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13 09:02 | 来源:观察者 2016-08-19 07:09:44 | 查看:1191次
在中国读者热心看里约奥运会的时候,日本媒体一点没有减少在中日岛争、中国南海问题、二战等方面的报道。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终战”(战败),每年在8月15日前后会大量报道和战争相关的消息,8月中旬的战争报道是日本战后的一种传统,这个传统不会因为今年的奥运会而改变。
另一方面,日本媒体也特别注意到了在相关纪念仪式上,日本天皇再度表示了对战争的“深刻反省”,而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已经连续4年,绝口不谈以往任何首相在相关仪式上必谈的“对战争的反省”。
去年安倍内阁已经让日本国家具有了对外参加战争及发动战争的法律。如果还在8月15日,以国家首相的身份表示对过去发动的侵略战争表示“反省”,这无疑让日本今后难以行使战争法,不能立即对周边国家发动战争。至于去世界其他地方参加战争或者发动一场远离东亚的战争,日本国家目前准备尚不充分。
仔细观察今年7月及8月的日本政治经济,有两个论点非常值得讨论。第一是,安倍内阁会不会一定程度改变“包围中国的外交政策”?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在国家政策非常明确地将中国规定为“假想敌”的情况下,日本经济会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
现在日本国家的两个方向已经明确:第一,安倍内阁不会改变与中国坚决对立的外交方针;第二,日本企业的“去中国化”愈发明确。
中日政治关系难以好转
在日本,不论去哪家书店,看看和中国相关的书籍,如果不是谈中国崩溃的话,那也一定是在谈中国威胁。
书籍能对一个国家在某些专业问题的长期观察分析上反映一二。很多时候书籍反映出来的情绪,也能够较长时间内影响那里的读者。通常书籍应该是左中右立场兼顾,特别是在日本这样的国家里,出版有绝对的“自由”。
但,很可惜,在日本书市上看到对现代中国的分析只有两个结论:中国强大是日本的威胁,中国弱则意味着这个国家很快就会崩溃。这个结果让一些理性思考的读者无法相信,带着这样的疑问,找遍了日本的书市,但读者最终能看到的也还是这样两种书籍。
偶尔有一次机会,笔者看到书店里在销售一本《2020年的中国----“新常态”带来的变化与事业机会》(东洋经济新报社出版),简直让人心头涌出了一种感动,终于还有这样的书籍能在日本出版,让人对日本出版业留下了些许希望。
安倍内阁在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已经获得了绝对胜利,政权本身进入到了超级稳定的阶段,按理说,已经无需通过炒作中国威胁来维持政权的稳定性。
战争法在去年已经正式推行,在讨论阶段,国外如何给日本造成巨大威胁,日本对战争的急切需要等等,需要通过树立国家的假想敌来完成对战争法的审议与通过过程,但现在这个过程也已经过去。安倍希望的修宪,也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与周边国家制造一些摩擦,但修宪并不是半年、一年能够完成的,继续炒作中国威胁的需求理论上讲不是很大。
持续不断地在南海问题上给中国施加压力,在这方面压力逐渐减小的时候,大力炒作钓鱼岛海域的中日摩擦,这是里约奥运期间日本媒体在齐心协力做的重要工作。
但如果从更大的国家政策看,日本国家本身在经济高速增长后,进入长达二十余年的失落,这让太多的日本学者、官员认为中国必然会步日本后尘。不看好中国经济,相信中国的崩溃马上就会到来,这是日本国内极为普遍的思潮。
受日本政治及舆论的影响,日本企业正在改变其对华态度,尤其是今后十年的对华政策,“去中国化”已经成为既定方向,初露端倪。
日企“去中国化”为何?
媒体的调查也已经证明了上述结论。
7月29日,《日本经济新闻》刊登了该报与美国·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CSIS)共同在今年5月底到7月中旬,就中日关系问题所做的调查报告。
该报告主要调查了2827名科级以上的在日本民间企业里工作的公司中层。选取这个级别的人进行调查,应该更能够对中长期的中日经济关系作出展望。
日经新闻归纳的主要结论有:日本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持谨慎态度。将近5成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在十年后的增长率为“2-3%”。谈到对华商务的方向性,认为该从中国“撤退”的占15%,“缩小”为40%,两者加起来占了55%。这可以视为日企今后对华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
顺便说一下,认为“维持现状”的占37%,而主张“扩大、发展”的仅有8%。
《日本经济新闻》近些年来关于中国的政治及社会报道,有大量内容转译自台湾、香港等地方小报、或者来自中国网络上的难以判断真伪的内容。坦率地说,日经新闻是一家严肃的报纸,但报道中国政治、社会,要么用香港、台湾小报上报道的内容,要么从美国或者日本的谍报机关道听途说地拿到一些三手或四手信息进行报道。日本的媒体大致如此,关于中国的政治或者社会报道,要么是为了娱乐化,要么是国家谍报机关显示其存在的一种方式,谈不上对中国的解读,也经不起时间的验证。
在大学里只是学习了半个学期经济学课程的人,都知道经济的快慢除了进行历史上的比较外,还有一个横向比较的标准。
十年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像日本估计的那样,每年增长2-3%,也不是没有可能性。但现在的美国也是只增长2-3%,却不见日本媒体谈美国经济行将崩溃。
如果和日本自己做比较,日本2016年的经济增长率大致也就0.2%,十年后更难以保证浮出水面。中国的经济规模在10年后,按IMF的预测也是日本的4倍左右,况且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东西部、城乡差距巨大,发展潜力非日本所能比。
类似于日经新闻那样写作出的中国经济文章,在日本并非少数。
每天阅读这样的报纸、看相同内容的电视,或者从网络上获取更为娱乐化的中国信息,自然不会对今后的中国经济有明朗的展望,更不用提最普通的经济学知识了。
