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13 09:01 | 来源:人民日报 2016年09月10日 04版 | 查看:1096次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6)
“敬爱的洪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忘不了您穿越5000多公里,去看望我的父母;忘不了去武汉的时候,您特意抽空去看望我的弟弟……在大学里,您总是给我鼓励和支持,老师您辛苦了!”
这段话,是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级康复专业学生塔吉古丽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写给她的老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洪汉英的。在学生心里,她是在异乡最可敬可靠的“洪妈妈”。
跨越民族与宗教,千里迢迢去家访
这个暑假,洪汉英又一次踏上了赴新疆家访的路。从8月15日出发到9月5日回沪,日程满满。从乌鲁木齐到和田、喀什,组织学生和家长开报告会,讲解教育领域的民族政策和校规校纪,请来优秀毕业生和家长分享家庭教育和大学学习经验;了解毕业生工作状况,随后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一户户上门家访。她很少提前通知学生,刻意错开吃饭时间,生怕给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家庭增加负担。
洪汉英曾在新疆生活多年,2009年调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工作,虽然没有任何学生管理经验,但她懂得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口语,了解当地风俗习惯。许多学生家长汉语水平有限,也很难了解千里之外孩子学习生活的情况,于是,从2009年至今,每个寒暑假,她都坚持学生家访和毕业生回访。
在一个表现优异的大一学生家里,她告诉家长:“我们会邀请新疆少数民族优秀毕业生的家长来上海参加毕业典礼,和校长一起坐前排。”
“你要好好学习,让我们也去参加你的毕业典礼!”父母这样为孩子鼓劲。
一个2016级新生有两个残疾弟弟,家里让她弃学、尽快出嫁。洪汉英去家访,给家长讲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讲女生受了高等教育后的命运变化:“让孩子先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
学业标准不打折,一个学生也不放弃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是一项不能特殊对待的特殊工作。”洪汉英说。所谓“不能特殊对待”,是指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对少数民族学生一视同仁,不过分关注,也不降低学习要求;“特殊工作”,指的则是在具体形式上需要特别注意。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初来大学时,大都存在文化适应的问题。每年寒暑假,她会组织少数民族学生以“爱乡爱土”为主题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并形成报告,为优秀者评奖。从2013年起,洪汉英工作室还办起了少数民族学生沪语培训班,让学生在临床见习、实习时可以顺畅交流。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获得奖学金不容易,洪汉英想出了单设奖学金的点子。一些学生学习和适应环境有些困难,她就努力促成师生结对帮扶,一对一地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这是一组让洪汉英自豪的数字: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获得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的同学达58.8%,10%的学生被推免试直升研究生,5%的学生考取其他院校研究生。自2010年起,连续6年学校实现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100%就业。
数字背后,是“一个也不放弃”的努力。有一位中药系学生2013年毕业时未能就业,洪老师一再帮他联系医院试工都没成功。2014年寒假,洪老师又到他家家访,并与学生试工医院相关领导多次沟通。最终,学生获得了医院录用。有人不解地问,这个学生都毕业了,你还管啊?洪汉英说,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依然是我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只要学生有求于我们,我们尽所能去做,就能让他们感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支持。
出色的工作,为洪汉英赢得了众多荣誉:她是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师德楷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2012年8月,上海市教委成立“洪汉英工作室”,从上海各大高校挑选优秀辅导员,通过开展调研、交流探讨等形式,开启了上海高校新疆少数民族辅导员的提升之路。目前,“洪汉英工作室”的经验已经辐射全国,广东、天津、黑龙江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室。
下午四点半,老师们开始下班,而洪汉英总要在工作室里留到更晚,因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放学之后会找来。这间设在学生事务中心3楼的工作室宽敞明亮,有色彩温暖明快的沙发和桌椅,像是新疆学生在异地的一个家。更重要的是,这个家里,有一位让他们温暖、安心的“洪妈妈”。本报记者 姜泓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