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上访”是该高兴还是悲哀?(图)

发布时间:2014-02-07 12:34 |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2月23日 09:46:33 | 查看:4616次

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骏坐着政府专配用车,为12名失地农民代表开道,带其到云南省政协反映问题。一个本应颐养天年的耄耋老人、一位享有政府配车的副省级退休官员,在人民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挺身而出,不惧威胁,为民请命,被网友称为“最可爱官员”。而在任官员却以身份不合、公车不宜、渠道不对为由横加指责。有评论说:杨老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农民维权,体现出了一位老人的政治风骨和良心。相形之下,有些官员对待群众的感情太淡薄,太官僚,太冷漠。

退休高官开公车带农民上访该如何看待

新闻背景

日前,89岁高龄的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骏坐着专配用车,为12名昆明韩家湾村失地农民代表开道,带他们到云南省政协上访,反映问题。他为民请命的事在网络传播后,被赞为“最可爱官员”。但此举遭到云南省政协老干部处一处长责怪,杨维骏回应说,“我为什么不能以退休干部身份为群众反映问题?”(12月21日《新京报》)

网言网语

网友:为什么在中国上访怎么就那么难啊?难道‘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历史了吗?

网友:“退休高官”手中已无权,因此与平民无异,小小的处长也可以熊他。“人一走,茶就凉”,这就是官场规则。

网友:一位很有正义感的老人,一位很值得尊敬的老人,一位敢于为民请命的老人,一位让贪官战栗的老人!

网友:这才是人民的好干部,国家的干部、公务员都要像他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安定。

网友:难得看到这样的消息了,在无奈中感动着。

媒体论道

“退休高官开公车带村民上访”该如何解读?

平心而论,杨维骏为民请命的举动着实令人感动。笔者以为,他的“可爱”之处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退位不改公仆心。杨维骏为什么要带群众上访,原因在于“农民太可怜了,有些官员对待群众的感情太淡薄,太冷漠”。面对1700亩耕地被征用,房屋在今年年初被限期拆除,政府没有出示征地手续,每亩25万元的征地款也未发放,冬天到了,安置房至今没有下落。

杨维骏担心,“你把农民的地和房子都拿走了,不去合理安置,让他们怎么生活?”二是面对威胁不移志。面对有人托人转告其再瞎管闲事小心灭口的威胁,杨维骏不惧怕、不退缩,表示“替老百姓说活,我问心无愧”,并用“以丹心照万民,甘造坎坷不甘驯”自勉。

也许正是杨维骏为民请命的“可爱”反衬出某些官员的冷漠和不作为,才使得他们不舒服、不高兴。省政协官员对杨维骏其人其事发出“身份不合、公车不宜、渠道不对”的“三不”怪论,恰恰反映出一些官员“不为人民服务”的官僚作风和“公家的人就该替公家说话”、“公家的车就该为公家办事”的思维定式,隐藏在某些官员内心深处的官民隔膜的思想鸿沟可见一斑。

笔者以为,在官位人民给、公权人民授、人民是主人、官员是公仆的国度里,任何官员都应当是人民的勤务员,为人民排忧解难是官员的本分和职责,在人民需要之时挺身而出理所当然,这不但与官员的级别无关,而且官职越高主动性应当越强;官员的从政生涯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官员退休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是为民办事的终结。

正如杨维骏所言,“作为一个为群众和政府工作多年的老干部,发挥余热体恤民情,反映民生疾苦本无可厚非,我觉得人民培养一个干部那么多年,干部反过来不知道报效自己的衣食父母,这和动物有啥区别”。退休干部不甘清闲为民请命,理应受到鼓励而不是指责。给一定级别的退休官员配备公车,是人民给予的正当待遇,是用来做更多有益于人民的事,而不是用来吃喝玩乐。

一个为老干部服务的在任官员的觉悟竟不及一个退休多年的老干部,岂不脸红耳热?政协的职责是监督政府、参政议政,老百姓到政协上访有何“渠道不正常”。

因此,杨维骏以省政协原副主席的身份、用政府配备的公车、进入省政协大院为民请命没有丝毫不妥,相反,倒是我们的一些在职官员应该躬身反省,我们与老干部相比,其为民意识和执政理念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华声在线/张玉胜)

罕见的“公车上访”点中官场顽疾

杨维骏老先生之所以作出在当下官场极为罕见的“壮举”,主要是出于恻隐之心,拿他的话说,就是觉得“失地农民太可怜”。报道说,这些农民耕地被征用,房屋被拆除,但征地款没拿到手,冬天到了,安置房也没着落,他们不断到省、市、区反映问题,却被踢皮球,事情毫无进展。

