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25 19:43 |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5日 06版 | 查看:1285次
2016年4月23日5时,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开拓者、天津大学原校长吴咏诗走完了他89年的生命之旅。
既也没有“大科学家”的称谓,也没有“院士”的光环,他的身份只是“校长”。他的突然离世,却遽然引发高校师生的纪念潮。各种社交媒体上转发最多的,是一篇关于他办学思想的文章,其中最重要的9个字是:“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
正是30年前他率先提出的这9个字,如今已被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国内众多著名高校奉为圭臬。而他在天津大学将近10年的掌校生涯中所提出的“双严”治学方针,“厚基础、宽口径”按大类培养人才等改革探索,如今仍在这所学府中得以绵延。
“他当时能提出这9个字,需要的不仅是教育家的智慧,更是超出一般人的胆识。”在即将出版的《吴咏诗传略》的作者常辽华看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一场极为迫切的改革:我国高教模式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对大学生进行“统购统销”式的培养,学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创造力也被遏制。在全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迫在眉睫。“他曾不止一次地说,必须打破思想束缚,在教育观念上实现转变。”
大学应该怎么办?未来朝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6年12月,时任天津大学校长的吴咏诗在国内率先提出把“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作为学校发展方向,并在深思熟虑之后,专门撰文,完整地论述了“建设以工为主的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坚持改革、着重提高、向研究型大学发展”和“密切与社会和世界的联系,建成开放式的教育与科研中心”的观点,标志着他关于“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思想已经形成。
此后,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一批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重点高校都受到了影响。清华大学在2001年90年校庆之际,明确提出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时任校长王大中对此又做了阐释和发展。“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一时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追求“世界一流”的标杆。
如今,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每每谈到学校的发展,也总是喜欢引用吴咏诗当年说过的一些话,如“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天津大学要走综合发展的道路”等。今年4月21日,吴咏诗因突发心肌梗死入院。转天上午,李家俊便来到医院探望老校长。两人之间言语的交流并不多,但年龄相差近30岁的两位校长双手紧紧相握,一个信念就在这样的时刻完成了传递。
这种传递也体现在他们对严谨治学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共同追求上。
“听吴老讲课,感觉就像在聆听一场交响乐。”已是古稀之年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费明歧回忆起50年前听吴咏诗主讲“电磁场理论”课时,彼时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他对讲课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让人们陶醉、敬佩。”
“严谨治学、严格要求”是吴咏诗提出的“双严”治学方针,对课堂、考试、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均做了严格细致的规定。“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天津大学教授戴居丰回忆道,即使在担任校长期间,吴咏诗仍亲自指导研究生。“对学生的学术论文,他除了认真批改,还总是另附一纸提出很具体的书面意见,或指出不足之处,或提供参考资料等,不厌其烦。”有一次,戴居丰将自己撰写的一篇论文送他审阅,他工工整整地写出8条书面意见,让戴居丰特别感动。
“吴校长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时任教务处处长的陈荣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当时按照规定吴咏诗可以用学校提供的专门经费出版学术著作,“但是他就是不用!”
从领导岗位退下后,吴咏诗也没有停止他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思索。1994年,他参加了在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大会”,他所提倡的“终身学习——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大发展”的思想,获得国内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无论是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的对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还是受邀担任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的首届主任委员,他都一丝不苟,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奉献着心血与汗水。
吴咏诗的长子吴迪说,退休后父亲最看重的日子便是每年天津大学的校庆日。“去年天大120周年校庆,他还特意买了新的皮鞋和衬衫。”于是,在120周年校庆前夕举行的优秀教工表彰大会上,师生们看到了一个尽管连走路都显得有些无力,但却整整齐齐穿着西装的老校长,快乐地接受了象征着天大最高荣誉的表彰。
这份荣誉,对他来说,受之无愧。(本报记者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刘晓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