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20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10-01 | 查看:843次
家住东四八条61号的张振华,今年已经74岁了。老人腿脚不便,深居简出。然而提起老人,整个社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竖起大拇指,不无感慨地说:“那是个热心人,难得的好人啊!”
“感谢党,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张振华祖籍广东,幼年时被拐卖到天津,先后被转卖4次,6岁那年被狠心的养母将冻伤的脚趾绞下,落下了终生残疾。此后因生活所迫,在煤窑、日本人开的工厂做童工,尝尽了人间疾苦。14岁时,老人投奔到家住抗日根据地的婶子家。生活的艰苦和日寇的猖獗,让老人了解到天下还有许多人和她一样正饱受着战争的压迫和摧残,于是她立下了救民于水火、振兴中华的理想,并给自己更名“张振华”。1945年,老人参加革命,成为一名光荣的地下工作者。组织的温暖让她感到了生活的美好,鲜红的党旗给了她斗争的勇气和智慧。1946年5月13日,老人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她向往已久的中国共产党。老人说,因为是党组织点燃了她生活的希望,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让已往所有的艰辛化成了淡淡的烟云,所以不知道自己生日的她就把这天定为了自己的生日。
“奶奶,您就是我们的亲奶奶”
从新华书店退休后,老人和老伴过着简朴的生活,除了爱看书买书外,就是热心于公益事业了。尽管退休金不高,老俩口还是比着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2001年,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老伴去世了,老人更将爱心全都献给了贫困学生,每年为“希望工程”定期捐款,5年来资助了北京郊区、内蒙古和江西等地方贫困学生35名。迄今为止,老人已为“希望工程”、印度洋海啸等各种公益活动捐款5万余元,每年固定资助学生1.6万元。
今年18岁的李续生的父母下岗多年,母亲又体弱多病,家里生活很贫困,从初二起他就开始接受张奶奶的捐助。现在,他已是一名大学生。去年“五四”青年节期间,担任班长的李续生因表现出色被北京市联合大学评为“优秀团员青年”。张振华还捐助了一个延庆山区的贫困学生唐盈磊。唐盈磊动情地说:“俺家住在山区,俺妈是残疾人,俺爸今年得了肝硬化,地里的活儿也干不动了。俺考上了高中,却交不起钱,眼瞅着就要失学了,是张奶奶帮助了俺,俺不知道怎样感谢张奶奶,俺想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奶奶。”
老人帮助别人非常舍得,对自己却很吝啬:牙掉了舍不得安,洗衣机严重漏水,也舍不得换,连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是战友和街坊送的。三叉神经痛折磨老人多年,肾功能也有些衰竭,而严重的风湿病使老人一遇到阴雨天,变形的膝盖骨就疼得站不住,可老人还是不去治疗。老人说:“这医药费花在我身上真是浪费。我知道自己的捐款虽然是杯水车薪,但能帮一个就是一个。我看着这些孩子出息了、争气了,我就觉得特别舒心。”老人颤颤巍巍地捧出一个大盒子,里面装着她捐助过的孩子们的来信和成绩单。当老人如数家珍般地讲起她捐助的一个个孩子时,苍白的脸上就泛起幸福的笑容。2003年,张振华被国家民政部授予爱心捐助奖,被北京市民政局授予“北京市社区志愿者捐助之星”的称号;2004年被首都文明办授予“学雷锋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被北京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授予“社区建设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被东四街道授予“扶贫济困工作先进个人”;并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党员。在老人的感染下,院里的邻居也都互相谦让、热心助人、和睦相处,老人居住的61号院连续两年被评为东四街道“和谐楼门院”。
“结婚时,我想带着媳妇去看您”
遇见李二永时,他刚满19岁,张奶奶家冰箱坏了,请他来抬去修理。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张奶奶了解到他家很穷,考上高中却没钱读,16岁就来北京打工。因为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专业特长,所以在北京只能凭力气吃饭,日子过得很艰难,就觉得前途渺茫、人生灰暗,有了轻生的念头。张奶奶看着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却因为家里穷念不起书,就越发觉得这个小伙子不容易。于是老人就问小伙子想学点什么,李二永说:“想学修理电器的手艺,我喜欢鼓捣这些零件,可我没钱,也就是瞎想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于是,张振华拿出自己积攒的退休金,给他报了个电器维修班。为了能让李二永安心学习,不再有后顾之忧,张奶奶将他留在家里吃住,还给他钱买资料和参考书,并从邻里处弄来坏电器让李二永边学边练手。
凭着一手好技术,李二永踏上了去深圳的发展之路,并在那里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了踏实的日子。逢年过节他总会寄些东西给张奶奶,还时不时打电话问候老人。去年中秋,他给张奶奶寄来一盒月饼,并打电话告诉张奶奶,自己有未婚妻了,希望奶奶好好保重身体,等自己结婚时,一定要带媳妇到北京看奶奶。
“我就是想捐献遗体,这有什么错?”
