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晋城秦同和:扶贫助学就是他全部生活

发布时间:2016-04-27 10:4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2-08-21 | 查看:1054次

人们说他有一股子“愚公精神”,白了头发绿了荒山,育得桃李满天下——

他是2011年6月“中国好人榜”中那个慈祥的老人,他是2012年“感动山西十大人物”之一,但他说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教师。

在陵川县礼义镇梁泉村,他的故事口口相传。虽已年过古稀,两鬓斑白,却十几年如一日,身背干粮水壶,肩扛镢头树苗,上山垦荒植树,种药材扶贫助学。人们说他有一股子“愚公精神”,白了头发绿了荒山,育得桃李满天下。他就是被百姓誉为“太行山上老园丁”的秦同和。

先后资助十几个孩子完成了学业

皮肤晒得黝黑,脸上刻满皱纹,一双钢锉般粗糙的手布满老茧,7月底,记者见到秦同和时,这位年逾古稀的精瘦老人正拿着铁锹在自家门外忙碌着,脚上的布鞋沾满了泥水。得知记者的来意,秦同和放下了手中的活,热情地与记者攀谈起来。身体硬朗,热情好客,这是秦同和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秦同和出生在梁泉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0年,21岁的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抱着满腔热血回到了家乡,因为他牵挂着山里的孩子。从礼义镇的椅掌村高小到附城镇完小,从平川完小到北关中学,再从平城中学到礼义中学。40年间,秦同和一直没有离开家乡教育事业的第一线,直到2000年退休。

40年,多少个日日夜夜啊!秦同和在教师的岗位上,孜孜不倦,他教过的学生就有400多个。回想起自己40年的教师路,秦同和满脸自豪。在任教期间,秦同和不仅教授学生书本知识,而且更注重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操,用高尚的品格去影响、感染学生。

乡村教师的工资并不高,可对于寒门学子,秦同和总会心生怜悯、慷慨解囊。在山区从事了40多年教育工作的他,一直十分关注这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任教期间曾先后资助过十几个孩子完成了学业。给贫困生买学习用具、买课外书、买饭票,甚至在过年时给他们买新衣服,这些事秦同和都干过。2000年退休后,他仍然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资金资助“穷”孩子上学,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他说,自己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每一位贫困生都上得起学。

在交谈中,记者很难将眼前这位思路清晰、精神矍铄的老人和73岁高龄联系起来,老人精气神很足,他对自己的扶贫助学路有了新的认识,他说“贫困生是学生群体中的弱者,这些弱者很容易受到误导和伤害,所以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让他们重拾自信,才是有教无类的真谛”。

千亩药材林无偿分给贫困家庭

陵川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差,人均收入低,有的家庭因经济困难,早早就让子女辍学在家或外出打工了。秦同和在山区从事了40年教育工作,他对贫困家庭家长的无奈和孩子们渴求上学的愿望十分同情和了解。因此从2000年走下讲台后,秦同和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关注那些上不起学的贫困孩子。

“开始,我只是从退休工资中拿出资金资助穷孩子上学。但我总觉着那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为了让山区更多的孩子实现上大学的梦想,秦同和从市关工委“两只羊”扶贫助学工程中受到启发,决定走一条“造血式”扶贫助学新路子。

2000年,秦同和先是花2万元买下了礼义镇簸箕山和老虎山一带1000亩荒山70年的使用权,开始了艰辛的育苗、植树、种药材助学之路。他与老伴平均每天消费不到几元钱,却将2400多元的退休工资全部用在了荒山绿化上,就连每年育苗所得的近8万元收入也全贴进去了。他还四处奔波筹措资金,多次跑县里、跑市里、跑省里,没有车就挤公交车,没有饭就啃点自带的干粮配点矿泉水。自筹资金42万元,带领家人苦战3年,终于将千亩荒山荒沟全部植上松树、柏树和毛白杨,总计232.7万株,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5平方公里。随后,他又在山上进行林药间作,试验成功后,秦同和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这1000亩药材林无偿地分给了上学困难的贫困生家庭,用于供孩子上学。当时,乡亲们都说这老头老糊涂了?自己一家老小辛苦几年,倒把药材拱手给了别人。可秦同和清楚,自己将要做什么。

