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1-19 15:50 | 来源:凤凰网 2015年11月19日 15:36 | 查看:1339次
杨波
采访结束,天已经蒙蒙黑。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院长杨波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是一条微信,“院长好!‘播种班’生活费发放仪式刚才结束,学生和家长非常感谢!”原来,新疆鄯善县报喜来了。从这个学年开始,杨波在鄯善县一中建立了“双语教学播种班”,无偿资助50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学生,每人每年资助生活费6000元,为期3年。
“我一定会用好爱心捐助,让您放心……”孩子们有很多话想告诉杨院长。这些戴着花帽、笑逐颜开的新疆孩子也许不知道,他们拿到的钱中,有一部分是杨院长典当房产的钱。那是杨波在北京唯一的房子,现在的他住在学校办公室里。
开始助学,要从27年前说起。1988年,22岁的杨波凭借翻译工作,赚到了“第一桶金”,他从中拿出7000元捐给了教育基金会。“你疯了?”有人问他,7000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一个工人十几年的工资。“我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就好比帮助家里亲戚孩子上学一样,为他们在求学路上扫平障碍,我很高兴。”杨波笑言。
杨波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不甘心接父亲的班当工人,辞掉“铁饭碗”孤身来京求学。从冻得脚后跟裂口子开始,从做家教每小时2.5元开始……他能吃苦,脑筋活,很快凭在英语培训市场、投资家人开的饭店和文化公司赚的钱打开局面。有了钱,1995年他立下了“十万工程”的志愿:在有生之年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和资助老少边穷地区的10万名学生!
10万的宏愿,从点滴开始。晚上躺在床上,老区贫困孩子艰难求学的身影,老是在杨波脑海中晃来晃去。要是把革命老区的孩子接到北京来上学,该多好!杨波有了个大胆的想法。
说干就干!1992至1994年他率义务讲师团赴山东临沂、湖北黄冈、陕西延安义务讲学和资助失学儿童。1995年,杨波骑着一辆自行车,挨家挨户拜访北京有名的中学。“你们接收4名革命老区的学生行吗?我来出生活费。”杨波嘴起泡了,泡结痂了,一咧嘴就出血,名校校长们看着这个充满诚意的小伙子,感动了。那一年,杨波谈下了15所著名中学,资助了60名学生,这60名学生后来全部考上了大学。
“在收到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之前,我从来不敢想能来北京!”曲丁来自西藏,是个孤儿,说起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兴奋得满脸通红。近三年,为响应政府扶贫号召,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在西藏、新疆和陕西延安等地资助了400余名贫困学生。除鄯善县之外,学校还开设了“播种班”,和曲丁一样,来自新疆和西藏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一共有40个,在学校的“播种班”里学习。学校对他们全额免除了学费,免除的学费总计达200万元,同时还为他们免费提供被褥和洗漱用品,每月发放生活补助。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