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校长”杨钝(6图)

发布时间:2016-05-23 14:3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01-25 第511期 | 查看:965次

办学37年义务培训千余名聋哑学生 被誉"中国式莎莉文"

  39年前,儿子的意外失聪,让她与特殊教育结缘。她四处取经,自行研究出了一套独特的聋哑儿童康复方法。为了让更多孩子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1979年,她在借来的几间民房里,自费创办聋儿语言康复学校。37年来,学校先后免费收训聋哑儿童和其他语障儿童1000多名。千余名学生在她手把手的教育下,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开口说话,自食其力拥有事业,实现人生梦想。她是杨钝,陕西省榆林市聋儿语言康复学校校长,2015年9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图片1.png

  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这是一个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七旬老人的真实生活。老人的名字叫杨钝,是陕西省榆林市聋儿语言康复学校校长。她免费教聋哑儿童、智障儿童等残疾儿童37年。在学校里,她是保育员、管理员、理发师;但在1000多名聋哑孩子的心中,她更是好校长、好老师、好妈妈。    39年前,儿子的意外失聪,让杨钝与特殊教育结缘。为了让儿子恢复听力,她四处取经,自行研究出了一套独特的聋哑儿童康复方法。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1979年,她在借来的几间民房里,自费创办聋儿语言康复学校,弥补了榆林地区几十年没有特殊教育学校的空白。37年来,学校先后免费收训聋哑儿童和其他语障儿童1000多名,累计培训家长师资100多名,从而使家庭学校林立各地。千余名学生,在她手把手的教育下,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开口说话,自食其力拥有自己的事业,实现了人生梦想。杨钝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式莎莉文”。

  故事要从39年前的那场意外说起……

  1.为了失聪的儿子 她自学聋哑儿童康复方法

  提起39年前的那场意外,杨钝依然满怀歉疚。儿子刘欣出生于1976年11月,两个半月后是春节,村子里的秧歌一直扭到了杨钝一家所住的院落群。“陕北人闹社火点的是一种铁壳的土制火药炮,很响,就和打雷一样。”杨钝说,秧歌扭起来的时候,儿子刘欣正在炕上睡觉,她自己忙着炸油糕、做年夜饭。但是近在咫尺的3声炮响之后,婴儿娇嫩的听觉神经被震坏了,刘欣从此失聪了。 

笑容里,洋溢着世间最真的情谊。图片来源:榆林文明网

  随着刘欣一天天长大,同龄孩子会的他都会,只是不能说话,同院的孩子都不愿和他玩。杨钝和丈夫工作忙,孩子只能同姥姥一起待在家中。为了医好儿子的听力,杨钝抱着孩子辗转到北京、上海等多家医院求治。大医院走了一家又一家,刘欣的耳朵却依然听不见。没有办法,杨钝只能自己在家教他。

  杨钝出生于中医世家和教育世家。在老中医父亲指导下,针对刘欣的康复需求,她开始了对聋哑儿童医疗康复、语言康复、教育康复的研究和实践。1977年,她在考察中外聋童教授法、尤其是英式和美式教授法利弊的研究中得到启示,将二者和汉语拼音方案揉在一块,创造了一套集音素分解组合快速语训法、聋哑儿童使用中小学普教课本与常态儿童同步进度教学法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杨钝带儿子和另外两个同学参加了这次试验,使儿子成功完成小学和初、高中的课程,还两进大学,学了部分大专课程。杨钝采取请高师(榆林土话,指某一领域本领高强的人)、下工地的办法,引导他学习和掌握了十多种职业技能。

  七年前,儿子组建了榆林市壮皕福聋人机械修缮装潢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从此,他以公司为核心,开始带徒式教学。同妈妈一样,他一批一批免费带徒,让他们获得自理、自立、自强的多门技能,取得经营和教学双成功。 

