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16 21:34 |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5日 16版 | 查看:1273次
作者:本报记者 张胜
郝立新
“学好哲学,终身受用。”体味哲学之道,传承哲人之志,非一日之功。自与哲学结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便相随相守,与思想为伴,以哲学为业。
【专家风采】
从教近40年来,郝立新愈加感到,喧嚣浮躁的世界需要安静的灵魂和深邃的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思想上的基本建设”,更是练就“会当击水三千里”般笃定与自信的“看家本领”。
立学:“离开了历史,理论就会成为无根空洞的东西”
1975年夏天,贵州大山深处的苗族山寨,15岁的郝立新和同行的伙伴一起,上山下乡,务兹稼穑。物质生活匮乏的那个年代,几本泛黄的小书成为郝立新的忠实陪伴:一本《哲学小辞典》被他翻了十几遍;一套富有深邃哲理、大众风格的《毛泽东著作选集》更是手中挚爱。辛勤劳动的罅隙中,哲学的情愫在心底生根发芽。
转瞬两年过去,作为一名民办教师,郝立新幸运地考取了贵州大学哲学系。“当时的文科专业并不多,我在中文和哲学两个专业里,把哲学填报为第一志愿。”谈及选择初衷,郝立新总觉得,“哲学是思想者的事业,更是行动者的头脑”。
日子虽然清苦,但对知识的渴望却愈加强烈。大学四年光景里,郝立新醉心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遨游。与系里三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老师的交流学习,让他萌生了考取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想法。
得益于对《资本论》的深入学习,郝立新对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思想体悟日渐深入,顺着这条思路,他撰文论述《资本论》中的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三者何以实现统一。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考取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所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这篇本科毕业论文得到了时任代理所长靳辉明教授的好评。更没有想到的是,经过努力,他顺利成为我国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先生的首批硕士,继而拜入门下,成为首位博士。
立身应以立学为先,立学要以读书为本。对此,陈先达教授提出建议:“专业外的书籍要杂,经典著作要精。”自此,每年开学伊始,郝立新都会给自己开出长长的书单,督促自己读书思考。
“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研习哲学史,对我来说,是一次重要飞跃。”承蒙陈先达先生谆谆教导和耳提面命,郝立新有如中流击水,在哲学史的长河中汲取丰厚滋养。
“陈老师用自己独特的哲学视角解读马克思早期思想,比如为我们系统讲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演进,引领我们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走向社会历史的深处。”
回忆起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触,郝立新感言,“最大的收获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门思想历史来学,至今仍受益匪浅。”这是因为,“离开了历史,理论就会成为无根的、空洞的东西;离开了理论,历史就会成为无魂的、僵死的东西。”
在郝立新看来,史与论的有机结合既是学习之道,也是研究之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是流动的理论,为理论研究提供论据或支撑;理论是历史的结晶,为历史研究提供方法论或研究范式。
明道:马克思主义“不是仅供学者消遣的学术”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失败、马克思主义破产”的论调不绝于耳。美国的弗朗西斯·福山在其《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中,以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垮台来证明“马克思主义已死亡,共产主义已死亡”。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的命运如何?郝立新想去外面看看。
1995年,受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郝立新被国家教委公派到英国从事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当他来到马克思生活和工作长达30多年的伦敦时,心头的这一问题便找到了答案——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尘封于西方的历史博物馆,而是始终活跃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永存!”在马克思的墓前,纪念者留下的字迹清晰可见;
——海德公园的演讲角,共产主义者声音嘹亮,运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现实;
——在大学课堂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与思想被列为多个学科的选修课或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日益显示出强烈的现实性。”次年7月,“96伦敦马克思主义大会”开幕式上,著名政治理论家、英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人托尼·克利夫在《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演讲中振臂高呼:“马克思主义是代表被压迫者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运动的正确理论。”
作为大会的亲历者,郝立新目睹了与会者学习、传播和研讨马克思主义的盛况,切身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当代西方具有如此强烈的现实性,其内在根据在于它的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
20年后,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中国召开。郝立新发现,令来自五大洲20余个国家50多位外国学者深感兴趣的是:今天,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不仅是理论层面更是实践层面的成功;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继续贯穿于各项改革之中,并随之不断创新发展。
显然,历史并没有终结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机。如何认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像“奔驰车翻车撞墙”,这“不是车子不好,而是驾车员的问题”。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没有错,而是“有些国家领导人没有把马列主义同本国实际结合好”。
