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校长徐德光(3图)

发布时间:2013-12-09 18:00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06年10月18日 | 查看:1507次

  在贵州省遵义市金鼎山镇大山深处的一条蜿蜒山路上,每天都能看到一位骑着马的中年人日出上山日落下山,来回往返从不间断,他就是金鼎山镇扇子林小学校长徐德光,当地群众都称他为“马背上的校长”。

  扇子林小学地处贵州大板水次生带原始森林的大山深处,海拔在1500米以上。学校覆盖区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居住着苗、汉两个民族的4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学校目前除校长外还有2名代课教师,22名学生。徐校长把学校看作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起跑线,作为一校之长他自然成为了这些孩子走出大山的引路人,他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

  1975年8月,刚刚高中毕业年仅17岁的徐德光便自告奋勇到扇子林小学任教,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深山中的孩子们连在了一起。多年来,随着山民逐渐往山下搬迁,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山上的老师也陆续下了山,但徐德光坚持了下来,从来没有离开过扇子林小学,校长一当就是20年。31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有200多人,其中4人考上了大学,20多人考上中专,100多人读完了高中。为此,徐校长也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

  徐德光校长的家住在山下的金庄村,距离学校7公里,中间还要翻越两座海拔1500多米的山。为了节省来往学校的时间,10年前他自费买了一匹马作为交通工具,到现在已经换了两匹,现在用的这匹马徐校长非常喜欢,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白龙”。山里的孩子上学路远,路又难走,碰上雨天徐校长便骑着马到学生家里接他们上学,学校用的教科书、教具、生活用品全靠他的这匹马驮上山。这匹马成了学校22名学生和3名老师不可缺少的伙伴。

  9月15日,记者来到徐校长家准备和他一起上山到学校采访,徐校长也给记者备了一匹马紧随在徐校长后边。徐校长指着脚下崎岖的山路说:“为了缩短到学校的距离,我从自家后山自己用镰刀开辟了一条小道。”在记者看来这哪能算路,狭窄、陡峭,称为羊肠小道一点不假。徐校长就在这样的山路上每天来回两个多小时,风雨无阻。徐校长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不知从马背上摔下过多少回。一次他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头晕目眩,一个人在地上躺了足足半个小时才硬撑着爬起来;还有一次连人带马摔下路旁的陡坡,造成踝关节骨裂,只在家躺了两天就忍着伤痛到学校上课了。不过自从有了马相伴,在大山中行路轻松多了,也节省了他不少时间可以更好地照顾学生。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险跋涉,终于到了学校。记者战战兢兢地从马上下来,看到学校坐落在美丽的群山当中,三间教室粉刷一新。徐校长喊了一声:“上课啦”,学生哗啦一声都跑到各自的教室里准备上课。徐校长告诉记者,学校22名学生今天到了21个,有一名学生生病没有来,山里的孩子如果不是生病,一般都不会缺课的。因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又是山路,学校每天9时上课,中午不休息,下午4时放学,几名教师和学生一样每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学生较少,学校现在还是复式教学,除了数学课和语文课,其他课还没法开。学校的体育器材只有3个篮球和3根跳绳,整个学校除了电灯看不到其他可以用电的东西。当记者提议为学校师生照个合影时,徐校长叫学生站队,学生不知道怎么排队,用了十几分钟才站好,徐校长对记者说:“真不好意思,山里的孩子自由惯了”,但记者透过镜头在孩子们的眼神里看到的是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

  尽管条件艰苦,徐校长和他的学生仍然快乐地生活着,正是有了像徐校长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守望在漫漫育人路上,才使得山里的孩子有了希望。临分别时,徐校长一句朴实的话让记者感动:“为了学生,我还要在这里干下去。” 


 

徐校长说:“这匹马通人性,成了我的好伙伴,每天下山我都会带它到河边给它洗澡”。

 

“校长室”就设在教室里,徐校长正利用课间给孩子们批改作业。

(责任编辑:丁军勤)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