从本次日经与美国研究机关共同调查结果看,“去中国化”反映出的并不是理性的对中国经济的判断,但明确表明了日本企业的对华态度。
唱空中国唱多了 被当成了真理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日本经济新闻》很多文章谈到,安倍内阁的对华政策就是“建设对华包围圈”(如2016年5月22日,该报报道了安倍说服普京参加对华包围网的报道等),该报在谈及安倍对华外交行动时,认为其采取行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牵制中国”(如2015年10月24日,该报报道安倍出访中亚五国时,把访问规定为“为了牵制中国”)。
政治上中日对峙现象,日本读者看得比中国读者更多。日本舆论的一致性,也让这样报道中日关系的新闻充斥舆论界,形成了定势。
但企业更多的应该是从本身盈利的角度对中国做出判断,尤其在和其他国家比较后,做出在中国的投资行动判断。但是日本企业“去中国化”却能够成为一股潮流,令人费解。
笔者走访日本企业与多方人士交流之后认为,这背后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他们不认为中国经济能够获得继续发展。日经新闻等反复报道中国生产能力过剩问题、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供需矛盾、影子银行对经济大局将发生的影响、这两年经济发展速度从过去的两位数,降到现在的7%以下,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经济已经失去发展势头,今后会不断下滑。
日本自己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连续失落,这种失落感让日本企业中层看中国经济时,能够得出共同的一个结论。一方面,他们认为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过去后,必然会出现正常的匀速发展期,或者叫成熟期;另一方面,在政治、舆论大量炒作中日对峙的时候,期待中国发展停顿下来。这种期待在内心酝酿数年后,假作真时真亦假。那种感觉也只有在日本能深深感觉出来,中国发展停滞在日本舆论中弥漫。
从日经等的调查看,日本企业对中国10年后的经济发展做出的预测是:46%的受访者认为“会维持在2-3%左右,低速增长”,更有34%的人认为“泡沫崩溃后,经济发生混乱,有可能经济增长跌入水平线以下”,认为低增长或者失落的人占了80%。
看得出,日本企业很不看好10年后的中国,因此逐渐形成去中国化潮流。
日企并未完全失去对中国市场的期待
从本次日经等对日企调查的结果看,目前缩小中国市场的规模及准备从中国撤退的企业已经占了55%,但如果明年再度做这样的调查,估计以目前的舆情看,超过60%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安倍外交包围中国、牵制中国是个公开的事实,现在已经大大超过包围和牵制的程度,在南海问题上直接鼓动中国周边国家挑战中国,向菲律宾、越南提供大量军事、武器装备,从外交上的包围、牵制已经过渡到了准备和中国周边国家共同采取行动压制中国了。
在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对立的时候,也有日企尚未完全对中国市场失去希望。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北京事务所长田端祥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过去主要由投资和净出口拉动,但这两年开始转为主要由消费拉动,中国出现了一个真正的巨大市场。随着劳动分配率的增大,储蓄率的下调,“只要中国的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现在的消费增长格局就有可能持续。”田端所长说。他认为在中国内销比较高的日企,在华扩大业务的意愿也较强。
日本企业目前并未完全失去对中国市场的期待,对华出口中,食品、消费品在2015年出现了大幅增长,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今后随着中国访日人数的增加,更让有些日企对扩大对华出口产品有了很大的期待。
日企面临的问题是,日本政治和舆论强调与中国对峙,这让国家层面的中日交流变得少之又少。
中国有大量的国家大项目,如节能、环保、智慧城市等等,这方面其实日本企业有独到的技术,且先于其他国家企业来到中国,日企与中国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关系也很好。但是,和美国、德国企业比,日企却很难获得中国政府方面的大项目。日本政府将对华外交设定为包围中国及牵制中国,政府不可能出来帮助企业在中国寻找大项目,也不可能出面支持这样的项目在中国实施。
另一方面,美国等国的IT技术被广泛用在中国民间,大量电商的出现就是使用国外新技术和新经营方法的结果。日本企业在电商上大大落后,加上舆论总是在炒作中国经济行将崩溃,日企在这轮电商热中,没有分得一杯羹,也无法直接获得大量的中国消费者。
如果说美国、欧洲的政经精英们,一方面在政治、外交等方面上批评中国,但身体却很诚实,尽可能在经济上与中国加强合作以获取最大利益,事实上,欧美企业也确实因此在中国获得了较大的利益,但日本企业与欧美却着巨大的不同。
在改革开放之初,最先对中国进行技术、资金支援的,主要是日本企业,经过二十到三十年的不断努力,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各种商业机会层出不穷,市场机制也开始逐步成熟,但此时,日企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始去中国化。
从日经新闻等的调查看,日本可以对10年后的中国不抱什么希望,但炒作去中国化,最终会让日本端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人们看到的是,过去几年,中国经济腾飞时,日本舆论广泛炒作中国崩溃论,让日本企业未能很好地搭上中国快速发展的便车,一直不能从失落中挣脱出来。
而新一轮的去中国化,仍然还是在重复过去的错误,让日本的失落从二十年走向三十年,或者更长、更久。
(作者陈言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