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10 09:12 | 来源:新京报 2016年11月03日 第A04 | 查看:832次
经济观察
以政治眼光看待企业并购行为,这背后依然是广为人知的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近一周,关于中德经贸关系两起最新争端引爆舆论。德国政府先是叫停了中国三安光电对德国照明巨头欧司朗(Osram)子公司朗德万斯(Ledvance)的收购,紧接着撤回了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的许可。
此次德国政府叫停中企收购并非偶然,与近年来中德经贸关系面临的新挑战密不可分。笔者认为,“叫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德两国竞争力的此消彼长,德国的“危机意识”凸显,担心丧失优势、担心被中国超越。在德方看来,中国企业开展对德合作,很大程度上是为获取关键技术,占领世界市场。中国高铁最初引进西门子的技术就成为其经常引用的例证。当前全球经济增速减缓,德国更看重其在高端制造业上的领先地位。
不仅是德国,其他国家亦担忧德国的高新技术将帮助中国提升实力。例如在收购爱思强一案中,德国政府就收到了来自美国情报机构的信息,称“相关技术可用于军事及核工业”,因而事关德“国家安全”,但这更像是借口。事实上,有不少德国政要和学者将相关事件上升至国家政治层面,以政治眼光看待企业行为。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康拉德就认为,类似收购案存在“政治目的”;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加布里尔则呼吁,应对涉及德国和欧洲有战略意义的技术实施保护。这些观点产生的根本,依然是广为人知的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另一方面,所谓的“经贸关系地位不对等”也是德国一系列负面做法的重要原因。德国对中国市场开放度不够满意,默克尔总理每次访华时都会提及这一问题,要求中国政府取消“强制技术转让”、“外资股比限制”,称德国对中企并无相关限制。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予外资的活动空间日益拓宽。但德方过于追求绝对“对等”,相对忽视了具体国情。
此次叫停收购案还有另一重要背景,即欧盟将于12月11日决定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一问题十分复杂,欧盟内至今仍在激烈争论。德国原则上倾向于支持承认,但亦支持欧盟制定新标准以继续“惩罚”存在有所谓“倾销”行为的中国企业。德国坚持认为不少赴德中企背后获得了政府支持和补贴,类似的收购案“不正当、不公平”。加布里尔日前在媒体撰文,呼吁欧盟“以更强硬的姿态对待中企”,以“维护公平竞争”。在这一敏感时刻叫停收购,同样是在向中方发出信号,显示德国对中德乃至中欧经贸关系存在不少顾虑。
总体而言,中德经贸关系紧密,双边贸易占中欧贸易近1/3,双向投资亦增长迅猛,去年中国为在德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伴随中国产业升级,两国经贸领域互补性下降、竞争性日益突出,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不断上升。中德双边贸易也告别了高速增长期,以美元计价,2015年甚至出现下滑。这就要求两国政府加强沟通协调,相向而行,以互利双赢为根本目标,竭力避免“贸易战”。
□李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研究员)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