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0-24 07:07 | 来源:新快网 2013-10-14 A10 | 查看:1112次
■日前,志愿者到黄埔区龙头山寿星院,给老人们围上亲手织的围巾,送上节日的问候。新快报记者李小萌/摄
■新快报记者 李海强 通讯员 穗民宣
1
义工邓蔷
她的关心让刘婆婆重新走路
邓蔷今年57岁,2008年因为汶川地震而成为义工。每个星期,邓蔷都会来到长者心声热线坐席,打电话给社区内的孤寡独居长者,和对方聊上一些家长里短的事,为他们排遣寂寞。
年届八旬的刘婆婆家住海珠区江南西社区,36岁那年因患病被截肢,此后行动就离不开假肢和拐杖。70多岁时一场大病后,刘婆婆再也没有气力使用假肢。整整5年里,她只出过两次门去看病。
2008年,刘婆婆被检查出患有肺气肿,整个人瘦到皮包骨,“我觉得自己恐怕是要离开人世了,就不吃东西,每天喝点水,迷迷糊糊地昏睡等死。”
有一天,昏睡的她接到邓蔷打来的电话,一开始还有点抵触,但两人很快在电话里热聊起来。经常的电话联系,邓蔷逐渐与刘婆婆建立信任关系。
刘婆婆说,她很感动能有人在关心自己。如今,刘婆婆开始尝试用新的假肢,她说希望能重新走路,看看外面的世界。
2
义工黄顺玲
带上儿子做义工学习关心人
淮山煲汤可以健脾,木耳和芹菜有助降压……50岁的义工黄顺玲是一名营养师,通过电话线,她正滔滔不绝地向电话那头的长者介绍养生食谱。
每次与长者通电话,黄顺玲都面带微笑。“很多长者对用语或语气比较敏感,你说话时是否在微笑,是否真心,长者是听得到、感受得到的。”
从2008年加入长者心声热线至今,黄顺玲有不少感受,“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次和老人家聊天,都会听到不同的故事,虽然只是一条小小的电话线,但我们很开心,因为空巢老人通过和我们说话,排遣了寂寞,减轻了无助感。”
“老人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我已经能感受自己将来老了后的心境。”黄顺玲说。她还带着15岁的儿子做义务,“想让他更懂得关心别人和热爱集体。”
3
义工冯少珍
用心服务赢得很多“粉丝”
在热线义工中,有位带头大姐叫冯少珍。她是某银行的退休干部,如今是广州义工联长者心声热线队长。虽然她57岁了,却是积极分子,探访长者和流浪儿童、参与救灾义工服务、扶贫助残,7年来贡献义工时间接近1000小时。
冯少珍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服务对象、服务机构的认可和赞赏,结交了很多“电友”。“我拥有很多粉丝。长者一接到我的电话,就知道我是谁。”冯少珍有个要求,希望每位热线义工用心拨打每一个电话,并拥有一定数量的长者粉丝,“做到只要长者一拿起电话,都会知道你是谁。”
■背景
长者热线曾经差点夭折
作为广州市首条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热线,长者心声热线刚开通时很受老人的欢迎,有时一天会有上百个电话打进来。但随着老龄化形势和人们生活的改变,到了2009年,在经营上没什么改进的热线渐渐冷清。
除了单一的被动服务意识,管理上也存在诸多不足:队伍管理滞后,义工骨干缺乏义工管理知识,管理方式未能得到义工的认同和支持,经常挫伤义工的热情;机构忽略了对热线的关注,使得义工对机构和团队的归属感大减,原来有10多人的义工队最后只剩下两三个人苦苦坚守……
正当广州市义工联准备放弃的时候,承接了“关爱空巢老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有了资金,义工联招聘了一批社工专业人才,决定将热线变成关爱空巢老人项目的载体,将热线服务与社工的个案、探访等其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达到“1+1>2”的效益。
■相关新闻
市老人院重阳节探亲者增长三成
新快报讯 记者李海强 报道 昨日是重阳节,通过微博抽取的40名市民代表到市老人院参加开放日活动。当天预计有500多名市民到该院探望亲人,比往常节假日增长约三成。
位于广州市北郊的市老人院,有1200位老人(其中高龄老人267人)在这里安享晚年。探访人员除了与老人们互动,还向老人们赠送礼物。
市老人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昨天到院探望自己父母或亲人的人数预计有500多人,比往常节假日多了约三成。“有些在国外工作不能回家的儿女,也通过购买陪护服务,找人陪自己父母聊天解闷。”此外,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市老人院仍有一定数量的床位接受市民申请,只要符合相关条件,通常都能批下来。”不过,由于老人入住老人院需要进行体格检查,以及床位轮候等因素,等待入住的时间通常要半年左右,入院快慢要看实际情况而定。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