  2.为帮更多聋哑孩子 她自费办学义务培训学生和家长

  在成功教育儿子的同时,杨钝最初的一批学生,全是自己找上门的。杨钝留下这些聋哑孩子,不但不收钱还管孩子吃住。一个、两个,很快就有了八个学生。直到家里实在挤不下了,杨钝明白,为了更多聋哑儿童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担负着更多的责任。

  在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下,杨钝借到几间民房。1979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她自费创办聋儿语言康复学校,弥补了榆林几十年没有特殊教育学校的空白。杨钝忙里忙外,动员和组织、培训聋哑教育师资。学校的招生简章里明确写着:本校免费收训聋哑儿童和其他语障儿童,就学聋童除交伙食费、自带被褥等生活用品外,不收学费,不收办公费,不收房租和水电费。

  学校建好了,但是没有成熟的教学经验,而且学校的各方面条件也不完善。1985年,杨钝听说河北有一所民办的聋哑康复学校,当时为了治好儿子的病,也为了积累教学经验,她和丈夫、儿子一起乘汽车、转火车、睡车站,一路辗转,到了河北赵县。在杨钝夫妇的百般央求之下,这所聋哑康复学校同意杨钝夫妇留下来。学校知道了杨钝的教师身份后,马上提出聘她做这个学校的教师,让她每月拿最高工资,杨钝不肯要工资,只求学校收下儿子做学生。

37年来,杨老师一直以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图片来源:榆林文明网

人生的路,从写好一个“1”开始。图片来源:榆林文明网 

  杨钝在赵县待了3年,在这3年的时间里,她白天教学生,晚上便教其他老师和儿子学拼音、学说话。置身同是聋哑儿童的语言环境中,儿子的语言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治疗左耳也能听见了。

  在此期间,杨钝接触了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聋哑儿童及家长,看尽了这些父母的苦泪心酸,了解了他们的共同心愿,并逐渐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聋哑儿童语言康复的教学方法,从而奠定了她日后的办学基础。

  杨钝的学校以训练聋哑儿童开口说话为主,适当辅助一些手语、指语等,还教授聋哑儿童手语。杨钝说,幼儿是在无数次重复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说话的,聋哑儿童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杨钝的学生郭清,掌握不了“爸爸”的正确发音,为了让郭清真正掌握“爸爸”的正确发音,她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教,终于让孩子学会了叫“爸爸”。

  目前,在校的学生常年保持在60-80人之间,其中最大的已经十八九岁,最小的仅有3岁,生活还需要家长陪护。大一点的孩子,靠老师照顾和同学们相互帮助,杨钝也希望借此告诉孩子们互助互爱的道理。  

  建校以来,她虽是校长,却从未离开三尺讲台,一直坚持带班。她带的都是大班(一般为4人,最多不超8人),每班最少8人,多则20人。几十年下来,学校免费收训聋哑儿童和其他语障儿童1000多名。现在她虽然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了,但她仍然坚持带班带课,寒暑不辍,风雨无阻。  

最好的教师是家长。为了鼓励家长学习教育语障儿童的方法,杨钝在免费收训聋哑儿童的同时,也为广大家长敞开了培训大门,不收家长分文。截止目前,累计培训家长师资100多名,从而使家庭学校林立各地。

  3.用爱为孩子的梦想护航 她古稀之年仍坚守讲台

  凡是在杨钝学校读过书的孩子都说:“杨老师就是我们的妈妈,我们在学校就和在家里一样幸福。”在学生心中,她是位贴心的老师,更是位慈爱的妈妈。杨钝的女儿刘燕说:“我和弟弟从小就和学校里的聋哑儿童一起生活,在我的印象里,妈妈对待每一个学生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女。我记得,有一次学校的饭菜里有肉,我就用勺子往自己的饭碗里多盛了几片肉,恰巧被妈妈看到了,当时她并没有当着所有学生的面训斥我,但是那顿饭她一口也没吃,她这是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教育我。我心疼妈妈,同时我也明白我吃的肉多了,其他学生吃的肉就少了。”

