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十大道德模范王万仁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09-02-24 08:00 | 来源:百度空间 2008-04-16 15:54 | 查看:2297次

  四十三年前,一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从北京师范学院毕业,来到了偏远的怀柔山区任教;四十三年后,已近古稀之年的他依然躬耕于怀柔的教育事业。他就是红螺寺中学可亲可敬的王万仁老师。

  王老师于1965年7月从北京师范学院毕业后,自愿来到了偏远的黄花城中学任教。山区人民的质朴、真诚让他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使初到怀柔的王老师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在与学生亲人般的相处中,他把全部的热情倾注在教育岗位上,把爱给予了他的学生。这爱,不是春风却胜似春风,吹绿了幼嫩的禾苗;这爱,不是春雨却胜似春雨,滋润了干渴的心田。他看到山区孩子读书不容易,就把每月节衣缩食,省下的口粮,米票、面票送给村里的乡亲;从黄花城中学回北京的家,他大多是步行,一走就是一百多里,一个来回就是三百里路啊,可他却用积攒下来的工资接济贫困学生,5元也好,10元也罢,已记不得他曾多少次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王老师高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赢得农民朋友和学生家长的尊重。

  1978年王老师调入原怀柔师范学校、红螺寺中学。他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努力完善自我,为人师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教育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治学严谨,和蔼中透着严厉,沉稳中不失活泼。在怀柔乃至全市,有多少有为之士都曾听过王老师的教诲。一位令人尊敬的师长,他的执著与内敛是学生们所熟知的,但他生活中的节俭却是许多人所不知的:几十年来王老师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衣服破了自己缝补,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已被洗成了灰白色。一辆自行车骑了二十多年依然如新,因为他舍不得骑而是尽可能步行。多年来他每月的饭费都控制在很低很低的水平,就是到了现在的生活水平,他仍限制在150元钱以下,经常买一个菜要分成两顿吃,有时为了省下几元钱,就用剩菜冲汤就着米饭和馒头充饥。王老师为了学生,他一直在苦熬自己呀!而他却把一生俭省积攒下的3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了学校,用于对学生的培养,这30万不简单是一个数字,它是王老师用一生的心血和劳动换来的全部,是带着王老师的火热青春和生命价值的30万元。为了教育事业,王老师顾不上对父母姐弟的关照。他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放在了学生身上,老父亲病逝时,他没能去见上最后一面,母亲和他感情最深,但在病重告急时,他都没能在床前陪护,母亲非常思念儿子,想见儿子最后一面,可王老师为了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迟归家时间,最后被校领导“赶”回家时,母亲已经过世,王老师怀着深深的歉疚、无限的依恋、满怀遗憾在母亲的灵前长跪,泪水涟涟。王老师不但苛求自己,也愧对家人,五个兄弟姐妹的家庭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有靠“老保”艰难度日的、有身患残疾没有劳动能力的、有夫妻双双相继下岗少有经济来源的,作为兄弟、姐妹中唯一经济条件较好的王老师却很少帮助、周济他们。他在日记中写道“每每想起父母、姐弟,愧疚之情难以言表,常常暗自垂泪,祈望姐弟都能自强,生活好转吧!”。

  退休后的王老师一直住在学校的职工宿舍,简单的生活用品,简洁的室内摆设,一张床、一张桌,一大排的书架,王老师的生活方式更加简单,每个见过他宿舍的人都会吃惊。他每天坚持学习,关心学校发展,发挥自己语文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挑起了义务辅导留学生的重担。几年来,他先后辅导了美、德、法、泰等国留学生十几名。法国学生娥娃来到红中学习,没有什么汉语基础的她,上课就像听天书。王老师了解到娥娃的情况后,决定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娥娃中文。

  王老师从一字一词开始教起,教会娥娃十五首古诗、三十多篇中国寓言和中国传统故事。并教会了娥娃《茉莉花》、《我爱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十多首中国歌曲。娥娃的多篇作文也分别在《京郊日报》和《怀柔报》上发表。泰国学生刘文超,在复习备考北大期间找到王老师给他补课,王老师夜以继日的帮他辅导学习,有时到深夜一两点才睡,寒假期间,刘文超不能回家,王老师就为他提供三餐,让他免去学习的后顾之忧,王老师的无私关爱和热情帮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泰国留学生刘文超在回国之前,跪在了王老师的面前,他用最重的礼节和王老师告别。这最重的礼节告诉人们:“王老师对学生如严父慈母,而这种爱意跨越了国界,超越了肤色。”在中外教育交流过程中,王老师又树立了中国优秀教师的无私奉献、敬业乐业的光辉形象!

