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爷爷”沈启华(7图)

发布时间:2016-06-04 20:1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11-04 第66期 | 查看:1214次

老教师20年助学246名山区娃 爱心接力形成"马拉松"

  上海七旬老教师沈启华退休后一直奔波在慈善助学的道路上,20年间,他去江西贫困山区不下10次,帮助援建2所希望小学,个人长期结对20多名学生,为400多名学生找到结对者,山里的孩子亲热地叫他“上海爷爷”。期间,他因为心脏搭桥曾在生死线上徘徊过,却从未停止过爱心助学事业。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身边人也纷纷伸出援手,让这场爱心的“马拉松”绵延不断。2014年9月,沈启华荣登“中国好人榜”。

140.jpg


  一次偶然的社会实践,改变了他的后半生。20年间,他去江西10多次,帮助援建2所希望小学,个人长期结对20多名学生,为400多名学生牵线找到结对者……期间,他虽然因为心脏搭桥曾在生死线上徘徊过,却从未停止过爱心助学事业。在他的带动下,身边人也纷纷伸出援手,让这场爱心“马拉松”绵延不断,一场涤荡人们心灵、崇德向善的新风悄然兴起。 

  他是上海大学退休教师、曾任上海大学文明办副主任的沈启华。

漫画:“沈爷爷”20年自发帮困助学。资料图片

  1.不忍女娃因贫辍学 老教师结下“爱心缘”

  一双双求知的大眼睛,让沈老师与贫困生结缘。

  1994年的暑假,上海大学嘉定校区照例开始筹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这一年的活动临时落到了沈启华身上。于是,52岁的沈启华怀揣上海大学师生捐助山区贫困学生的2万元钱,带领一批大学生到江西省浮梁县经公桥镇社会实践。  

  即使是今天回想起来,那里的所见所闻都让沈启华感到震惊和心酸。“房子都非常简陋,嘉定地区养鸡、养猪的房子都比这个好。特别是有一家,四个人一张床,四个人一床被子,床是用石头垒起来的,上面是板。这个房子是四面透风的。吃什么呀,我们一看,锅里就是地瓜一只,菜就是地瓜的茎。”  

  有些家庭穷的连买种子的钱也是借的,又哪里交得起哪怕只要几十元的学费?让这个闭塞山区落后的,不仅是贫困,更多的是愚昧和无知。尤其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下,“做做农活、早早嫁人”便是当地绝大多数女孩的全部生活。  

  破烂透风的教室、满身补丁的衣裤和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深深地刺痛了沈启华的心。他将带去的所有钱和衣物都送给了村民们,仅仅留下了回家的钱。沈启华还决定资助计文娟、施秀琴两个女孩,帮助她们读完初中。两个孩子成绩都很好,如果仅仅因为贫穷而放弃学业,这是做了几十年教师的沈启华不忍看到的。  

2013年与资助的患病困难学生家庭合影。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站 

  1994年正是希望工程刚刚兴起的时候,沈启华等人的善心如同一缕凉风,吹散了七月小镇湿热的空气。临

  2.400封回信7000多个日夜坚守 回报那一声“谢谢爷爷” 

  一封封超越年龄的感谢信,让沈爷爷再也放不下贫困的娃娃们了。

  1994年,距离那次“洗心”的社会实践不久,沈启华就陆续收到了两个受助女孩计文娟、施秀琴的来信。信中诉说着八岁的孩子本不该有的心事和负担。“爷爷您好!几天过去,您该到家了吧?我正拿着您送给我的笔写信。本来我下学期不想上学了,因为爸爸去年去世了,治病借了很多钱还没还清。那天,爷爷来我家送了这些学习用品,妈妈回来知道后,她高兴地哭了,真的十分谢谢爷爷。”  