2008年,秦同和再次投资15万元,在附城镇北庄村扩建万亩荒山,并启动实施了“5000株连翘扶贫助学工程”。该工程由陵川县关工委牵头,县老龄委、科协等部门以及一些老年志愿者参与,旨在通过荒山种植连翘的途径,解决贫困学生直到大学毕业期间所需的学杂费用。

“目前,已有52户贫困学生家庭获得了每户10亩的荒地受益权,将来还会更多。”说到这里,秦同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荒山可人工抚育连翘500株,每株每年可采摘0.5公斤,亩收入可达500元,按每个学生家庭管理10亩荒山计算,抚育5000株连翘,年可收入5000元,1万亩荒山连翘将能解决1000名贫困学生的上学难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秦同和一遍遍地说着“我包下的这几个山头,是无价之宝,每年都在源源不断地产生财富,将这些财富分给贫困学生的家里,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将来再回报社会,是我最大的心愿!”

自己投资5万给村里创办“三室三校”

“秦爷爷是一个特别热心的人。他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自从得到秦爷爷的帮助,我的生活明显得到了改善,家里的压力也小了。我无以为报,只能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秦爷爷的关爱。”这是一个小学生写下的感谢信。

每年“六一”儿童节,秦同和都要为梁泉村小学、仕图苑明德小学购买图书、文具等作为“鼓励奖”赠给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从他退休至今,12年了,一年都没落下。”仕图苑明德小学校长侯红秀连连称赞。

事实上,除了物质上的帮扶,如何从精神层面进行扶贫助学,这也成为秦同和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早在2004年,秦同和就自掏腰包拿出5万元,在老家梁泉村创办了“三室三校”,即老年活动室、青少年图书室、医疗室,家长学校、法制学校、科技学校。为此,他购置书籍1万余册,电视机、VCD各一台,桌凳20套,还建起了篮球场,让村里的青少年有了学习活动的好场所,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激发起大家学习科技知识的自觉性。同时,他还每年自费为礼义镇的2所中学和32所小学赠订“关心下一代”刊物100多份。

2009年,在新中国诞辰60周年之际,秦同和在市县两级关工委的支持下自筹资金1万余元,精心制作了100块《祖国在我心中》和共和国《双百先进人物》事迹系列图片版面,在陵川县广大农村、社区、学校进行巡回展出,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道德素质,引领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和价值观。

2010年12月24日,是秦同和终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已过七旬的他站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完成了自己50多年的夙愿。2011年党的90岁生日之际,秦同和又着手自办了红色“博物馆”,利用4个多月的时间,他多方搜集了从党的一大到十七大,历次党代会的有关资料和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等资料图片,并拿出1万多元现金,精心制作了90幅图文并茂的党史宣传板面,在农村、社区、学校进行巡回展出,向青少年学生宣传党的历史知识。

“让孩子们多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是十分必要的。”在秦同和的眼里,精神层面的助学比物质上的还要重要。

老人希望更多的人扶贫助学

由于多年来的爱心善举,秦同和的荣誉也是接踵而来。

2008年,被省关工委、省文明办授予“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1年,他荣登6月份的“中国好人榜”;

2012年,他又被评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

此外,市委老干部局还以他“余热生辉,老有所为”坚持十几年连续绿化荒山资助山里娃读书的先进事迹为原型,创作了情景剧《余热生辉绿满坡》,赴省城参加文艺调演,受到好评。

秦同和老人在当地被人们誉为“太行山上的老园丁”,他的一系列善举在陵川县更是广为流传。

……

而当面对这些荣誉时,老人却一脸的坦然:“我没有其他想法,只是想用自己的行动唤起更多的人来关心上不起学的孩子,看到我身边有人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这就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付出总会有回报,秦同和在绿化荒山中像愚公移山一样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人,他的那些天南海北的学生,甚至是不认识的人,纷纷加入到了扶贫助学行列。对此,老人很是欣慰,亲眼看到自己的爱心得到了传递,他更加坚定了捐资助教的信心和决心。(记者陈马利)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