  风风雨雨四十年,酸甜苦辣心中事。四十年,人生多可宝贵的一段岁月,可王老师却走出了一条人生奉献之路。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几十年如一日呢?“是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他义无反顾”。正是这份爱让他不但把40多年的美好时光,青春、热情全部奉献给了怀柔的教育事业,同时也把40多年的积蓄捐献给了他深爱的学校、老师和孩子们。

  王老师说:“是国家培养教育我成为一名教师。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事业,教师的事业是需要奉献的。现在我一个人生活很简单,我的钱是属于集体的,不纯属于我个人,应让余下的钱为教育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正是在这种崇高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生乐善好施,对教育无私奉献也成了他工作、生活的主旋律。

  1982年,每月收入40多元的他把自己积攒的100元钱捐给县教育局作为教育基金、1986年将市教育局奖给“先进教育工作者”的200元奖金送到了县儿童福利基金会;1990年他将数百元送到教育基金会,1999年他将假期加班补贴六、七百元捐给学校工会,作为为教职工开展活动的经费。在1999年至2003年四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捐款20万元与红中领导共同筹划建立了“红螺学子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习优秀、学习进步和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2004年教师节之际,王万仁老师再捐10万元设立了“红螺园丁奖”,用作红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基金。意在激励青年教师成才,尽快成长为红中的骨干和栋梁。到现在为止,已有近900名学生和70名青年教师获得了近万元的奖励。2007年4月,王万仁老师又将辅导留学生的讲课费10740元捐入“红螺学子奖励基金”。这每一笔捐款都凝聚着王老师的汗水,这每一次付出都浸润着王老师的款款深情。王老师的义举震憾了全校师生的心灵,他的崇高品格和思想境界是对红中全体师生的最大鼓励和鞭策。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全体领导、部分教师和学生也积极为“红螺学子奖学金”捐款。

  “红螺学子奖学金”的启用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高昂的进取精神,同时也给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以经济上的支持和刻苦学习的动力与信心。赵蕊同学是“红螺学子奖学金”的获得者,获奖后她激动地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王老师把他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把他毕生的积蓄全部献给了红中的孩子们,我有幸获奖很受鼓舞,我深深地体会到这奖金的后面是殷切的希望,我绝不辜负王老师的一片苦心,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王老师,报答学校。”获得“红螺园丁奖”的教师代表崔立冬感慨地说:“王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一种力量,一种关爱,一种鼓舞,一种启迪。他是一杆标尺、一盏明灯,无论是为学、为人、还是为师,他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王老师“一生淡泊名利,一心教书育人”。一个有着不平凡事迹的平凡人,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用他对学生博大的爱心、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师者的崇高境界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让人们触摸到了一位为人师者的高尚人格与美好心灵。

  有人曾这样说过:“世界上有千种、万种学问,但没有任何一种比培养人更高深、更复杂、更有价值的学问了。这就是教师的工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雕塑心灵的人需要至爱的情感和理智的头脑,唯有爱心,才能激活理智,化腐朽为神奇。王老师正是拥有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情感,才有奉献一生的伟大行动。王老师的崇高品格必将感染众多的人民教师,用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业务为怀柔的教育奉献力量。王老师虽然一生都未成家,没有妻儿,但他所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孩子,他们会回报给他对父辈的尊敬、对恩师的崇拜和对挚友的感恩。王老师虽不是土生土长的怀柔人,但他四十多年来的执着与奉献已赢得了怀柔人民的爱戴与尊重。

  (责任编辑:张小燕)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