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山乡30年 三次放弃上调(图)

发布时间:2013-12-17 21:33 | 来源:南方日报 2012年9月8日A05版 | 查看:1302次

茂名教师谢林帮为了孩子的故事——

谢林帮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练习题。 曾强 沈洁林 摄 

  广东有15万名山区教师。他们扎根山乡、甘守清贫,用自己的青春和奉献,给了农村孩子们一个未来。在教师节前夕,广东省新闻学会组织记者下基层、进农村,采访一批可敬可亲的山乡教师,倾听他们的感人故事和真挚心声。本报今起推出“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寻找广东最美山村教师”专栏,敬请垂注。

  山里的夕阳落得快,下午5时,元山小学新建的围墙已抹上了淡淡昏黄。放了学,6年级语文老师谢林帮和往日一样,留下来跟学生们跳皮筋、打乒乓球,笑声朗朗。

  在茂名市茂港区沙溪镇元山村,没有人不认识谢老师。连校门口杂货店老板也跟记者说他的好,“台风暴雨,谢老师都守在学校。”

  在农村教了30年书,他放弃了三次很好的上调机会。道理很简单,孩子们需要他。连两三公里外湛江市王村港的孩子也慕名到元山小学上学。

  孩子们哭了,又笑了

  上世纪80年代高中毕业,20岁的谢林帮就到茂名农村当起了小学老师。1996年,他在广东教育学院拿到函授本科文凭,同年来到元山小学。

  “说实话,开头真想走。”那几年条件特别艰苦,有台风来了,校舍漏雨,他不敢走,怕台风刮走泥砖房教室里本来就不多的桌椅。一次大暴雨,镇委书记惊诧得知他还留在学校,开摩托车把他接到镇里,才安全度过。

  记者看到,虽说现在条件好一些了,但教室里的桌椅不少都已经缺角掉块,全校近十位老师共用一张长形办公桌。全校仅有一台电脑,刚坏,没钱修。

  这些年,他有过三次“好机会”:

  1986年,他当上电白县第八届人民代表,有镇领导想推荐他做沙村村委会书记。

  1994年,他被评为高级教师。过了两年,电海中学希望调走他,每月工资加上各种补助最少能多五六百块。

  2006年,茂港一中希望把他调过去。

  这些机会都打动过他,尤其是开始那几年,一个月30块钱收入,农村家里有5个姐妹需要帮扶,家里人都鼓动他走。

  可他没走。每次在课堂上一说要走,孩子们就哭。校长说了一句话,这里需要你。家长也万般托付,送鸡蛋送水果。

  “怎么走?走不了。”谢林帮说,他性子软,除了想给家里好点的条件,想要的也不多。后来,“说不走了,孩子们就笑了。”

  学校也没能给他什么好处,“就当个不实惠的教研室主任。”关键是,“他不在乎那些利益。”沙院镇中心学校校长黄严生说。

  下了决心,他从来不诉苦。这些年,他带的毕业班语文科连续6年在镇期末水平测试中荣获第一名,及格率100%,优秀率70%以上。成绩最好的学生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经常回来找他聊天。2008年,他被评为区优秀教师,2010年被评为茂名市优秀教师。

  如果生源限于本村孩子,这个学校应该不到80人,但现在有130人,不少其它村子孩子也被吸引来了。“他在,群众觉得孩子有希望啊。”黄严生说。

  他有柔情,也有办法

  以前村子里还没有路灯,谢林帮凌晨5时便到学校,他知道有些孩子会赶着山路早早到校自修。到晚上八九时,他陪晚修的孩子回家。“很勤劳,没有孩子不喜欢他。孩子喜欢,家长就喜欢。”

  谢林帮脾气好,在课堂上也很有组织能力,“对顽皮的孩子很有方法。”

  “第一根火柴……”在课堂上,谢林帮穿针引线,用一根根火柴串联讲述《卖火柴的小女孩》。接下来是分组讨论,前后张桌的孩子们谈起第二根火柴背后的希望,第三根、第四根……

  谢林帮熟知每个孩子的性格,孩子们不畏惧他,常依偎在他身旁。上课下课,有着同样轻松自然的表情。记者给师生拍照时,孩子们围站在他身边,天真地笑开颜。

  但留守儿童的问题还是让他着急。他经常得去叫打游戏机的孩子回来上课。怕伤到孩子自尊心,有时得想方设法地绕过“讲大道理”的方法,他会带着学生互相串门,让他们之间互相学习。

  在教学研究方面,他在全镇提倡“快速作文真法”。他指了指窗外的那只小鸡,“从生活中入手容易些,比如让孩子们写家里的鸡鸭牛,或者香蕉林。”他捧起身边的一本《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作文书,里面有他学生的作品——《我爱家乡的香蕉林》,“你看,写得多好。”他面带骄傲地说。

  最近他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他常带回几十份小学生作文报,免费给孩子们。他现在最希望,学校的硬件设施能更好些,比如那些坏掉的桌子,能够得到更新。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钟瑜婷

  记者 李文才 陈枫

(责任编辑:杨晓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