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08 22:53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6-06-06 06版 | 查看:908次
这里的人都梦想走出大山,他们却从山外走进来,而且越走越深
5月24日,陈清华给孩子们盛饭。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5月24日,陈清华在教室门口和学生交谈。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新华社记者郭强
5月24日,天刚蒙蒙亮,在江西吉安市遂川县的一个小山村里,54岁的陈清华和妻子早早地起床了,简单地梳洗后,他们开始烧水、做饭。
他记不清已经有多少个这样的早晨。作为遂川县大汾镇滁州石门岭教学点唯一的一名老师,陈清华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起居。
地处罗霄山脉深处的遂川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而石门岭教学点正处在这个山区县的山中,从县城坐车到这里要近2个小时。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有一个梦想:走出大山。
但陈清华和妻子却截然相反,他们从山外走来,而且越走越深。
1992年,当听说一些乡村缺少老师时,在镇上一中学工作的陈清华毅然选择了进山支教。而妻子考虑到家庭团圆和丈夫独自支撑一个深山教学点不易,也放弃了自己收入颇丰的生意,背着3岁的独生女儿进了山。
在随后的24年里,他们先后在滁州、下秋、上坳、石门岭等教学点工作,离家一站比一站远,条件一处比一处差。
在石门岭教学点,由于没有老师愿意来,陈清华和三个志愿者一起承担了所有的教学任务,他每天上6节课,晚上还要在教室里辅导学生们做练习。等孩子们都睡了,他才能开始改作业,等到改完时,往往已是深夜。
乡村教师的辛苦,不仅在于教学任务重。2009年以前,到教学点的公路还没有修通,孩子们吃的、用的都是陈清华用双肩从山外挑进来的。一百多斤的重担,一天的山路,他就这样挑了10多年。
“在我之前,一代又一代的乡村教师都是这样过来的。”陈清华说,他刚进山的时候,一名乡村教师就是在退休的前一天倒在了讲台上。
“因为长期劳累,身体透支。”他说,自己现在也会经常感到累,“年轻的时候不觉得,现在有些力不从心。”
24年深山支教,付出的不仅是青春,透支的也不仅是身体。
陈清华的家是一栋三层小楼,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妻子做生意赚钱后盖的,当时是周边最好的房子之一,而如今却是最破的。
最让他感觉内疚的是,妻子年纪越来越大,但这些年基本没有什么收入,以后养老都成问题。
“以前她做生意时,收入是我的好几倍,如果没有进山,以后的生活完全不需要担心。”说到这里,陈清华的声音低沉了许多。
对于自己山区支教的选择,陈清华无怨无悔,他说:“认认真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了就没有遗憾。”
但当记者问他:“你在支教方面尽力了,在其他方面有没有遗憾?”
他沉默了很久,说:“兼顾不了……”
近几年,陈清华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新中国60年劳动模范40佳”等荣誉,也有很多机会可以离开大山,但他依然选择了坚守。
他说,山里的孩子们需要他。
受父亲的影响,如今,陈清华的女儿也投身到乡村教育事业中,并多次被评为所在学校的优秀老师、先进工作者。
她说:“父母就是我的榜样!”
新华社南昌电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1楼 河南省南阳市2018-09-12 10:38:01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