满鬓含霜的杨钝在帮学生扎辫子、戴助听器。图片来源:榆林文明网

  曾经有一位姓朱的学生刚到学校时,因为自身的原因,心理上有些扭曲,很难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为了发泄情绪,他把杨钝家人的衣服都剪破了。杨钝看到这种情况,没有生气,反倒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钝细心引导这名学生,让他尽快熟悉学校里的学生和生活起居方式,手把手教他认识数字,千百遍地重复着每一个简单的词语。在杨钝的耐心引导下,这名学生终于走出了心理阴影,融入了学校大家庭。

  每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不同的家庭。有一个聋哑学生小杜,因父母离异,他从内心深处痛恨自己的父亲。在校期间,小杜离校出走三次,前两次在杨钝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将他找了回来。第三次出走时,小杜也只有14岁,年少的他偷偷到了上海,这可急坏了亲如妈妈的杨钝。她发动家人和亲戚,坐火车、赶飞机,上包头、下广州,找了好多省份都没有找到小杜。三个月后,有好心人给杨钝打电话,他说在上海看到一个孩子很像小杜。杨钝立即和家人飞到上海,在上海警方的协助下,终于找到了小杜。如今小杜已经长大,也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每每回想起来,他都会说:“在杨老师身边,才是最温暖的地方。”

  一件件感人肺腑的故事不胜枚举。

  现在,70岁的杨钝依然带班上课,继续探索聋哑儿童教育。儿子成功了,她的许多聋哑学生成功了,杨钝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式莎莉文”的美誉。

  31岁的刘立凯5岁时就到了杨钝身边,和杨老师一起同吃同住过三年,后来考入天津理工大学,毕业后成为靖边聋哑语训学校的一名特教老师,准备为聋哑事业奉献青春。他说:“今天,我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杨老师的培养。”17岁的赵音音在省市的画画比赛中获得了许多奖项。获得了这么多荣誉,她最感谢的人就是启蒙老师杨钝。赵音音在6岁之前都不会说话,是杨钝一字一句地教她学会了说话,又培养她学习画画。

杨老师教孩子认字,从他们认真的表情里,我们读到了他们最朴素的梦想。图片来源:榆林文明网

  几十年的日夜操劳、默默付出,杨钝老了,当年的小家伙们如今已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着,同正常人一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着人生价值。

  有人问:“杨老师,这么多年培训孩子和家长,占据了您大部分的生活和时间,那您个人的爱好是什么?”杨钝说:“我的爱好和大家都不一样,我的爱好就是和聋哑人相处,让每一个聋哑儿童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说一样的话;能像正常人一样念书,念一样的书;能像正常人一样上学,上一样的学;能像正常人一样上岗,上一样的岗。让他们也能成为这个时代的领头人。”一直以来就是这份沉甸甸的“爱好”,陪着杨老师走过37年的风雨;也是这份喜欢,让杨老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杨钝》、《“好老师”杨钝:37年免费培训上千名聋哑儿童 被誉为“中国式莎莉文”》等稿件综合,感谢榆林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在陕西榆林,有这样一些聋哑儿童: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上帝在造他们的时候稍稍留了一点缺陷;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一名改变他们人生的老师。杨钝用师者大爱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以一颗“师者”之心奉献着“母爱”,以“母亲”之爱注解着“教育”,让一个个聋哑儿童自立、自强,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旅途。三尺讲台,她一站就是37年,从黑发站到花甲,寒暑不辍,风雨无阻。杨钝的起点是“母亲”,但是从“母亲”延续成“老师”。在这条为人师的道路上,杨钝走得坚毅、勇敢、兢兢业业。杨钝用一个老师的坚持,让无数聋哑儿童接受教育、自谋生路,给他们的世界涂上鲜艳的色彩。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