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23 10:04 |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5年06月23日 第07版 | 查看:950次
——访河南师范大学“育人楷模特别荣誉奖”获得者高明乾教授
高明乾教授在查阅资料。资料图片
■通讯员 屈会超 王亚鸽
日前,河南师范大学举行“育人楷模”颁奖典礼,76岁的高明乾教授被评为“育人楷模特别荣誉奖”。组委会对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他用史笔勾勒出动植物的轮廓,笔尖滚动下,落成大典纲目,盛现生物、训诂的并蒂莲……”
高明乾是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退休17年来,本可颐养天年的他却老骥伏枥,指导硕士生、著书、编《中华大典》……“退而不休”成了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笔耕不辍,奉献余热
1974年,高明乾在品读《诗经》时对其中陌生的动植物名字产生了兴趣,开始了动植物古汉名训诂研究。
这一研究,就是一辈子。几十年来,他历尽艰辛,钻古书堆,翻阅了不计其数的典籍进行甄别与考证。
1999年1月,60岁的高明乾面临退休,看着一摞摞摆放整齐的书稿,他犹豫了,这些书稿是他多年的研究心血,或许对于社会还有用处,不能就这么放在故纸堆中。他想,如果不努力让这些东西保留下来,这些书稿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高明乾决定要继续做下去。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同仁的齐心协助下,高明乾把失落在泥土中的“珍珠”找回来,穿成了串儿,编著成《诗经植物释诂》《诗经动物释诂》《植物古汉名图考》《植物古汉名图考续编》等书。
《植物古汉名图考续编》是《植物古汉名图考》的延续,今年1月“新鲜出炉”。该书“传承古今,沟通中外”,共计60余万字,共收载植物古汉名1789个,并做到每种植物的古汉名、现代汉名和世界通用拉丁名三沟通。这本书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大典·生物学典》主编吴征镒的重视,并为书写了序言。
退休后,高明乾发表科研论文19篇,主编著作5本,主审3本。他还获得了8项科研成果奖,其中一项获河南省社会科学奖。
奋力以求,参编大典
2007年5月11日,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派人专程到学校找到高明乾,邀请他参与编纂《中华大典》,这让高明乾倍感意外。“当时自己并不认识中科院的同志,甚至还不了解什么是《中华大典》。”
“经他们介绍后我才知道,是因为2006年我编著的《植物古汉名图考》出版后,在国内外的影响很大,引起了中科院的重视,所以他们才特邀我参与编纂大典。”由此,高明乾作为一名编委,参加了《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植物分典》的编纂工作。
学校非常重视编典工作,在生命科学学院专门设立了《中华大典》编辑室,还组织了几位博士协同工作。2008年,他们开始了大典的编纂工作。
“编典是国家的大事,科研是我的事业,虽然艰辛,但我愿意用我的一生来守护,这是对事业的忠诚。”高明乾说。
历经7年多的时间,2015年4月,高明乾主持的内容全部整理完毕,并顺利交给了编辑部。7年多来,他没有周六日的概念,更没有节假日。他患有眼疾和面瘫,却以强大的毅力完成了一项宏大的事业。个中艰辛,只有高老师自己最清楚。
多彩生活,夕阳红艳
熟悉高明乾的人,都知道他有三个习惯:第一个习惯是阅读,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尤其是大学生,一定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之内,要放宽自己的眼界,努力做到文理兼修”。第二个习惯是思考,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不拾人牙慧,而要创新。第三个习惯是写作,这也是他从未间断的嗜好,不管是学术论文还是诗歌散文,都得心应手。
高明乾年轻时就想报考文学专业,但遭到家里的反对,最后上了开封师范学院的生物系。“年轻时,我喜欢写一些科普文章,刚开始时,没有经验,我坚持写,后来就发表了很多文章,有一篇还获得了一等奖和一台电视机。”如今,高明乾年逾古稀,仍笔耕不辍。去年,《河南师大报》上还发表了他的《云南旅游组诗》《回忆亲历学雷锋的二三事》等文章。
除了文学上的爱好,高明乾还喜欢绘画、书法。“因为工作忙,平时只能抽空写几笔。”但他仍达到了一定的造诣。他是河南师大老年书画院的一员,也是学校“三笔字大赛”的评委。他的书法不仅在特定节日参加学校的书画展览,还曾在欧洲书法展中荣获一等奖。
在河南师范大学,很多学生都认识高明乾教授,因为经常听他作讲座,特别是关于学校校史、校园文化的研究和心得,这些讲座都是免费的。此外,他还参与学校的文明执勤,尽力为师大多做一些事情。
2012年底,河南师范大学推荐高明乾为新乡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退休后生活很丰富,虽然忙碌,但精神充实,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了。”高明乾愉快地说。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