郝立新认为,哲学的表达可以抽象古奥,但哲学的诉求却是具体、现实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它不是书斋里的产物,更不是仅供学者消遣的学术,而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
面向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应保持清醒和自觉。郝立新强调,“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同时,对社会实践的发展作出新概括,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作出科学解答。”
化人:注重文化建设的方法论自觉
2016年6月28日,新疆克拉玛依。“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42场活动正在进行。讲台上,郝立新以“走出诚信的危机”为题,对诚信的理念与实践进行解读,提出了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时间回到2005年,郝立新挂职云南省教育厅。三年任期结束后,怀着对教学研究工作的眷恋和不舍,他踏上返京列车,重返学校教书育人。
彼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正如火如荼。郝立新发现,文化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具有一定价值属性——既表现在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也表现在一定价值目标对文化的引领作用上。正因如此,必须明确并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把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郝立新提出,要从文化视角来看待价值观,在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文化文明和世界文化文明的前提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抓住核心价值观的特点,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明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立足当代中国阐发核心价值观的本质。
如何引领当代青年大学生科学认识当代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增强文化自信?他强调,文化自觉首先是方法论的自觉,要从文化的实践基础、文化的核心内容以及文化的表现形态或表现形式三个维度理解把握文化。
精神强,则国家强。郝立新坚持,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弄清时代问题:认清“新三态”,即经济新常态、政治新生态、文化新样态;看到“全球三大共识”,即生态危机、放任资本主义的后果、经济全球化引发的社会危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确立文化自觉观念正逐步成为国人的共识。“一般来说,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和基础部分,哲学的发展对于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郝立新提出,文化的自觉要先做到哲学的自觉——哲学的自觉是文化自觉的前提,进而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条件。
施教:“捧着一颗心来”,让思政课“可信更可爱”
自2013年由哲学院调至马克思主义学院并出任院长,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被郝立新时刻装进了心里。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考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必须考虑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维度与理论维度。”在学院教师集体备课会上,他如是强调。
在郝立新看来,“要做马克思主义的‘传灯使者’,照亮青年学子前行的路。”而欲传道者,须先明道、信道。教师须在首先保证讲授理论科学、正确、完备的基础上,把理论讲出底气、讲出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奋战在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基地和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阵地上,教师“更要‘捧着一颗心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既可信,更可爱。”郝立新主张,要把历史故事、生活案例、模范事迹等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集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于一体,研究型和互动型教学模式“两翼”齐飞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业已成熟,一大批校内外名家名师全参与、课内课外全覆盖、线上线下全互动的立体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就此铺开。
去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获得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计划认证。目前,中心已明确了目标平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建设方案。
姓马容易,信马不易。谈起恩师,郝立新始终以学高身正的陈先达先生为仿效思齐的榜样:“课堂上他教书育人、春风化雨,生活中他勤于思考、宽容温润,以坚韧和执着传递着不渝的信仰,用智慧与情感镌刻着思想的年轮。”
2016年10月,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来建院20周年庆典。郝立新感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光荣艰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使命神圣。”回望来时路,他深深感到:“研究哲学要耐得住寂寞。只要与时代同行、与生活为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和魅力就会永驻。”
在通向真理的道路上,郝立新正和他的同道们一起,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奋力前行。
专家名片
郝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哲学专业)副主任,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