老人的亲戚都十分尊重老人,觉着老人那么大岁数了,扶学助困、热心公益是件好事,他们也都尽力支持,可有件事他们却一直反对,那就是老人40多年的愿望——捐献遗体。
谈起这个愿望,老人道出了原委:大概是自己30岁的时候,因为三叉神经痛在宣武医院做手术,当时听主刀的医生说这个手术风险较大,一是国内这种神经性疼痛做手术的较少,少有成功的先例可寻;二是这样的手术牵扯到神经较为密集的三叉神经区域,有不甚,手术就会失败;三是受客观条件限制,手术仪器不够先进,容易留下后遗症。老人就想,即便是手术不成功,自己也能为医学研究做点贡献。于是老人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愿望,希望自己即使去世,也能为医学研究提供实例,为其他病患提供参考,还能将身上有用的器官捐献了,造福他人。出院后,老人郑重地给宣武医院写了一份遗体捐赠申请书,要求死后向院方捐赠遗体。这个愿望在当时还是挺前卫的,除了老伴,家里人都反对老人这种做法。几十年来,老人联系过中日友好医院、协和医院等多家医院,但后来都因为家人不愿在“委托执行人”一栏签字,而未能如愿。老伴去世后,家人认为这事就更得坚决反对了。老人却始终坚持着,还请来远在河北的战友以及居委会主任给家人做工作,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近来,老人觉得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听说遗嘱能公正,老人就动了公证捐赠遗体的念头。年迈的老人一次次给北京市公证处打电话。老人的善良和真诚感动了公证处的工作人员,他们愿意上门为老人免费做公证,但还是要求老人能在公证书上填写委托执行人,确保老人去世后有人执行这个愿望。于是,老人再一次给家人做工作。老人的执著和坚定,终于感动了家人。
“社区建设有什么需要,我一定支持”
张振华的事迹感动了社区里的许多人,大家说她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在东城区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过程中,东四街道组织了张振华等几名先进人物组成社区先进人物报告团,想在辖区内的10个社区进行一次巡回报告活动。但考虑到张奶奶的身体情况,怕天气炎热影响老人的身体,就提出只请她出席报告会即可,请居委会主任代为发言介绍,并提供专车接送。
张振华爽快地答应了街道的邀请,却不肯接受专车接送,她说:“这也没多远,我自己能走的。”她不顾自己70多岁的高龄,不顾自己腿脚的不便,不顾天气的炎热,不顾自己长时间说话口中的不适,在第一场报告会上,亲自发言。老人说:“第一次我自己发言,以后请主任帮着说。我就是觉得自己真没干什么,怕主任把我说的太好了,我可受不起。别说东城区,就可着东四这地界儿,比我好的人就多的是!”老人的发言几次被听众热烈的掌声打断,很多人眼中盈满了泪水,人们很难想象究竟是什么在支持着老人那瘦弱的身躯,而老人那瘦弱的身躯里又积蓄着怎样的力量。报告会发言结束前,老人讲了一段朴实的话:“我岁数大了,也没什么负担,我希望能帮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大家也不用记得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党和社会帮助、教育了我,我也要尽力回报社会,社区建设有什么需要,我一定支持。”场下又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这就是一位年过七旬、身患病症,却倾尽所有帮助他人,一心回报社会的老人的心声,这峦是东四街道八条社区的离休老党员张振华的思想境界!
(责任编辑: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