | 查看:1215次

走出50多家创业公司,10余家估值过亿元


刘玉 受访者供图 

说起学生,说起创业,年满60岁、刚刚办完退休手续的刘玉教授仍像“打了鸡血”。

“60岁绝不‘洗洗睡’,而是换个赛道继续奔跑。”5月2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团队创始人、以“创业红娘”广为人知的刘玉为自己找到一个新的标签:“双创老太”。

15年带出一支在全国高校广受瞩目的校园创新社团,而今彻底退出Dian团队日常管理的刘玉要“重开赛道,重新出发”。

2000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刘玉看到电信系学生在酷暑中坐在没有电扇的简陋维修室里满头大汗地工作时,忍不住问了一句,“你们暑假不回家是不是没有路费?”

“不是没路费,而是要参加创新基地的学习。要想口袋满,先要脑袋满。”学生的回答给了刘老师很深的触动。

2002年春,刘玉以“骨灰级”网友的身份,通过网络从全校招了3名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做“真刀真枪”的项目,一台破旧电脑三班倒,他们编写了2万多行代码,这便是Dian团队的由来。

刘玉的设想是要打造一个“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以真实科研项目为牵引、从本科低年级开始进行人才长线孵化,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直接参与面向学科前沿或生产实际的科研活动,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样的初衷使团队收获满满。截至2016年年底,团队完成各类科研项目超过300个,实到经费超过2300万元,团队成员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72篇,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及省级以上奖项75个,各类专利获批30项。

即使她自己也不曾想到,团队建设的副产品更加耀眼——这个以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早期培养为首要目标的团队,催生了诸多创业精英,走出了50多家创业公司,其中有10余家估值已过亿元,老队员张良伦、金亦冶先后荣登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

由于经历过企业级真实项目历练,2010年以后,Dian团队走出的队员走上创业之路的人数开始增长,短短六七年间,Dian团队从一家创业公司迅速突破50家,并呈现“以老带新、抱团创业”的鲜明特点。

2010年,Dian团队85号成员杨威辞职在上海创业,彼时,刘玉一度忧心自己心爱的学生创业养不活自己,但杨威步伐坚定,很快获得了千万级的融资。

2011年,团队210号成员柯尊尧未毕业就到杭州与201号成员张良伦合伙创业,柯尊尧的父母曾找到刘玉,请她一起劝说柯尊尧不要退学。

刘玉给了柯尊尧3个月的时间。

柯尊尧没有让老师失望,在短时间内证明了自己,合伙创办的“贝贝网”快速成长为Dian团队第一只“独角兽”(投资界对于10亿美元以上估值,并且创办时间相对较短的公司的称谓)。

等到2012年颜庆华卖房携妻返校创业时,刘玉不再怀疑、不再观望,心里只有感动。刘玉专门请了颜庆华的岳父母和太太吃饭,给颜庆华“撑腰”,要他们相信颜庆华的能力。

颜庆华创办的悦然心动成立3年便上市新三板,2016年更是以4.9亿元被一家公司全资收购。如今追着刘玉问“Dian团队哪里还需要捐赠,什么地方还缺钱”的就有颜庆华。

团队的培养模式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是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源头单位之一,刘玉应邀到百余单位作过经验介绍。然而,刘玉反对任何人、任何媒体称自己为“创业导师”。

“自己没有创过业,怎么能称得上导师?我就是一个保姆,一个妈。”2016年荣登中国好人榜的刘老师这样定位自己。

刘玉常常对队员说的一句话,叫“论文写在大地上,专利写在车间里”,也就是“干中学模式”。让团队成员对项目有了更真实、更直观的认识。接下项目,就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团队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包括刘玉本人。

有一次,团队承接了一个与国防相关的研究型项目,但需要做出铁质缩比模型挂在15米高的空中才能获得试验数据。团队成员冒着酷暑,打着赤膊自己搭建试验台,把模型吊到空中做实验,热得全身都是汗水。刘玉在一旁陪他们做完这个实验后就病倒了,发烧住院4天。

在当天的见面会上,而今已成就斐然的Dian团队昔日的队友们深情回望,正是真枪实弹的锻炼,奠定队员们日后职业发展成功的基础。

“后刘玉时代”寄托了创业者们同样的期待。

王潇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雷宇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双创老太和一个校园创新社团的15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