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云:专注文化传承的“志”与“愿”(图)

发布时间:2016-04-27 21:57 | 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5-01-23 18:41 | 查看:1298次

王同云,资阳市乐至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退休职工

  他退休后,没有安享舒适清闲的晚年,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不遗余力的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余热。

  王同云同志退休后,没有安享舒适清闲的晚年,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不遗余力的为乐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余热。

  有朋友劝说:“志愿服务是年青人的事,你一个退休职工,还去凑啥子闹热?”他笑着回答:“晚霞也是一道风景,将她奉献给社会,也是老年人的一种退休生活乐趣呀!”

  专注于志愿传播乐至文化的他主动出任《乐至文艺》责任编辑,阅读、删改作者来稿上千件,近百万字,出版《乐至文艺》9期,成品文字数万字。培养新作者100余人。他主笔的《中国共产党乐至县党史1921年至1949年卷》,撰编文字稿共20余万字。

  为抢救挖掘地方民间文化,他积极向有关部门提供线索,自己身体力行,通过调查走访等各种途径,挖掘出濒临失传的,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民间戏剧-傩戏。引起宣传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让一大批传统的民间劳动歌谣如:石工号子、栽秧歌、薅草歌、哭嫁歌、哭丧歌重现婧影。搬上了电视银屏和舞台。他还经常率志愿服务组织-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小组,深入乡镇、村、社搜集基层民间文学资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区域主要在交通不便的山区,为掌握准确的资料素材,他常常包里装着自购的“速效救心丸”、“十滴水”等急救药物,光着脚板,踩着泥泞山路,奔走于田野山间,亲临实地采访。他将搜集、研究、整理的乐至民风民俗,写成一本十多万字的书。常年的笔耕,只有握笔右手的厚厚老茧见证着他为乐至文化所做的贡献。

  他还自愿担任《乐至县民间故事集》、《乐至县民间歌谣集》、《乐至县民间戏曲谚语集》的责任编辑,来自全县和搜集小组的初稿就有数千件,总共近百万字需经过他的手中眼下。白天的时间不够用,他又重新“开夜车”。老伴关心地劝他别太过分劳累了。他回答:“年轻时‘开夜车’为的是事业有成就,而今我再‘开夜车’,为的是献余热,多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

  他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不顾自己年老多病,积极参与我县“文艺大讲堂进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先后到县内较偏远的蟠龙、回澜、龙溪等学校,为师生讲授文学写作知识。朋友们问他:“你比在单位上班还忙,还累,肯定好处不少吧?”

  他说:“我做的这些是志愿服务性质,没回报的。为社会服务到最后一刻是我的‘志’,自找苦吃,是我的‘愿’,既能发挥自己余热,为社会做些贡献,又能让自己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何乐不为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