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举:燃烧自己 照亮深山

发布时间:2016-05-11 22:54 | 来源:贵州文明网 2013-03-04 | 查看:1614次

  普宜镇木窝小学,位于七星关区普宜镇和大方县的交界处,海拔1680米,四面是深沟和大山。在这个偏僻的山沟里,有一位34年如一日为边远山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的小学教师,他叫余文举。34年来,他把无私的爱倾洒向大山深处的孩子们。

  余文举快要达到退休年龄,长年劳累,身体不太好,家人多次劝他退休,可他总是说:木窝这个地方,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有的去中心校,有的去城里,如果我退休了,学校里的2名教师就呆不住,学校就可能被拆掉,孩子们就要到20多里外的沙田小学去读书,有很多娃娃就有可能失学。因此,他毅然决然说:“大山里的孩子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孩子们,国家需要我一天,我就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喜爱的事业,心甘情愿把自己的余力献给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献给边远山区的孩子们。”

  1978年余文举高中毕业后,看到了孩子们到20多里外的沙田小学上学,晴天走在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怕蛇咬,雨天穿着水筒鞋走在稀泥难塘的泥路上溅得满身泥浆,大多数孩子还背着炒包谷、煮红苕、闷洋芋去学校当午餐……他决定放弃上学深造的机会,留在家乡教书。虽然他的这种想法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但他没有打退堂鼓,顶着重重压力,用家里的木板亲手做成简易课桌,充实了木窝民校,当起一名代课教师。

  余文举办学初,每名学生只收0.5元的书学费,即便是这样,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交不起。余文举说,不能因为学生交不起书学费而放弃他们,一定要让他们接受教育。于是,交不上学费的学生他采用缓交的方式,先让孩子们来学校上课,实在交不上学费的学生,余文举干脆就直接把费用免了。

  由于学生逐年增多,余文举省吃俭用多方筹资修建了两间土木结构的房子作为教室,并用自己家里的木料做了30余套桌凳,办起了一至四年级的复式教学班。余文举也因此欠了一大笔账,不过值得高兴的是,1997年,余文举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转为公办教师,待遇相应提高。这更加增强了他办学的信心和决心。1998年,木窝民校得到改建,一幢砖混结构校舍修建而成,校舍两层6间,占地1334平方米。校舍修好后,余文举又开了复式班3个,便更名木窝民校为木窝小学。为了进一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余文举把自家的烤烟和辛苦喂养的猪给卖了,自筹资金6900元,修建教学楼前保坎35立方米,硬化教学楼前道路81平方米,修建厕所和添置新课桌凳。

  2005年,他又出资3000余元购买了水管,亲自找水源、挖沟渠、铺管道,硬是把山泉水引到了学校,同时,还把电源接至学校,在教室里安装上了电灯。

  余文举知道,要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必须让更多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每天放学,他不是忙于回家,而是对贫困生或学困生进行家访,要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要么和家长促膝谈心,改变家长们“读书无用”的观念。他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家里有困难的,他主动提出帮忙解决,解除家长的忧虑。

  多年来,余文举还经常照顾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学生。他知道朱佳燕、刘萍等学生家中困难,且无人辅导学习后,把他们接到自己家中,负责其衣食住行和学习,并为之购买学习用品。对于特困生,他更是关怀备至。当他知道茶园组村民李昌富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加上妻子早逝,两个孩子无法上学时,他给孩子们送去书包、书本、笔等学习用品,动员入学,并承担了两个孩子小学阶段的所有学习费用。

  余文举不仅是一名教书育人的好手,还是学校的义务保安,他爱校如家。木窝小学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桌一椅,注入了他大半生的心血,无论寒暑假,还是双休日;不论严寒,还是酷暑,在学校里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余文举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己的学历,同时,不断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提高业务素质。至今,他已经取得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大专文凭,而他所任教的学科也多次在全镇同级同科中名列前茅,并多次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

  在木窝村,60%的村民两代人都是余文举的学生。他教过的李传义的孩子成了第一个考上城里重点中学的学生,赵勇考上了大学,赵家游现在已经重点大学毕业,正攻读研究生。木窝小学现有60多名学生,该村造龄儿童一个不少进入学校,入学率达100%,已入学的一个没有跑。

  余文举就像一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大山。他以高尚的师德,诠释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以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演绎着一桩桩动人的故事。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