   一口一声的“谢谢爷爷”让沈启华的心沉甸甸的,他提笔写下了寄往山区的第一封信。从此,他的生活不知不觉改变了。读信、回信,然后便是等待的日子。寒来暑往,一晃便是七千多个日日夜夜,他和每个受助孩子的信件、emil往来都从未间断过。 四百多封回信,每一封都被细心地压平、分类、装订。翻开最初几年的来信,稚嫩的笔迹间,还不时地被圈出几处错别字。他将每个孩子的生日一一记在心头,送去一份份惊喜;逢年过节,他给孩子们邮寄糖果、压岁钱,让孩子们做新衣裳;暑假到了,他自费到江西看孩子们。这些年里,沈启华去景德镇不下10次,每次都亲自去结对的孩子家家访,并在自己做的表格上详细记录。1999年,沈启华因心肌梗塞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身体康复后的第一时间又去了景德镇。沈爷爷贴心的举动不仅让孩子们收获“意外的惊喜”,还给他们学习上带来莫大的动力。

沈启华每次“回”江西,都会带去自己和好心人们的爱心捐款和慰问。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站 

  二十年过去了,计文娟、施秀琴早已长大成人了,但是她们依然和沈老保持着通信,信的开头,依然亲切地叫着“爷爷”:“山里的女孩很少能读到中学,一般都早早地嫁人,帮家里做做农活,一辈子就在山里。很幸运我能遇到爷爷,因为您,我开阔了眼界,有了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未来。真的感谢爷爷!” 在孩子们的心中,沈爷爷带给他们的不仅是金钱的资助,更是亲人般的惦记与温暖。沈启华资助过的一位学生在给他的来信中写道:“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关怀,而不是爱心活动过后的忘却。很少人能像沈爷爷一样,二十年来坚持给予孩子们关怀。我想说声:爷爷,你真棒!” 

  助学,不仅仅需要慷慨解囊,更需要“爱的奉献”呵护那些因贫困而过早成熟的心灵。在沈爷爷心中,贫困学生就是亲人,值得用半辈子的时间去爱、去珍视、去呵护他们。

  3.“求人”援建两所希望小学 激活贫困地区教育“造血”功能

  一座座希望小学建起来,沈启华的“好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沈启华资助的孩子越多,越感到自己力量的不足。他的心头不时被一种想法触动着:自己默默地捐助失学儿童,虽然少了闲言碎语,但一个人能救助的毕竟只是极个别的几名孩子,如果能带动其他人,不就能帮助更多面临失学的孩子了吗?要调动社会力量,要办希望小学,激活贫困地区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

  1996年,洪水冲垮了景德镇昌江区余家小学,已与沈启华成为好友的当地区委书记给他写了一封求助信:“沈老师,您好!今年夏天,江西遇上了几十年不遇的洪水,余家小学被水冲毁了,312名小学生无学可上。希望沈老师能想想办法,帮助孩子们重返校园。” 接到来信,沈启华就傻眼了。重建一所小学至少要二十万,这对一个普通教师来说,谈何容易!去哪里筹这么多钱呢?他只得寄希望于社会。  

  正值三伏天,沈启华顶着烈日,跑遍了上海市各个慈善机构,整整一个星期的早出晚归,进展却十分缓慢。一天,沈启华满身大汗的找到上海市共青团委,接待他的工作人员,竟是他的一个学生。  

  小伙子既惊讶又敬佩,他以前从不知道老师助学的事。感动之余,他和老师一起奔波,联系了很多社会慈善人士。一次次奔走,一趟趟求人,他的爱心终于感动了友邦保险的徐正广老总,对方乐意出资20万元,几个月后,浮梁县昌江区建起了一所崭新的学校,也是景德镇市的第一所希望小学——余家希望小学。新学校开学那天,沈老师受邀参加开学典礼,还被聘为名誉校长。如今,这所希望小学已经成为了当地农村的示范学校。 

受助江西孩子们争相向“上海爷爷”问好。 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站 

  第一所希望小学建起来了,沈爷爷的心愿只完成了一半,他还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能“亲自捐资建希望小学”。

  时隔10年,沈启华的助学梦终于圆满了!身为上海一家企业副总的大女婿再次出资20万元,帮助丽阳中心小学重建,真正圆了岳父“亲自捐资建希望小学”的梦。 

  更令沈爷爷欣慰的是,早期结对的女孩庄玉萍,大学英语系毕业后“接过爷爷的爱心接力棒,把希望带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她放弃去沿海地区就业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地处穷乡僻壤的丽阳中心小学任教。在希望工程的雨露下长大的施秀琴也成了当地希望小学的老师,继续浇灌着新的希望之苗。受助——感恩——回馈,就像沈爷爷设想的那样,这个贫困地区教育真的开始自我“造血”了。