放在这个背景下比较,无疑凸显杨维骏的古道热肠,但必须看到的是,虽然杨维骏是副部级退休官员,毕竟赋闲多年,他可以凭借自己的身份和待遇帮助农民获得上访的机会,但手中无权的现实导致尴尬局面:在云南省政协、云南省国土厅等处,杨老先生也遭遇一个个软钉子,甚至连云南省政协小小的处长也敢贬斥他。最后云南国土厅一副厅长虽来电承诺马上成立调查组了解情况,但能调查出什么,只有天知道了。

手握公权,有能力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官员们,却集体选择回避,搪塞,推托;而为农民权益热心奔走的杨老先生们,却没有行政资源,他们有的只是作为退休官员的良心。如此充满反讽的悖论,可以说是不少地方官场的真实生态。

有论者说,退休高官“公车上访”很天真,不应该成为农民维权的常态。这是正确的废话,谁都知道公民维权应该循正常渠道而为,但当这些农民穷尽一切正常上访渠道却一无所得时,除了“公车上访”这种另类维权途径,他们还能指望什么?甚至可以这么说,想必杨维骏也知“公车上访”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其意义在于引起媒体关注,给当地部门施加舆论压力,让他们动起来。

对退休高官“公车上访”的争论还在持续,但有一点无法否定:杨维骏在这事件中体现出来的正义感和体恤民生疾苦的官员伦理。而这些,正是当下地方官场所缺乏的,也是类似拆迁矛盾日益尖锐的症结所在。拿杨维骏的话,就是“许多官员只唯上、只唯权、只唯钱、只唯政绩,却忘了群众是衣食父母这个根本”。“天真”的杨老先生一针见血点出顽疾,不知当地当权者有何感想?(红网/修仰峰)

退休高官为民“公车上访”载不动现实的愁

说到底,这仍然是一次权力与权力的较量。只不过一方手中的权力虽然仍有影响力但已经过期,而另一方手中的权力正当时。也正因手中已无实权,曾做过省政协副主席的杨维骏才会受到一位处长的责怪——影响力尚在的退休高官尚且如此,普通人反映诉求时可能遭到的对待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是所有的失地农民都会碰到杨维骏这样的退休高官,也不是所有的上访者碰到的退休高管都愿意管这些“闲事”,所以,这样的场景注定只能成为一段“佳话”,却不可能成为常态。常态需要靠制度保障,但现实是,村民们也曾走过正常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他们上访过80多次,去过省委省政府、省人大政协、市区政府,但事情毫无进展。求助退休高管纯属偶然,也纯属无奈,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与制度没有任何关系,甚至恰恰反映出制度的失灵。

如果求助退休高官被现实证明比正常途径更有效,导致更多的人纷纷效仿,都去寻找类似的有影响力、有责任心的退休高官帮自己维权,那就只会使维权环境继续恶化。而且,哪有那么多退休高官可以去依靠?

一般来讲,被人威胁“再瞎管闲事,小心灭口”的都是无权无势的人,像杨维骏这样影响力尚在的退休高官,竟然也有人威胁要对他“灭口”,可见导致村民失地的人势力多么强大而有恃无恐。当然,威胁本身也说明,这些人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见不得光的,他们也害怕来自官方的调查、打击。

这也说明,如果有关部门认真听取一下这些失地农民的诉求,认真调查一下导致他们失地的原因,重拳打击事件背后的黑恶势力,事情并不难得到解决,失地农民们也不用上访80多次,杨维骏老先生也就大可安心在家颐养天年,而不用以89岁高龄为此事到处奔走、着急上火。

有了杨老先生的亲自帮助,有了媒体的关注,或许这12位失地农民的诉求有望得到解决,但是,其他的失地农民呢?其他的上访群众呢?杨老先生可以帮助一些人,但帮不了所有人,他的公车载不动现实中的所有诉求,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诉求都载到有能力、有意愿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官员面前。

再有责任心的高官都会退休、会去世,只有好的制度才会永远存在并发挥作用。为什么权力的渠道总是比制度的渠道更顺畅?是谁在正常渠道上为群众诉求设置了重重障碍?是谁对群众的疾苦视而不见?是谁在纵容那些威胁“灭口”别人的人?这是有关部门应该好好反思的问题。(红网/张楠之)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