  4.从不满到参与 女儿们成了老爸“希望事业”的接班人 

  多年的爱心助学,沈启华投

在沈启华牵线下,上海嘉定区启良中学与江西希望小学成功结对。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站  

  不仅是女儿们,随着沈启华事迹逐渐被传开,他一个人的“希望事业”变成了更多人的“希望工程”。“当时有不少人找到我,都表示要献爱心。有一个女同志,说要捐助一个学校,但是不肯张扬。愿意献爱心的人很多的,不一定很有钱,也不图回报……” 沈启华说。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上海各界已在景德镇结对帮扶了246名学生。在这批爱心人士中,汇集了上海的教师、医生、公务员、学生、农民等各界人士。随着一个个助学对子的结成,沈启华用真情搭起了一座沪赣“爱心桥”,孩子们口中的“上海爷爷”名副其实了。 

  2007年景德镇市举行首届“感动瓷都十佳人物”评选活动,上海好心人“沈爷爷”成为入选“十佳人物”的唯一一位非当地人士。2011年9月,沈启华同志被上海市文明办授予“上海好心人”称号,2012年被评为嘉定区十大杰出人物提名奖。2013年获得“嘉定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提名奖”荣誉称号。2014年9月,沈启华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身边好人。  

  5.“好爷爷”扶贫助学一片心  转眼不觉二十载

  “‘希望工程’浮梁行,结对助学两地情,扶贫帮困一片心,转眼不觉二十年。”从1994年到2014年,整整20年,沈启华从一个人偷偷助学,到带动一家人扶贫助学,再到动员社会力量合力助学,他的爱心使他多了无数个孙子孙女,获得了很多赞誉。如今,年已古稀的沈启华老师身体不怎么好,可是对孩子们的牵挂却一点也不少。受助学生的学业完成如何,完成学业的还要惦记着帮他们就业找工作,找了工作的还思量着他们能成个好家。一想起孩子们,他会翻看自己的《“爱心缘”纪念簿》,一张张老照片映入眼帘,画面中有景德镇的乡村学校,有结对帮扶的困难孩子,还有孩子们长大后的结婚照。“看到他们的照片,我就开心!”沈启华说,“现在儿孙满堂,只要有能力,我会继续把爱心传播下去。”


沈启华带领的支教团队与当地学生合影。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上海站

  2012年,沈启华获悉余嘉希望小学和丽阳中心小学缺少艺术类教师。他立即组织发动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的大学生们,利用暑假前往江西景德镇,为孩子们义务开设美术、英语、音乐等艺术类课程。从2011年起,经他牵线搭桥,嘉定区启良中学师生们也加入到了献爱心马拉松接力赛之中,嘉定镇街道花园弄社区的居委干部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捐钱捐物。

  2014年,嘉定区文明办牵头开展了“助圆好人梦,感动身边人”共建结对牵手活动。沈启华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区文明办,在区文明办的协调下,嘉定区公证处拨出专项资金,并专程派人和沈老师一道来到江西,结对资助了20个小孩,甚至将孩子们接到上海参观交流,实现了山里娃们走出大山的“梦想”。 

  孩子们的命运改变了,他们有了更多选择未来的机会和能力。

  山里人的教育观念也改变了,有了重视教育的觉悟和条件,他们的未来将更好。  

  发生改变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捐助者,因为一次心灵的触动,他们的生命中,从此多了一份“给予”的色彩和温情。  

  正如沈老所说,个人力量是单薄的,祖国的未来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孩子们真正应该感谢的,是整个社会,是这个时代。 

  (本网根据稿件《“上海爷爷”沈启华和他的246名山区孩子》《爱心缘——记上海大学退休教师沈启华》《退休教师“沈爷爷”20年帮助200多名江西孩子》等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上海站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乏善心和爱心,但很多人缺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显示感动的勇气,一种传递感动的行为。传递感动,就是传递“正能量”。沈启华用他的实际行动,穿透了世间的冷漠,用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心理,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怀,传递着这份爱与感动。当一个人被感动之时,也是他的爱心和善心被触发之时。所以,又有了那么多和沈启华一样的人们,默默地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现的是爱心的接力,让人们为之感动,让人们感到温暖,因为它传递的是正能量,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